世说新语这本书里成语典故说出三个成语,它的出处和解释? 从《世说新语》中产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作者&投稿:空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见于《世说新语·假谲》)。后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出
  处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假谲》)
  2
  七步成诗
  相传魏文帝曹丕叫他弟弟曹植作诗,限他在走完七步之前完成,否则就要杀他。曹植立刻就作了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世说新语·文学》)。比喻敏捷的文才。
  出
  处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世说新语·文学》)
  3
  管中窥豹
  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语出《世说新语·方正》)。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出
  处
  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世说新语·方正》)
  4
  覆巢之下无完卵
  鸟窝翻落下来不会有完好的鸟蛋,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
  出
  处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5
  鹤立鸡群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出
  处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世说新语·容止》)
  6
  标新立异
  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出
  处
  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世说新语·文学》)
  7
  难兄难弟
  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祖父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见于《世说新语·德行》)。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难分高下。今多反用,讽刺两人同样坏。
  出
  处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世说新语·德行》)
  8
  栋梁之才
  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出
  处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世说新语·赏誉》)
  9
  割席分坐
  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合坐一张席读书,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为人,把席割开分坐(见于《世说新语·德行》)。后世指跟朋友绝交。
  出
  处
  管宁与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尔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0
  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
  处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太多了。说几个不用解释的:七步成诗:《世说新语·文学》;一览无余

:《世说新语·言语》;志大才疏:

