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有哪些桥 要有档案!急需急需!!!两个星期内,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嚓。苏州古桥的历史挖挖!!!紧急哈

作者&投稿:韩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料一

  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绵延125公里,犹如一条玉带,将太湖与上海连接起来。自从上海开埠以后,曾在东段的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0余座各式桥梁,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早架设的桥梁,就是外白渡桥。外白渡桥的前身叫韦尔斯桥,在此之前,苏州河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座简易桥梁,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来连接的。

  随着苏州河两岸英美租界的开辟,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以便利南北交通。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 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不是白渡桥,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买路钱”—过桥税。

  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此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因此时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可以白渡苏州 河,又称“白渡桥”。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载重20吨,桥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 米,两侧各有一条3.6米宽的人行道,从此,大大改善了外滩中山东一路至大名路的交通状况。

  与外白渡桥毗邻的是乍浦路桥。上海开埠后,传教士文惠廉曾经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1873年工部局将浮桥改建为木桥,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1927年又改建为长72米、宽17.7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桥,载重量10吨。

  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

  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与老闸桥相对应的是新闸桥,一座载重量仅3吨的钢架步行桥。

  今天许多人不知道恒丰路桥原来叫舢板厂新桥,当初,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以后几经改建才变成今天的样子。

  老上海一定记得在苏州河上有一座连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桥—盆汤弄桥,50年代因其陈旧而被拆除。

  除了上述桥梁外,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来冠名的桥梁--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桥更出名,是今天的西藏路桥,也称泥城桥。

  苏州桥上还有一条专为架设自来水管道的桥,人称“自来水桥”。

  此外,苏州河上还有四川路桥、乌镇路桥、造币厂桥(江宁路桥)、三官堂桥……其中除了乌镇路桥、恒丰路桥、造币厂桥、三官堂桥分别建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外,余多建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桥或以路名,或以地名命名,虽建材各异,大小有别,规格不一,但无疑均便利了苏州河两岸间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勾通了现实与历史,它们与苏州河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资料二

  苏州河又名吴淞江,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它源于江苏太湖,向东经江苏省吴江市、吴县、昆山市和上海市境内的青浦、嘉定、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区县,在上海外白渡桥处入汇黄浦江,全长125.2公里,在上海市境内有53.1公里,具有泄洪、排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上海仅次于黄浦江的重要河道。一般宽度为50~60米,近黄浦江入口处为80~90米。每年7~9月为汛期,汛期水位为4.8~5.2米,平时水位一般不低于3米。

  古时曾名金泽、松陵江、笠泽、松江,其入海处称“沪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称吴淞江。明嘉靖元年(1522年)经疏浚今北新泾以下的新河道,成为今吴淞江水道。上海开埠后,英国人认其可上通苏州,因名苏州河。

  在上海开埠之前,苏州河(吴淞江)是一条没有桥的河。上海的繁华在苏州河南岸,北岸一片萧寂。那时,两岸的人们舟楫往来,河道边众多的渡口便是印证。

  19世纪中后期,苏州河上掀起了第一波造桥运动。当年,南岸租界人满为患,这个城市急切地需要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河那边,北岸正是新天地。

  于是,英国人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建造了苏州河上第一桥———“威尔斯桥”,这座木桥的精确建造年代是1856年。之后,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一路向西,将北岸和南岸连成一体,大上海由此拓展,苏州河演变为城市内河。

  溯流而上,苏州河上的桥梁可分为三大段:

  东段从外白渡桥到西藏路桥,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于上世纪初。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西藏路桥,四座典型的欧式风情,与两岸建筑风格十分协调。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福建路桥是一座双曲拱桥,因地基松软,在拱桥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桥上出现裂缝并不断加大,已作为“危桥”拆除。

  中段从乌镇路桥至长寿路桥,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桥梁。记者一路数来,共有乌镇路桥、新闸路桥、成都路桥、恒丰路桥、普济路桥、长寿路桥等6座桥梁,桥梁强调交通功能,桥体外部线条简洁明快。

  西段从昌化路桥至中山西路3号桥,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桥、江宁路桥、西康路桥、宝成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校园桥、凯旋路桥、中山西路3号桥,共有9座桥。这些桥普遍面目呆滞、身躯笨重。这是“因为受限于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所以桥型结构较为简单,造价也相对低廉。”

