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档案局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居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川省档案馆系省级综合档案馆,于1957年1月筹建,1966年4月26日正式成立。1963年6月从成都迁至雅安,1988年6月迁回成都。1998年11月被国家档案局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新建的四川省档案馆座落在成都市花牌坊街191号,总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占地25亩,主体建筑由主楼和裙楼组成,主楼17层,高56.1米,裙楼3层,可容纳档案300万卷册。库房为环廊双层厚墙体,全密闭式结构,库区内设置有中心控制室,采用集中式空调,安装有温湿度自动监测调控,自动防火、防盗报警,1211自动灭火,电视监控等系统和装置。馆内配有电子计算机146台、打印机42台,缩微、照相设备、保护技术、复印等现代化设备,配备缩微拍摄机6台、冲洗机2台、拷贝机3台、阅读器11台、阅读复印机2台,扫描仪10台;建立了四川省档案资源网。读者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并查询相关和感兴趣的资料,省档案馆阅览室可容纳220位利用者查档。
截至1998年止,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906个全宗,1,233,754卷,资料102,075册。按不同时期划分为清代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解放后档案,主要为各时期地方政权形成的各类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其中,清代巴县地方政权档案最珍贵、最完整有11万卷,民国档案45万卷。馆藏全部档案资料已系统分类整理,缩微档案累计已达6297万个画幅,制成缩微胶片6137盘,拷贝3004盘,重要档案已输入微机并能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向社会开放了形成期满30年的全部档案704,975卷,利用者只需持个人身份证件,即可利用;未满30年的档案,只要有关单位介绍,也可利用。为了主动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编辑出版了1000多万字的档案资料。社会各界利用档案频繁,仅近三年,利用档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402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上的四川档案事业四川档案事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巴蜀开明王朝时,即已实行巫掌祭祀,史执祖法,是为四川档案事业的发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建置郡县,设史官掌管文典,记言录事。1980年在青川县出土的《为田律》的木牍,就是记载当时秦在巴蜀推行“开阡陌”制度的历史档案,是现今保存的最早的四川档案。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王朝,设东观秘阁收藏图书秘记。著名的西晋史学家陈寿在蜀汉时曾任观阁令使,入晋后又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三国志》就是他利用大量秘阁材料所写成的。东晋史学家常璩在成汉时曾任散骑常侍掌管文书,入晋后他利用这些材料编纂成《华阳国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以后历代都设有掌管文书档案的官职或机构。清代对文书档案格外重视,四川布政使司设有经历署、照磨署负责这一工作,规定“文案卷宗,只字为重”,不准私自藏匿,不准私带出房,不得擅自摘抄复制,官吏任期届满均要办理档案移交手续。民国时期,档案教育及档案学研究开始兴起。从1939年起,陆续举办多期档案管理训练班。1946年,殷钟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档案学校——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殷氏并有《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专著出版。由何鲁成等创建的《文书管理月刊社》,是四川有关档案学研究的第一个刊物,曾发表多篇论文。在悠久的历史中,四川积存的档案卷帙浩繁,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当代四川档案事业解放以后,四川档案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政府于解放伊始即建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配备大量专业人员,对历代积存的大量案卷、包括部分国民党中央机关的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抢救了许多濒临散失、霉变的宝贵资料,并逐步建立各级综合性档案馆。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50年代后期开始创建技术档案工作。省档案馆设立了技术档案业务指导处进行指导。至60年代初,全省2957个县以上工业企业已有2439个建立了技术档案,60余个科研单位开展了科研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重庆、成都、自贡3市建立了城建档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档案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地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除建立各级档案局、综合档案馆外,还建立许多部门档案馆、事业档案馆,加强了会计、统计、审计、商标、公证、地名、文艺、土地管理、司法诉讼等专门档案工作。全省综合档案馆大都新建了库房,并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缩技术及温湿度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档案保护与管理,档案教育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四川大学设立了档案系,1987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档案学校——四川省档案学校,各地还纷纷开办档案电大班、函大班及短期培训班等,省及各地相继成立档案学会、档案工作协会,并成立了四川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已有多项成果获奖。各地档案馆、室努力开发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仅1986年至1989年间,全省利用档案获得的经济效益即达22亿元。同时,档案界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国际机构及不少国家同行建立了联系。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资料达12亿余卷册,居全国各省档案馆馆藏之首。此外,近3万个机关档案室还保存有档案资料1000余万卷册,5万多个企业保存的档案也有1000余万卷册,形成了以档案室为基础,档案馆为主体,档案教育为保证,档案科研为先导,档案宣传为纽带的完整的档案工作体系。



四川省档案局~

问题是你能不能去查.没有公安机关的批文,好像不能去查的.可能四川不一样,你去试试好了.

不开的。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是国定假日。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的历史沿革
答: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成立于1997年4月。2001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两校合并。现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等36个内设机构,在职职工586人。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教授34人,副高职称的110人,中级职称的83人,享受国...

档案局属于什么单位性质
答:其次,从法律性质来看,档案局是依法设立的机构,其职责和权力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规定。档案局在执行档案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档案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档案局还具有公共服务性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档案局...

四川省启明小动物保护中心的历史沿革
答:我们则通过很多方式为他们找到新的稳定的温暖的家庭使他们忘却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幸。我们用我们的行动换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和支持,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在经过大约一年时间与政府部门艰难的沟通,2003年7月我们终于在四川省民政厅注册成为四川省内唯一合法的伴侣动物保护组织...

档案局和档案馆合并在哪一年
答:1993年与国务院机构改革同步,我国对国家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改革。中央一级档案管理机构按照中央办公厅《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方案》的规定,中央档案馆和国家档案局合并成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履行档案保管、利用。各省市档案部门有的实行早,...

郑州市档案局的历史沿革
答:1959年4月,成立档案管理处,隶属于郑州市委,规格正县级;1978年11月,改为档案处,仍归郑州市委领导;1980年10月成立郑州市档案局,由郑州市人民政府领导,规格正县级;1996年,郑州市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档案局编制方案》(郑办文[1996]49号)中明确规定:“郑州市档案局转为事业单位,为市委...

档案局和档案馆的区别
答:1、性质不同:档案管理局,简称“档案局”,是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2、工作职能不同:档案局是制订全省、市、县档案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

中国档案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答:中国档案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为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所属中央一级出版单位。出版范围为文秘档案,史料方志类图书。中国档案出版社成立20余年来,认真贯彻实行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单位的方针政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优秀图书。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系列原档...

成都为什么叫天府之国,天府又是什么意思?
答:天府:释义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成都是天府之国的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成都因此就取代了关中“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川南行署区的历史沿革
答: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个行署及重庆市,加上原有的西康省、云南省、贵州省,均直属于西南局。川南行署的驻地在泸州市。1952年9月,川北、川南、川东、川西行署均撤销,合并为四川省,重庆仍为西南局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重庆改为四川...

档案局是干什么的?
答:两种情况:1、事业编。那只能蹲档案局。考入档案局,一般跟死物打交道,升迁机会少些。但是事在人为,管档案也能管出名堂。可将死档案管活:档案提供的资料可供研究,可能成为社会学者,也可就此学习,搞术业专攻。2、公务员编。公务员是可以调动到其他岗位上的,只要入了编,以后提拔啊或者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