《世说新语·识鉴》;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



从《世说新语》中产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 【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故事说明】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拓展】这是一个有关兄弟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对兄弟的故事来。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中秋夜击鼓传花取乐,贾政看了宝玉、贾环作的诗后说:“可见是弟兄了。……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想那古板的贾政也能玩幽默,实是不容。不过他老人家的幽默大概没什么人敢领会罢。
难兄难弟一语,后来也多用做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例如元朝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中有语:“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不过读音大概是由第二声变为第四声了。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明】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人称为一条龙,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虽则如此,但两人的性格却不同。管宁高洁,一生不曾进仕;管宁则经世致用,功名累世。通过两件小事,管宁目睹了华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拓展】这个故事无非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很多人却因此得出华歆贪慕荣华、德行卑污的结论来,说捉金是慕金钱,看轩冕是慕权势,这却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华歆是个品行高洁的人。同是世说里的故事,有华歆送还礼品和顺路救人的故事,可见一斑。
就拿割席绝交的故事来看,“捉金而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拾金不昧嘛。至于出去看过门的轩冕,这就让我们想起太史公笔下的刘邦和项羽,一个发出“大丈夫当如此”的感慨,一个发出“彼当取而代之”的壮语,这在太史公看来,是优点啊。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故事说明】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名气很大。《世说新语﹒德行》有载:“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孔文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拓展】孔融让梨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就不消多说了。小小年纪的孔融去登龙门,真是不感小看呀。既然是龙门,求见者就必然多不胜数了,就必然遭到门吏的阻挠。所谓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啊。不过这难不倒我们小小的孔融,阎王也好,小鬼也罢,都服了他,偏偏一个不识趣的人,自讨了没趣。
  只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确实大有人在。所以这句话也经常被用到,虽然是借用的判断句,但 “想必您小的时候肯定很聪明”这样现成的回答,却没多少人用过。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故事说明】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拓展】孔融十岁登龙门(拜访当时清流领袖李元礼),对人情看得很清;他的儿子八九岁,能坦然面对家庭巨变,对事故看得很透。让我汗颜的同时也让我顿生凉意。那样的清与透,在某中程度上大概是要一个时代的血与痛换来的。
   一直很喜欢世说,其实并不是因为里面的都是名士风流,更因为里面的早惠的儿童和率真的成年人,包括那些妇女。是恩格斯说的吧,大意是妇女和儿童的的生活状况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或者是说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解放程度。所以想,也许从这些孩子的言行中,最能感触到魏晋之风吧。
  5、【拾人牙慧】
   【含义】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原文】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故事说明】殷中军,即殷浩,东晋人,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气。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言,私表议论。一天,殷浩见韩康伯又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拓展】“拾人牙慧”亦作“拾人唾涕”或“拾人唾余”。宋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答吴景仙书》:“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从其同义词“拾人唾涕”或“拾人唾余”来看,我并不认为慧是智慧的意思,而应该是一个通假字。不过不说也罢。
  韩康伯经常打断舅舅的话,多多少少有些不够礼貌,且有些轻浮之嫌。殷浩吐此言,也不知道是划清界限还是在维权。此语出在文学篇是有缘故的。做文章是最忌讳抄袭的。古人有言:“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亦作“拾人涕唾”。所以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写胸襟”。
  6、【标新立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原文】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故事说明】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魏晋时期的士人多崇此书。晋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对《庄子》作注。《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拓展】标新立异,总该是一种创新吧。就这一点,就能折服多少人啊。在文学上,“自写胸襟”自然是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要人慢慢地体味的,是需要理解和欣赏的,是以心以情以理慢慢浸染他人的心理的。而标新立异大多是一种智慧的突兀而出,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容忽视且忽视不了的。  
7、【皮里春秋】
   【含义】 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 《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原文】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故事说明】在百度搜索皮里春秋的出处时,显示的都是《晋书*褚裒传》,其原文是“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殊不知“季野有皮里阳秋”最早是出自《世说新语》,《晋书》的很多地方就是取材于世说的。
   《晋书》中的桓彝,就是桓茂伦(字茂伦),东晋人。阳秋,即春秋,晋人避简文宣太后阿春讳,以“阳”代“春”。孔子作《春秋》,每每以微言含蓄着大义,故后世称其为“春秋笔法”。皮里春秋则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裁中,即指在内心进行褒贬。
  【拓展】在搜索这个成语时,出现得最多的是这么句话——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咏螃蟹诗中的一句。蟹肚里有黑、黄两种不同的颜色,以“春秋”指花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为最终难免成菜肴进人腹。这一句诗既新颖别致而又寓意深远,这也难怪有人因此说宝钗深有城府的。
  《红楼梦》里还有一回,也与此语有关。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写黛玉给刘姥姥取了个绰号“母蝗虫”。这“母蝗虫”真正形象恢谐,正如宝钗所言:“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由此看来,不唯宝姐姐善春秋,林妹妹在这点上也是不弱的。由宝姐姐一咏蟹诗来说宝姐姐城府深,是毫无来由的,人家分明是在批评螃蟹“皮里春秋空黑黄”嘛。词语出自《赏誉》篇,多是用来形容人的为人处世的。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20条
   【原文】 周伯仁道桓茂伦:“嵚崎历落,可笑人。”或云谢幼舆言。
   【故事说明】从这个成语的含义中并不容易看出这有什么“可笑人”,而且此语出自《容止》篇,好象并不搭边,不象形容容止的嘛。不过,成语的产生是经历过漫长的岁月的,后来的含义通常有了改变或者引申,前者比如“难凶难弟”,后者比如“嵚崎历落”。从结构上看,应该是并列结构;从字面上看,“嵚崎”和“历落”的含义差不多,大概是差别大,距离大,有高低的意思。果然,单独查了“嵚崎”的含义,大概有下面四种意思:1、形容山路险阻不平。2、指崎岖的山路。3、引申指艰难险阻。 4、犹坎坷、困顿不得志。如此一来,也就能发出会心一笑了——是在说桓茂伦轮廓太分明,长得太有个性呢!
