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哪两级管理体制 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是什么

作者&投稿:繁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前教育体制一)公办一统期(1949年至1985年)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这段时期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基本上由政府承办,其主要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存在。主办者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或妇联等。这一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是政府全面负责,只存在公办性质幼儿园,也就是说,只存在国家教育权,只有公办体制。比如,198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分期分批地办好公社(乡)中心幼儿园,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的基地,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它强调统一、集中、公办。这种高度集权,由国家包办学前教育的体制直到1985年中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止才有了一定的松动。此时期的学前教育也称之为学前教育公办期。

(二)民办产生期(1985年至1993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开始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开始了学前教育回归社会的旅程。在随后几年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为减轻负担,大量的国营企事业单位将原本包办的学前教育推向市场,推向了社会。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标示着新的体制形式在国家层面上的清晰确认。这个时期,学前教育除了公办体制形式外,产生了新的体制形式——民办体制。从此,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单一性发展为多样性,办学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三)民办发展期(1993年至2003年)
1993年起至2003年十年间,国家持续地为学前教育提供了走向社会的宏观政策环境,全面推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1995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民政部、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学前教育要“社会化“,鼓励企业办的幼儿园剥离企业或向社会开放;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国家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社会化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进一步多样化,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多样化主体的存在使各办学主体间的竞争逾演逾烈,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3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1.64万所,其中民办园5.55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量的 47.7%。

(四)民办主体期(2003年至2010年)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我国今后五年(2003年至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此为标志,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经过十八年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已经发展成为在整个学前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的,占主体地位的一种体制形式。至此,我国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民办体制在力量上逐渐占据着优势,在质量上也逐渐规定着整个学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时,公办体制进一步萎缩,政府办园责任逐渐缩水。学前教育体制进入了以民办体制为主体的时期,即民办主体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民办园数量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逐年增长。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民办园达到6.22万所,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2.8%,到2010年,民办幼儿园达到10.23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8%。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加强期(2010年至2020年)

学前教育民办体制的快速增长,虽然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要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供给,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入园难”“入园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政府学前教育投入比例过低。为了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必须调整“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制走向。2010年7月,我国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同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了当前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建设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其实质是加强学前教育公办体制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具体可陈述为:在办园体制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投入体制上,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以县为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着力、迅速解决目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家决定在公办加强期的前三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实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投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广覆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三、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主体期(2021年以后)

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各期经历及政策调向,比照英美法意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蒙古、古巴等发展中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公益性趋势在加快;实施学前教育全免费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将以“公办为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县为主”,进入公办幼儿园在数量和质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公办主体期”,为跨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实现学前一年、两年或三年免费教育做好起跳的准备。

学前教育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哪些省市~

学前教育应该都在教育部门管理呀,个别民办幼儿园体制上可能要接受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的领导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学前教育体制一)公办一统期(1949年至1985年)

自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这段时期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基本上由政府承办,其主要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存在。主办者通常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或妇联等。这一历史时期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是政府全面负责,只存在公办性质幼儿园,也就是说,只存在国家教育权,只有公办体制。比如,1983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要“分期分批地办好公社(乡)中心幼儿园,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的基地,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它强调统一、集中、公办。这种高度集权,由国家包办学前教育的体制直到1985年中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止才有了一定的松动。此时期的学前教育也称之为学前教育公办期。

(二)民办产生期(1985年至1993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也开始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鼓励和指导国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开始了学前教育回归社会的旅程。在随后几年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改制中,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为减轻负担,大量的国营企事业单位将原本包办的学前教育推向市场,推向了社会。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标示着新的体制形式在国家层面上的清晰确认。这个时期,学前教育除了公办体制形式外,产生了新的体制形式——民办体制。从此,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从单一性发展为多样性,办学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

(三)民办发展期(1993年至2003年)
1993年起至2003年十年间,国家持续地为学前教育提供了走向社会的宏观政策环境,全面推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1995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民政部、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学前教育要“社会化“,鼓励企业办的幼儿园剥离企业或向社会开放;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学。”;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国家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社会化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的办学主体进一步多样化,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多样化主体的存在使各办学主体间的竞争逾演逾烈,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2003年我国共有幼儿园11.64万所,其中民办园5.55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量的 47.7%。

(四)民办主体期(2003年至2010年)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我国今后五年(2003年至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以此为标志,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经过十八年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已经发展成为在整个学前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的,占主体地位的一种体制形式。至此,我国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民办体制在力量上逐渐占据着优势,在质量上也逐渐规定着整个学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时,公办体制进一步萎缩,政府办园责任逐渐缩水。学前教育体制进入了以民办体制为主体的时期,即民办主体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民办园数量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逐年增长。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民办园达到6.22万所,占到全国幼儿园总数的52.8%,到2010年,民办幼儿园达到10.23万所,占到了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8%。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加强期(2010年至2020年)

学前教育民办体制的快速增长,虽然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要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供给,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几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入园难”“入园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政府学前教育投入比例过低。为了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必须调整“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制走向。2010年7月,我国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同年十一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从不同的视角阐明了当前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建设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政府主导、成本分担、以县为主。其实质是加强学前教育公办体制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具体可陈述为:在办园体制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投入体制上,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以县为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着力、迅速解决目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家决定在公办加强期的前三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实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新增投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广覆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三、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走向——公办主体期(2021年以后)

根据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的各期经历及政策调向,比照英美法意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蒙古、古巴等发展中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公益性趋势在加快;实施学前教育全免费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将以“公办为主”,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县为主”,进入公办幼儿园在数量和质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公办主体期”,为跨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实现学前一年、两年或三年免费教育做好起跳的准备。

日本的教育制度
答: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小学校 (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中学校 (3年教育,13-15岁学生入读)高等学校 (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

校园为什么需要管理模式,校园的管理模式有哪些?
答:但怎么改?改什么?二、引进企业管理管理模式—实施标准化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是学校教育深化改革举措,是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项深刻变革。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运用标准化手段管理学校,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

怎样评价我国当前的教育财政体制
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的经费负担结构使得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难以得到保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了加快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变义务教育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 3.双轨制 4.单轨制
答: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2、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答: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是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以三级权力主体构建。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一是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二是教科书审定制度,给出教科书目录。国家: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地方: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是...

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答:机构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较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

管理体制的教育体制
答: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内容。由于教育本身的地位和特点,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分析我国近年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从这一角度...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是什么?意义何在?
答:3.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中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4.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

如何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答:1978年以来,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于世纪之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破条框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之后,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因此,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大的改革方向没有变,...

国家教育投资和军费开支在国家预算中所占的比例
答:一般来说,国际间教育投资结构比例的变化是与教育、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 的国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数在三级教育学生总数中比例远远大于其他两个阶段。此时教育投资的重点是初 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的比例也会发 生调整。随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