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战役经过

作者&投稿:崇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1年7月至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大规模围剿的战役。
1931年5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参见第二次反围剿)后,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又很快于6月组织对中央苏区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将其嫡系部队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师共10万人调到江西省,连同原在中央苏区周围的和新调来的非嫡系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并聘请了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这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首先消灭红军主力,摧毁苏区,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其部署:何应钦兼任左翼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1路进击军(第6师)、第2路进击军(第18军第11、第14师)、第3军团(第6路军第5、第8、第24师)、第4军团(第9师),从南城地区向中央苏区实施进攻,寻求红军主力决战;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1军团(第19路军第60、第61师和第52师)、第2军团(第26路军第25、第27师)、第3路进击军(第5路军第47、第54师),从吉安、永丰、乐安方向深入苏区,实行进剿。分驻南昌、吉安、樟树等机场之空军第1、第3、第4、第5、第7队,支援左、右集团军作战。另以第10师和攻城旅为总预备军,位于临川地区;以第77、第28师和第12师第34旅,位于吉安、泰和、万安、赣州等地,担任清剿,维护后方,并拦阻红军西渡赣江;以第23、第79师和骑兵第1师位于南城、临川、樟树镇地区,担任清剿和维护后方;以第49、第56师和新编第4旅位于闽赣边境,防堵红军东进。此外,还将第53师从河南省调往江西吉安待机。6月下旬,蒋介石将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活动的红军第3军第9师和第4军第12师误认为红一方面军主力,遂下令进攻,并令第10师归左翼集团军指挥。7月1日起,左翼集团军主力由南城地区出动,到6日,进占黎川、樟村、康都等地,继续向苏区推进。与此同时,右翼集团军由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等地区出动,向富田、东固、崇贤、沙溪、莲塘、招携、宁都方向前进。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闽西北、闽西、闽赣边和赣南等地区开展群众工作,进行反围剿准备。6月底,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临时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和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的指挥下,最后判明国民党军即将发动第三次围剿的企图,决定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待敌深入苏区中心区,再集中兵力实行反攻,以打破围剿。随后,以独立第4、第5师和红3军第9师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以南地区,红4军第12师在南丰以南和东南地区,协同当地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以运动防御和游击战迟滞敌军前进;红一方面军主力红3军团、第4军主力、第12军在临时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指挥下,于7月10日前后由闽西、闽西北、闽赣边和赣南等地迅速收拢,向苏区中心区集中。红军冒着盛夏酷暑,紧急行军,绕道瑞金以北的壬田,行程千里,完成回师集中的任务,于22日前到达雩都(今于都)以北的银坑、琵琶垄、平安寨、桥头地区,同由雩都、瑞金北上的红3军主力、红35军和由赣江以西来到的红7军及红20军军部和第175团会合。28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兴国县城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集中的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向苏区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地方武装、赤卫军、少先队支援和配合主力红军反围剿作战;不断地阻击、袭扰向苏区进攻的国民党军,苏区人民群众则实行坚壁清野,使深入苏区的国民党军饥疲交困,锐气大减,从而有力地掩护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回师集中,并为转入反攻作战创造了条件。并命令在湘赣苏区活动的红军第7军、第20军军部及第175团东渡赣江,同红一方面军会合。
国民党军屡寻红军决战未逞,红军相机反攻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20余日,找不到红军主力进行决战。至7月底,蒋介石才得悉红军主力在兴国地区,判断红军可能西渡赣江,遂以其主力分路向兴国地区急进,企图压迫红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此间,红一方面军主力已在高兴圩地区进行了反攻作战的准备。7月31日,方面军总部得悉国民党军正向兴国方向行动,其右侧后富田、头陂、新安一带仅有3个团防守,由富田往东的后方联络线上,兵力也较薄弱。据此,毛泽东、朱德决心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以红军主力由高兴圩地区秘密北移,首先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横扫敌后方联络线,置深入赣南苏区之敌主力于无用之地,待敌发觉回头北向时,再乘其疲惫寻机打其可打者。当日晚,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向富田开进,当先头部队进到石陂以北时,发现第2路进击军两个师已进到富田。毛泽东、朱德决定改变计划,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8月4日折返高兴圩地区,另寻战机。