  苏州河在上海全长53公里河段上的29处现有31座桥,俨然一座天然的桥梁博物馆。

  最早的“桥”是浮桥。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上就有桥了,不过是座浮桥。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当时是“两岸各筑石磴,中架浮桥,船过拽之。”行人车马往来不便,苏州河上再没有其他的桥,都靠摆渡。以后两个多世纪里,苏州河的桥逐渐增加到如今的29处,几乎每一条大路相应地有一座桥。

  可以免费白渡,所以叫“外白渡桥” 。1843年上海开埠,1856年外商成立了一个“苏州河桥梁公司”,在河东口建了一座木桥,叫“威尔斯桥”。因为是私营的,来往要收费。1872年,工部局收购了威尔斯桥,由于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桥替代,并且不再收费,可以白渡过去,从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桥”。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钢桥,这是苏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桥。

  解放后第一座桥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1951年开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桥,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建造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

  桥梁工艺诸多第一曹杨路桥,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

  浙江路桥,1908年新建,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鱼腹式钢木桁桥之一。

  昌化路桥,1974年新建,是跨越苏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桥。

  恒丰路桥,1987年新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

  经典景观桥四川路桥、西藏路桥、乍浦路桥、河南路桥是典型的欧式风格桥梁,桥体线型优美流畅,桥身细部刻画丰富,桥梁整体与该段苏州河两岸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

  最年轻的桥乌镇路桥,原桥建于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苏州河上最年轻的桥。不过,随着苏州河桥梁新规划的实施,这个名头恐怕很快就将被替代。

  苏州河桥梁形式各异,材料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拱桥5座(如福建路桥)、钢桁架桥2座(如外白渡桥)、梁桥20座(如江宁路桥)。按材料分,有钢结构(如浙江路桥)、混凝土结构(如恒丰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四川路桥)等。

  资料三

  苏州河上的桥- -

  从西到东排列:

  1、外环(不祥)

  2、真北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3、古北路(行人、自行车)

  4、中山西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5、凯旋路(不祥)

  6、华东政法(行人、自行车)

  7、江苏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8、武宁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9、叶家宅路(不祥)

  10、西康路(不祥)

  11、江宁路(不祥)

  12、中谭路(不祥)

  13、天目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14、普济路、淮安路(不祥)

  15、石门二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16、共和新路(汽车)

  17、大统路、新桥路(行人、自行车)

  18、乌镇路(行人、自行车)

  19、西藏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20、浙江路(行人、自行车)

  21、福建路(不祥)

  22、河南路(汽车)

  23、四川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24、乍浦路、虎丘路(不祥)

  25、吴淞路(行人、自行车、汽车)

  26、长治路、外白渡桥(行人、自行车、汽车)

有关苏州河上的桥的交通的资料~

如何让“老”的历久弥新,“新”的独具特色,使新老交相辉映,这是苏州河建设中一大命题———

当苏州河,这条横贯上海城区的东西向河流日渐“清活”,人们对它也开始有了更远的畅想。

“水”在现代城市中是稀缺资源。

经过两轮大力整治,苏州河水质的主要指标已经达到4类水标准。接着是实施苏州河整治三期,上海将投资31.4亿元,全面恢复苏州河生态系统。

日前,普陀区政协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苏州河水岸文化发展论坛”,再一次把苏州河水岸建设拉进公众视野。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未来苏州河水岸文章出谋划策。

有了近10年治理基础,加上沿岸功能定位日益明朗,开发建设苏州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要在世博会来临之前,把苏州河建设成一张响当当的上海“水名片”,却仍有许多功课要做。

恰逢其时

现代都市交通运输体系发达,城市河流的功能已经不再主要表现为航道运输,而是生态休闲。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和东京的多摩川都已提供了国际大都市中具有文化、游憩、旅游、生态等综合功能的景观河流的范本。

上海2003年出台的《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苏州河沿线建设成为水质清洁、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生活休闲区域。

近年来,苏州河畔的生态基础建设随着苏州河整治的推进不断升级。最明显的便是大面积的植绿,据统计,至今苏州河畔共造了46万平方米绿地,从原先最宽两三米拓展为最窄五六米、最宽几十米,基本覆盖市区河段。在远景规划中,绿地面积还将扩大到100公顷。这就为苏州河的开发创造了优良的生态基础。