   【拓展】面目轮廓深,在当时大概是因为有胡人的血统吧?不是有人说那个时候不是五胡乱华么?用教科书里的说法,魏晋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胡汉通婚已经很常见了吧?不过人们还是爱拿这说事。不过就有个不怕这种嘲笑的,那就是东晋豫章山寺的僧人康僧渊。《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条有这样的记载:“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康僧渊的祖先是西域人,长得高鼻梁深眼睛的人还受到别人的调笑,何况东晋名家桓家呢。不过,如果是这种鼻高眼深的长相,应该还是很英俊的呢。
  还是回到这个成语上来。“嵚崎历落”正是因为有这个崎岖不平,才有形容面目的轮廓和品格或才能的卓异出群。  
  9、【黑白分明】
   【含义】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15条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故事说明】稽中散即大名鼎鼎的嵇康,《世说新语》里也是有名的帅哥。赵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辽东郡从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当见称。
   白起,一般也很熟悉,是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封武安君,据说他瞳子白黑分明。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见解高明。表,是用来观测天象的一种标竿。玑衡,古代测量天象的仪器,即浑天仪。管,指古代用来校正乐律的竹管。
   【拓展】大帅哥,也是当时的一个偶像极人物,对自己的朋友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只是可惜小了点。又是对人物相貌的评价。魏晋人士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风度,翻翻《晋书》,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的。魏晋时期,士大夫,也许包括整个社会,对男性外貌美的审美很普遍,相反,对女性的相对而言就弱些。不过奇怪的是,他们对男性的外貌美的追求是趋于女性化的。比如后世用来形容女子美的一些词,在世说里都是形容男性的。比如玉人、壁人什么的。这在《容止》篇里很常见。  
  想起小时侯听评书,里面称赞男生的相貌往往说:“眼见此人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四方阔口,豹眼圆睁,鼻如悬胆,目似朗星。端的一个好相貌!”但对世说时代的大众偶像来说,就该大大地改词了。就该改成:“眼见此人肤如凝脂,唇似点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风中杨柳,口嘘兰麝,体溢芳香,端的一个好皮囊!”这话用在魏晋男偶像身上,很是恰当。不过若是用在貂禅MM身上,也无不妥。所以魏晋时期的美男子,如潘安、如卫玠,大概长得都是《红楼梦》里的宝玉模样。
  另外,查得汉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保位权》:文中有“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句,故黑白分明最原始的出处大概是此。
  10、【道边苦李】
   【含义】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故事说明】王戎,字浚冲,山东琅琊人,竹林七贤之一。王氏一族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
  【拓展】在上面说过,魏晋时期,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两句这人的容貌风采的。世说是这么形容王戎的容貌的:“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应该是个很高的评价和描写。但这个两眼有神采的小老弟——他是当时名流组合“竹林七贤”中老幺,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稽康小十一岁——却被哥哥们称之为俗物。世说记载:“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他所谓的俗,大概是因为节俭之顾。《世说新语﹒俭吝篇》就有四条讲的是王戎。除了“卿卿我我”这个成语来源于他和他妻子的故事外,还因为他的这些个俗。
  上面说的都是成年后的王戎。还是回到幼时的王戎身上来。王戎自幼便有“神童”之称。《世说新语﹒赏誉》第六条有这样的记载:“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果其不然,王戎在仕途上是很风顺的,后封安丰侯。“道边苦李”便是他被成为神通的一个小小的证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看问题不要光看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说明了王戎能能善于观察、推理,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完全一个古代中国的神探柯南嘛!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原文】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故事说明】王戎事迹见前条。
   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这就是王戎为什么说“于礼为不敬”了。
   【拓展】《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卿字的相关注解是这样的:“古时夫妻或好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这个解释应该是从王戎妻子之后开始。其实。“卿”原来是官位名,“三公九卿”即是此意。后来成为男子美称——中国嘛,自古以来一直是个官本位国家,曾经连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被成为“官家”呢,而封建社会里,执政掌权的官员们都是男性。再后成为帝王对大臣的称呼,电视里古装剧里经常出现的“爱卿平身”就是此意。再后来成为女子美称,这个大概也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总爱拿自己与帝王的侍妾相提并论,推己及人,帝王拿“卿”来称呼自己,自己就拿“卿”来称呼自己喜欢的女子,也过过阿Q式的皇帝瘾啊。这大概就是那个所谓的礼的由来吧。
  世说《俭吝》篇第三条记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看这夫妇两相唱随的画面,就想起他家侄子王衍和侄子媳妇的事情来。侄子媳妇也是和王戎夫妻个性相似,据说出门总让随身的丫头带着可以检诸如牛分类的肥料,而王衍深恨其俗,把钱都不叫钱,叫“阿堵物”了。这又是另一个典故。所以卿卿我我这个词语产生与王戎夫妇,是再正常再美妙不过的了。
  王戎夫妻作为一对俗人,但却为丰富了恋人的词汇作出了大大的贡献。即使是革命志士,也向往着侠骨柔肠,也愿意与自己的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先生,在《与妻书》里就写过“意映卿卿如晤”句。其实,有哪份感情不是世俗的呢?即使说是超越世俗的情感,那也是世俗人才能拥有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话故事里,不管是妖精,还是神仙,都向往人间的生活的缘故吧?
  12、【蒹葭玉树】(亦做蒹葭倚玉树或蒹葭倚玉)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3条
   【原文】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
   【故事说明】蒹是荻,葭是芦苇,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比喻微贱、貌丑。玉树指传说中的仙树或珍宝制作的树,比喻品貌之美。
   夏侯玄,字太初,少时博学,才华出众,尤其精通玄学,被誉为“四聪”之一。据传相貌英俊,与嵇康、潘岳等人同为魏晋时期的美男子。
   【拓展】士族阶层讲究仪容举止,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侯玄,初任散骑黄门侍郎,有次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并排坐在一起,就认为这是耻辱,因为太不相称。魏明帝很不高兴,就把他降为羽林监。
   不仅如此,仪容风采有时甚至能借以活命或办成事情。例如第23 则记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一样了,“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由此可见注重容止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就难怪夏侯玄宁愿得罪皇帝的小舅子,也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了。不过夏侯玄和嵇康、潘岳这些个美男子却没庾亮这好的命了。
  13、【身无长物】
   【含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生活节俭。后多用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44条
   【原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故事说明】王恭,字孝伯,出身于名门望族,为人清廉。他的妹妹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但作为皇亲国戚,王恭却从不以此自傲,而是以平等的心态待人,生活俭朴,赢得了世人的好评。晋安帝时起兵反对帝室,被杀。王大,王忱,小名佛大,也称阿大、王忱年龄相仿,但王忱辈份在王恭之上,所以王恭尊称王忱为长者。
