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作者&投稿:贺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井底之蛙、自相矛盾等。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扩展资料
词语解释:
1、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白话翻译: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2、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白话翻译: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3、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白话翻译: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人们喝。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足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源于寓言故事的经典成语:
按图索骥、八面威风、拔苗助长、拔山举鼎、拔帜易帜、白面书生、百发百中、百感交集、百闻不如一见、百丈竿头、百折不挠、班门弄斧、半途而废、抱薪救火、杯弓蛇影、
背水一战、必恭必敬、髀肉复生、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别有天地、宾至如归、冰山难靠、兵贵神速、病入膏肓、伯乐相马、博而不精、博士买驴、捕风捉影、不得要领、
不寒而栗、不合时宜、不拘一格、不堪回首、不可多得、不可救药、不可同日而语、不伦不类、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贪为宝、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学无术、不遗余力、不因人热、不远千里、不知所云、不自量力、才高八斗、残杯冷炙、沧海桑田、草船借箭、草菅人命、草木皆兵、、车水马龙、车载斗量、沉鱼落雁、
城狐社鼠、乘风破浪、乘人之危、乘兴而来、程门立雪、痴人说梦、寸草春晖、打草惊蛇、大笔如椽、大材小用、大腹便便、大公无私、大逆不道、大器晚成、当局者迷、
当务之急、道听途说、雕虫小技、东施效颦、对牛弹琴、多多益善、尔虞我诈、二桃杀三士、发奸擿伏、发蒙振落、罚不当罪、返老还童、防微杜渐、分崩离析、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奋不顾身、风吹草动、风声鹤唳、奉公守法、负荆请罪、负隅顽抗、负重致远、赴汤蹈火、覆巢无完卵、覆水难收、感恩图报、高枕无忧、各得其所、各自为政、
瓜田李下、刮目相看、管鲍之交、过河拆桥、邯郸学步、汗流浃背、沆瀣—气、好好先生、合浦珠还、后来居上、后起之秀、后生可畏、囫囵吞枣、狐假虎威、华而不实、
画饼充饥、画龙点睛、画蛇添足、患得患失、黄梁一梦、火树银花、鸡口牛后、鸡鸣狗盗、坚壁清野、间不容发、见猎心喜、江郎才尽、胶漆相投、嗟来之食、惊弓之鸟、
精卫填海、井底之蛙、九牛一毛、举一反三、开诚布公、开卷有益、开门揖盗、开天辟地、侃侃而谈、克己奉公、克勤克俭、刻舟求剑、空洞无物、空前绝后、空中楼阁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答: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等。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都有什么啊各
答: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答:【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故事】...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答: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按图索骥、拔苗助长、百发百中、班门弄斧、杯弓蛇影、背水一战等。一、按图索骥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

有哪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答:· 白面书生 · 八面威风 · 不名一钱 · 拔苗助长 · 不屈不挠 · 不求甚解 · 髀肉复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举鼎 · 博士买驴 · 冰山难靠 · 背水一战 · 半途而废 · 不贪为宝 · 白头如新 · 百闻不如一见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

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答: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有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亡羊补牢、画蛇添足。1、郑人买履 出自《韩非子》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就事先量了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上尺码。2、守株待兔 出自《韩非子五蠹》传说战国时期宋国...

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答:1. 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

来源寓言故事的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及意思
答:1、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2、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
答: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答: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画龙点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