同时,规划部门对两岸的新建建筑容积率、建筑离岸的距离乃至建筑物高度都有严格规范。这两年来,沿线建筑的容积率有所下降,城市有了更多的“呼吸空间”。去年,市规划局已经编制完成《苏州河滨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苏州河滨河地区的规划全覆盖,对苏州河两岸的开发提供了前瞻性导向。“十一五”期间,一批跨苏州河的桥梁要陆续建设,7号线、11号线等轨道交通线将穿越苏州河并在苏州河南北岸设点,苏州河沿线的路网无疑将被进一步优化。

事实上,苏州河岸的单点开发已有成功案例。如脱胎于春明粗纺厂老厂房的春明艺术园,已经成为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了英、法、意、瑞士、以色列、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十多个省市的百余位艺术家纷至沓来,开办创意工作室。普陀区苏州河沿线一批依托于民族工业老厂房兴建的主题博物馆正在一一落地。还有被列入上海首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地———长风生态商务区,目前已经或正在注册的公司共有18家,注册资本约达33.5亿元人民币。

有规划指导,有基础铺垫,有成功案例,整体开发苏州河水岸已经具备底气。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重大契机,使苏州河建设的紧迫性凸现,这篇“水岸”大文章的谱写恰逢其时。

迈多少坎

要写一篇精彩的苏州河“水岸”文章,还有许多坎需要跨越。

其一,是合力。全长125公里苏州河,流经青浦、嘉定、闵行、长宁、普陀、静安、闸北、虹口、黄浦等9个区,因此,苏州河的建设绝不是个别区域的事情,而是要成为9个区域共同的事情。只有形成共识和合力,才能避免区域河段开发的长短腿现象。

其二,是协调。苏州河建设管理,涉及部门、单位、区域较多。专家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滨水地区的开发,以确保滨岸地区各种功能、价值和各方利益得到实现或平衡。日前,拥有苏州河最长岸线的普陀区已专门成立“普陀区苏州河环境景观建设及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长挂帅,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交委等15个职能部门的一把手担任组员,负责苏州河开发建设规划的制订、审核和项目管理。

其三,是贯通。经过近几年对规划的落实,早年房地产开发留下的不少公共通道阻隔现象已经得到改善。统计显示,目前苏州河沿岸公共通道阻隔地区80%以上的公共通道已经打通。必须两岸沿线“亲水”贯通,实现一气呵成的无界限,苏州河两岸才能真正成为市民共享的空间。

其四,是远见。河流的功能涉及方方面面。出于防汛、航运、旅游等考虑,实施工程设施建设时均要有远见卓识,以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比如,建造船闸,既要考虑防汛作用,也要考虑将来发展旅游时游船、水上巴士如何通行。在河道整治建设过程中,也要为游船码头泊位以及地面交通预留空间。

其五,是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苏州河的开发不能忘记的恰恰是“文化”的一脉贯通,文化的价值无形,也往往能带来巨大效益。苏州河对于上海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见证了上海近代辉煌的民族工业发展史,并保留下了一批批具有鲜明历史痕迹的老厂房,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需要在未来的建设中更加充分挖掘。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论坛上,南通市和成都市都带来了他们做“水”文章的经验。南通市依托护城河濠河打造的濠河风景名胜区已成为国家命名的4A级旅游区,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都在对府南河大力整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环古城垣文化”的总体框架。其在开发中的成功范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像濠河两岸为了实现灯光全面集控,先后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购置各色灯具,沿河的大型水景和彩灯喷泉将通城的历史文化景观勾勒得格外绚丽。上海向来以“夜上海”华灯璀璨而著名,让夜晚的苏州河亮起来,应该是苏州河整体开发建设的重要命题。而濠河1100亩水域面积中江鸥飞翔,野鸭成群,水中游鱼如梭,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共存现象,也应为苏州河建设所考虑的内容。

桥是河流文化的重要载体。府南河对桥梁进行了系统开发,共新建、改建大小桥梁计52座,并将最能体现成都文化特色的桥梁万里桥、东门桥、北门桥和安顺廊桥等,进行了充分的文化包装。苏州河上有25座老桥,并规划建设不少新桥,如何让“老”的历久弥新,让“新”的独具特色,使新老交相辉映,成为苏州河上的亮丽风景线,同样是苏州河建设中一大命题。

