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采用什么养兵方法,竟然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曾自豪地说:“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主要反映了

作者&投稿:但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其实讲的就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供养士兵的粮食过多的问题,设立的军屯和军户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由将士和士兵们自己种植粮食,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不用花费百姓的一粒米。朱元璋当时想出这个方法其实也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通过增加对军队的管理,让军队达到有用兵需求的时候就上阵杀敌,没有用兵需求时就种地的状态。

这样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是却是有点不切实际的,虽然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手段还是强行推行了这个制度,可是后来这个制度的弊病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也就彻底被停用了。朱元璋靠着军队起家,好不容易培养起了明军,同时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也非常同情百姓的疾苦,因此才会想出这样的方法,只是他以为的一举两得,最后却失算了。

这个制度的建立跟当时明朝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朱元璋刚刚建立了明朝,但是为了防止元朝反扑,以及维持军队的规模,这才想出了这个方法。原本这个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是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在理论上过于完美,才造成了在现实中,这个制度并不是那么好实施。就比如朱元璋将军队分成卫所,然后将土地分给各个卫所。

这个措施从建立之处就是存在一定的隐患的,首先就是土地是一笔财富,而古代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土地的兼并问题,还有就是这些士兵们不仅仅是士兵,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因此绝对不可能一心只想着帮国家种地。哪个人还没有点私心呢,更何况古代的福利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还非常的欠缺,这也注定了朱元璋的这个制度是肯定会失败的。



朱元璋在起义时期的养兵方法基本上都是靠抢夺粮食,后来当上皇帝以后就用军屯土地多头管理办法来进行粮食储备,所以不需要老百姓一粒米。

你应该知道南泥湾的故事,朱元璋就是采用战时打仗,闲时屯田,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军队开赴北大荒,新疆开垦荒田种粮食的方法。

朱元璋采用自给自足,闲时开垦自己耕种的养兵方法,达到不用费百姓的一粒米就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方法。等到战时的时候在作战。

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征集和吸收了大量军队。庞大的军队对于增强己方实力自然是有好处的,但军队的数量越多,军费开支也就越大。虽然在战争时期,供养单个士兵的花费很低,但至少总得让人吃饱饭。而连年的战争对于经济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所以即便占据了许多地方,但收入还远远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元璋听取了谋士刘基的建议,开始对军队进行整编,建立了卫所制度。所谓卫所制度就是将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每卫共有士兵5600人,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卫的下级单位是千户所,每千户统兵1120人。千户所下设百户所,每百户统兵112人。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68年),大明帝国已经拥有326个卫和65个独立所,兵力高达两百万。由于战争已经基本宣告结束,所以明朝实际上已并不需要继续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但如果让这些已丧失原来生计的士兵复原,那就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卫所制度的“重头戏”:屯田。
朝廷给每个卫所都分配了军用农田,每支军队约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日常工作就是种田,剩下百分之三十执行军事任务。实际上,在大部分没有战争压力的地方,士兵种田的比例更高。这样一来,士兵们就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一旦战事发生,士兵们也可以迅速拿起武器冲上战场。朱元璋曾自豪的说道:“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军屯制,为何最后会破灭?~

朱元璋提出的“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户军屯制,最后会破灭,是因为制度虽然好,但是没有随着人口和阶层的变化,而适时做出制度上的改变之故。



“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话,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出的,而且也实施了,做到了,确实没有给当时的老百姓增加太多负担。明太祖时期,全国从军数量达到近二百万,能养兵,就归功于“军户军屯制”。
这种制度在实行初期盛极一时,后来就不行了,实施不下去了。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军户军屯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洪武年间,天下仍然有些动荡,元朝余党仍暗中窥视,此时稳定军事力量是重中之重。


因为战乱的原因,当时人口不多,土地也大片荒芜,朱元璋依据实情出台了军户军屯制,他把户口划分为“民户”和“军户”。由普通百姓人家和服兵役人家组成,没战事时,人们在家耕地,一旦战事发生就要弃耕从兵。朝廷把大量土地划给军队,实行屯田,军队所需粮食也来自军屯。
这种制度在初期表现效果明显,它稳定了军队规模,实现了兵农合一,军屯收获的粮食全供给军队,大大减少国家的负担。
军户军屯制会破灭,是因为没考虑到,人口在和平时期会急速增多,土地也会被兼并,朝廷当时允许土地买卖,致使贪婪的权贵富商们为饱私欲,把手伸到军户家庭里。


当时的权贵把大片军田买卖和侵占,而军户家庭的人口不断增多,粮食就不够吃了,土地却越来越少,就形成恶性循环。后来没有粮食供给的军士们,只能带着家小开始逃亡。后来,逃军数量已经达到一百多万。
至此,朱元璋当初创下的军户军屯制,就被时代所抛弃了。

反映了军屯之制的作用。

屯军之制的内容:
明初土地荒芜,国库空虚,巩固边防解决粮饷是移民的重要目的之一。明太祖为了加强国家的武装巩固边防,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制度,曾迁山西平阳民“选民丁,立都所,置卫屯田”。军士别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路官负责操练、屯田,战时则归部派迁的部兵统领。明朝政权规定每百名军士发给牛40头以及其他农具。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士受田50亩为一份,征粮12石,贮屯仓,听本军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军官俸粮。由于实行了军屯,军粮有了保证,边防也得到巩固。洪武20年7月守大宁前军都督佥事称“所筑大宁两城,见贮粮粟。大宁31万石,松亭关58万石,会州25万石,足供数年边用”。

明朝普通的官兵是不是世袭的?
答:这是来元璋所手创的奇特制度:综合了汉的屯田,唐的府兵,与宋的尺籍。他很以此种军民分籍自豪。他说:“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洪武元年,天下事已经大定,他考虑到如何于胜利以后,安顿庞大数量的军官与兵士。裁减,编遣,复员,都不是好办法。裁谁?不裁谁?编谁?遣谁?复员,复到哪里...

求明太祖朱元璋年表
答: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日,投郭子兴部下,子兴见元璋状貌奇伟,异于常人,遂留置为亲信兵,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兴大喜,署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病逝,其子郭天叙代领其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