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西有赣江,南、北、东三面有国民党军9个师逼近。但其中进到白石、崇贤地区的第1军团,进到兴国地区的第1路进击军和第4军团,以及在富田地区的第2路进击军,战斗力较弱。据此,毛泽东、朱德决定:以红35军、红12军第35师和独立第4、第5师,协同地方武装和赤卫军、少先队,以积极行动,将敌第2、第1路进击军、第4军团向万安、良口方向牵引,将第1军团牵制在白石、崇贤地区;集中红一方面军主力向东突进,实行中间突破,求歼向莲塘前进的第3路进击军,尔后由高兴圩地区向东突进,进击龙冈、黄陂,调动敌人,择其好打者打之,于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为隐蔽这一意图,造成围剿军错觉,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协同地方武装,将围剿军主力7个师吸引到兴国以西和西北地区,主力则于5日晚从兴国、崇贤两地国民党军防线之间20公里的间隙中隐蔽向东急进。6日午前进到莲塘、官田地区隐蔽待机。国民党军对红军的这一行动没有察觉,其第1、第2路进击军在红35军、红12军第35师的牵引下,正扑向赣江边;而第3路进击军则由良村分两路向莲塘、城冈前进。6日午后,第3路进击军第47师先头第2旅进到莲塘附近时,毛泽东、朱德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该旅,尔后向北进击,求歼第3路进击军主力。当日晚,红3军团、红4、红7军秘密接敌,于7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战至9时,全歼第47师第2旅又1个多营。莲塘战斗后,红军主力乘胜向良村急进,途中与由良村出援的第54师第160旅遭遇,歼其1个团,该旅余部逃向良村。红军衔尾猛追,于13时许攻入良村,又歼刚由城冈撤回良村的第54师师部和2个旅的大部。良村战斗后,红一方面军以红3军佯攻龙冈,率主力东进,围歼刚从君埠、南陵等地缩回黄陂的第3军团之第8师。11日晨,红军进到黄陂附近,中午向黄陂发起攻击,一举突入村内,歼第8师2个团。15时,第8师余部分向洛口、宁都突围,红军在追击中又歼其2个团。随后,红军主力转到君埠以东君岭脑山区休整。莲塘、良村、黄陂战斗的胜利,使红军从被动中夺得了主动。
莲塘、良村战斗后,蒋介石和前线总司令何应钦始知红一方面军主力已由兴国西北地区东进,并估计可能北出临川。遂于8月9日起,令其第1、第2路进击军和第1军团掉头向东,企图协同由广昌西进的第10师,围歼红一方面军主力于宁都以北地区。于12日至15日,以密集大包围态势接近红军集中地--君埠以东地区。红一方面军为摆脱围剿军8个师三面包围的不利境地,毛泽东、朱德决定以红12军(欠第35师)向乐安方向佯动,将国民党军主力向东北方向牵引;红一方面军主力秘密西返兴国县境内隐蔽休整。16日晚,红一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利用夜暗,从正在东进的国民党军第1军团和第2路进击军之间10公里间隙地区秘密疾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次日晨回到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并同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会合。红12军主力则扬旗鸣号,大张声势地向东北方向行动,并以一部兵力攻占乐安县城。蒋介石误认红12军为红一方面军主力,并判断红军将进攻宜黄,威胁临川,遂急调其第10师返回临川,令第1、第2路进击军等部追击红12军。红12军主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将国民党军主力一部拖了近半个月,掩护了红一方面军主力的西移和休整。8月底,待国民党军发觉红军主力再回头西进寻找红一方面军主力决战时,红军已休整近半个月。蒋介石随即以其第1军团为先头,其他各部随后,再次西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毛泽东、朱德为进一步调动和疲惫国民党军,于9月初率红一方面军主力继续西移,转到兴国、万安、泰和之间的均村、茶园冈地区隐蔽待机。
此时,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来回奔波已达两月,除其3个师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外,其余各部也受尽了苏区人民群众、地方武装坚壁清野和不断袭扰的困苦,士气急剧下降。与国民党军情况相反,红军三战三捷之后,又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士气更加旺盛。战场上国民党军被动、红军主动的形势更为明显。此间,广东、广西两省军阀利用蒋军主力深陷江西之机,正向湖南衡阳进兵,对蒋介石造成了很大威胁,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红军乘胜追击。9月6日晚,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兴国地区国民党军正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泽东、朱德当即决定首先抓住兴国地区北撤之敌一部歼灭之,尔后视机扩张战果。遂令红3军、独立第5师迅速抢占老营盘,断敌退路;红3军团、红4军(并指挥第35师)、红35军进攻高兴圩及其南北之敌;红7军牵制兴国之敌。7日拂晓,国民党军第4军团由兴国地区向北撤退,其先头独立旅撤到老营盘附近时,红3军一部切断了该旅与第4军团后续部队的联系,随后,红3军、独立第5师向独立旅发起迅猛攻击,战至14时许,将其全歼。7日,红7军向兴国进逼,牵制第52师;红3军团、红4军(并指挥第35师)、红35军向高兴圩地区之国民党军第60、第61师发起攻击,激战至8日,毙伤敌2000余人,战斗形成对峙。红军为保持主动,即撤出战斗。13日,国民党军第4军团主力和第52师分别由长迳口、兴国等地向吉安撤退,红一方面军主力对该部实施追击。15日拂晓,在第4军团主力通过方石岭隘口后,红一方面军主力赶到,一部抢占了方石岭,截住第52师及第4军团的1个炮兵团和1个步兵营,并将其包围于方石岭以南地区,随即发起猛攻,战至9时,将其全歼。其他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撤至吉安、永丰、宜黄、南城、南丰、广昌、宁都、赣州等地。至此,红一方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中央苏区在哪次反围剿胜利后形成~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苏区。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
其主要武装力量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2、3月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
首先是临时中央领导者战略指导上的失误,他们推行军事上的冒险主义,提出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放弃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主张外线作战,从而丧失了根据地作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失去了红军在战略上夺取主动权的先决条件。
其次,在战役指导上,"左"倾军事领导者们,一改过去反"围剿"作战中的运动战战法,实行阵地战,固守城镇,消积防御,以堡垒对堡垒,以阵地对阵地,单纯拼实力、拼消耗,其结果只能使红军陷于被动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中央苏区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是消积防御的典型。