毋庸置疑的是,苏州河的整体开发需要结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因地制宜”。比如吸收“花园城市”的概念,以绿地、绿廊串起一片片区域人群,发展创意产业及生态商务、楼宇经济等。同时也需要各方面的“头脑风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建设苏州河,为苏州河献计献策的氛围,才能共同写好苏州河水岸大文章。

水岸开发是费时费钱的工程。有资料显示,纽约哈得孙河口的开发项目总投资2.8亿美元,其中政府投资6050万美元,17年后开始盈利。这也意味着,我们现在就需要为未来苏州河水岸的崛起预留时间。

苏州环城内外河网密布,凭藉众多的桥梁,贯通古城内外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城内的桥梁数量,据宋《平江图》著录,时有桥梁314座;明代城内水系变化不大,但河道总长及数量上比宋朝有增加,桥梁达329座。清代,城内部分河道填废,古桥随之废弃较多,但亦时有新建,据清末《苏城全图》标绘,城内有桥311座。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民国29年(1940年)江苏省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解放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至1985 年,古城内有桥161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保护苏州古城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保护古城的工作日益重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古城内桥梁也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修缮。
苏州水文化的载体或者说表现形式有古河道、古桥、水巷等直接表现形式,也有关于古桥的楹联、碑刻、诗词歌赋等间接表现形式。综合分析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苏州古桥的深刻文化内涵。
1、历史悠久、饱经风霜。苏州水的历史,有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朔到2500年前,实际上苏州水的历史毫无疑问应长于苏州城的历史,只不过建城以前对苏州的水系情况没有系统、详细的记载而已,伍子胥筑城也是依据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而不是在陆地上硬挖出一个水网来。但苏州水文化的历史可以说与苏州城同步。从伍子胥筑城开始,苏州水文化前后绵延了2500年。河道历史悠久,作为河网坐标的桥梁也不例外。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学士河上的皋桥始建于汉代,三国时东吴建造的有乐桥,唐代建造的桥梁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有石岩桥为白居易所建,夏侯桥为夏侯司空所建,宝带桥为王仲舒捐玉带助建。唐诗中提到的苏州桥梁,有“乌鹊桥红带夕阳”的乌鹊桥,“黄鹂巷口莺欲语”的黄鹂坊桥,以及“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的花桥。此外,张继诗中的枫桥,南宋始建的有寿星桥,元初建的灭渡桥,明代建造的下津桥、普安桥,清代建的普济桥,民国时期重建的彩云桥,至今这些古桥仍屹立在苏州河道上。但是这些古桥如同苏州的古河道一样,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战火、洪水以及大自然风化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破坏,大部分古桥解放后都重新修缮过了。连接苏州规划展示馆与胥门公园跨护城河的是著名的万年桥,它与南郊宝带桥、山塘彩云桥并称苏州桥梁的“三鼎甲”。但万年桥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坎坷坷:该桥始建于宋代;明朝嘉靖年间被整座桥拆下来送给大贪官严嵩;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1936年将石级改成斜坡,并拆除了桥亭和牌坊;1952年拆除旧桥面,翻建成钢筋水泥梁桥;2004年又改成三孔仿古石拱桥,成为环古城风貌一景。
2、信息丰富、特色鲜明。宋《平江图》、明《苏州府水道总图》、清嘉庆二年《苏州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等老图纸本身就是水文化的间接表达形式,可以从中解读出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城市河道、桥梁的历史演变信息。例如:各个时期桥梁的材料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生产力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古桥结构、造型、基础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造桥工艺水平;通过对石栏望柱装饰物的分析,可以得出当时的图腾信仰等等。苏州的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秀美的雕刻,无不闪耀着苏州人的智慧和创造。表2-2列出了古城区桥梁的命名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州古桥丰富的文化内涵。
3、小桥流水、诗情画意。由于苏州河多桥多,而且古桥造型秀美,与河道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历代文人墨客便常要为其吟诗赋词,或揽桥思古,或凭栏怀远,或借桥抒情,其中不乏传世名作,如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从古到今学者们一直在争论不休,宋欧阳修就认为:“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古往今来的描摹和争辩,对苏州有了很大的推广作用,水乡风貌渐渐地古今皆知、举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