   蕈(diàn),竹席。卿字的用法,在“卿卿我我”条中已有解释。六朝时,在对称中,也用于尊辈称晚辈,或同辈熟人间的亲热称呼。荐,草席。
   【拓展】这个成语带给我两点思考。
    其一,作为象王恭这般的当权者,应学王恭清廉贵峻,“身无长物”。
  和古人的身无长物相比,现代人对物质的需求欲望就截然不同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物质的需求和提升生活水平的欲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以身在要职,以权谋私,则不应该。这样的人该多想想陈老总“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话才好。
  其二,作为一般人的我们,也应该学王恭的简单节俭,“身无长物” ,保护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自古便有“俭以养德,静能修身”的说法。节俭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更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同时,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人对待他周围事物的态度,不是玩世不恭,贪得无厌,而是懂得珍惜,甚至像王恭一样先人后己。
  14、【竹头木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竹头与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出处】 《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原文】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故事说明】陶侃是晋人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生活俭朴,爱惜时间,节约物资。当足,当做竹篙的铁足。撑船闲的竹篙,头部包上铁制的部件,就是铁足。陶侃用竹根代替铁足,既善于取材,又节省了铁足。他自己提倡节俭,也以此为标准取人。“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由此可见,陶侃的节俭是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
   【拓展】这又是一个有关节约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不唯节约,还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意思在里面。这里只讲后面的一曾意思。
   竹头木屑,看似废物,可是善用者就可将它们化平庸为神奇。物且如此,何况人乎?世无弃物,人无废材!所以我们要宽容地对待他人,自信地对待自己。对人对事对物都不要怀厌弃之心,心怀坚忍,永不放弃。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扬长避短,远离悲观和沮丧,勇敢地面对各种磨难,把磨难变成天赐的良机。失意的时候,不妨长吟“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典故
  1、 【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2、【割席绝交】
  【含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5、【拾人牙慧】
  【含义】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6、【标新立异】
  【含义】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32条
  7、【皮里春秋】
  【含义】 指表面不露好恶、不表态度,但内心实际上是有褒贬的.
  【出处】 《世说新语﹒赏誉》第66条
  8、【嵚崎历落】(qīn qí lì luò)
  【含义】比喻品格卓异出群.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20条
  9、【黑白分明】
  【含义】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15条
  10、【道边苦李】
  【含义】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第4条
  11、【卿卿我我】
  【含义】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出处】 《世说新语*惑溺》第35条
  12、【蒹葭玉树】(亦做蒹葭倚玉树或蒹葭倚玉)
  【含义】指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3条
  13、【身无长物】
  【含义】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指生活节俭.后多用来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44条
  14、【竹头木屑】
  【含义】厚头,靠近根部的竹头.竹头与木屑,比喻细微的东西.后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出处】 《世说新语﹒政事》第16条
  15、【楚楚可怜】
  【含义】 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84条
  17、【芝兰玉树】
  【含义】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92条
  18、【渐入佳境】
  【含义】 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第59条
  19、【颊上三毛】
  【含义】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出处】《世说新语*巧艺》第9条
  20、【醉玉颓山】亦作【醉山颓倒】
  【含义】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5条
  21、【鹤立鸡群】
  【含义】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第11条
  22、【天壤王郎】
  【含义】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用以喻对丈夫不满意或者指一门子弟子,才貌等某一方面差距很大.
  【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第26条
  23、【千里莼羹】
  【含义】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
  【出处】《世说新语﹒言语》第26条
  24、【看杀卫玠】
  【含义】原指卫玠被人看死,后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第19条
  25、【真金百炼】
  【含义】 比喻人经过长久、多次的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第97条
  26【吴牛喘月】
  【含义】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20条
  27、【望梅止渴】
  【含义】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 《世说新语﹒;假谲》第2条

有关三国的成语故事
答:《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答: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

找三国演义的成语,越多越好
答: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

给我20个成语典故大全故事,每个典故大约100字
答:建议周天子赶快派人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并给白起讲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他能射落在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的三片杨柳叶。但有人却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 “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后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

关于成语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答:【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

世说新语
答: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

找出名著的成语(要说是哪本书)300个,除海底两万里不要
答:【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成语典故出自哪里?
答: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

要带解释的三个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还有一句名言
答:要带解释的三个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还有一句名言 3个回答 #热议# 历史上日本哪些首相被刺杀身亡? lyf1996828 2007-03-12 · TA获得超过2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

要100至150字的成语故事7个,字数必须少。我有急用!!快快!!!多了不给...
答: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