红军时期五次反围剿列表分析
答: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3、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

中央红军历次反围剿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情况?
答: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10月在六安麻埠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邝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11月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近3万人。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红军进行了多少次反"围剿"作战...
答:2. 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再次集结20万大军,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攻击。红军依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经过五场胜利的战斗,成功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3. 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担任总司令,带领3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时间
答:4. 红军第一方面军仅有30000人,但他们凭借着高明的战术和英勇的斗志,成功地将敌人主力部队7个师引向兴国以西和西北地区。5. 红军主力则向东突进,最终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歼灭了敌军7个师,17个团,俘虏了15000余人,并缴获了20000支枪。6. 这场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苏区的...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至第五次反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第三次:1931年7月~9月,国民党组织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蒋介石亲任总司令, 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 支。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第四次:...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详情
答: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取主动进攻策略,打破国民党围剿计划,巩固和扩大苏区。在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展开了四次关键战役。首先,从11月10日至12月23日,他们集中主力进行黄安战役,攻克黄安,共击毙俘虏国民党军约1.5万人,缴获武器7000余支,俘虏第69师师长...

第3次围剿中国失去了什么
答: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9月-1934年10月,博古,李德。l931年 7月,蒋介石又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距上次惨败只有一个月。蒋介石认为,前两次“围剿”多是非嫡系部队,战斗力不强,所以这次增调了 5个嫡系师约 10万人,连同原在苏区周围的部队共约 30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坐镇...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战役评论
答:红一方面军在苏区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援、配合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返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疲惫敌军,避强击弱,速战速决,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经过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军的作战原则已基本形成。战斗中,红军共...

五次反围剿胜利几次
答: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功诱敌深入,并最终歼灭敌军一万多人,首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二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再次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并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成功击败了敌军的二十万大军,再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第三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至第五次反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集结约10万兵力。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至1931年2月,红军在六安成功策应武装起义,摧毁了当地政府,标志着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结束。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下令在5月下旬前“肃清”鄂豫皖区红军。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