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镇的历史沿革 山东微山南阳古镇的南阳古镇简介

作者&投稿:荤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秦汉两晋,迄于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地势较为低洼,自古有沛泽之称,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南阳常有水 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这一历史阶段的南阳没有史料记载。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 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南达江淮,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
公元1278年,文天祥经南阳镇作《发鱼台》,称南阳镇周围为泗郊镇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另有夏镇、镇江、 扬州)之一,镇名可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 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沉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



山东微山南阳古镇的南阳的历史篇章~

在《史记》中,几处提及齐之南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曰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史记.鲁仲连列传》载: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以为亡南阳之害小。在《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虽有南阳,然且不可。可见在战国时期,今之南阳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楚、鲁两国均想争之,据此推算,南阳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从秦汉两晋,迄于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地势较为低洼,自古有沛泽之称,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南阳常有水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这一历史阶段的南阳没有史料记载。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南达江淮,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公元1278年,文天祥经南阳镇作《发鱼台》,称南阳镇周围为泗郊镇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另有夏镇、镇江、扬州)之一,镇名可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沉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南阳镇,曾有皇宫所、皇粮殿、关帝庙、火神庙、魁星楼、文公祠、禹庙、不沾地旗杆等30多处名胜古迹,1939年日寇进南阳,大多被毁,魁星楼、杨家牌坊在文革期间毁掉。明宣德六年曾在南阳建河桥暑、管河厅和闸官厅,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管河主簿专管防务、监运税收,管理运河水闸、接送保护皇粮。皇帝走水路南巡必经南阳,常常在此停居数日,因南阳镇所处的南阳湖为京杭运河的中部,又因南阳镇北去济宁南去夏镇均为一日航程,得此地利,自漕运新渠开通后,南阳镇成了水上运输和商品交易的交汇点和重要的商埠码头。来自南方载满丝竹白米的渔船、酒船、米船、官船等往来相接,樯桅林立,篷帆遮日。特别是每年从江南船运的100万担皇粮经此地北运京城,南来北往的船队,都停船夜泊在这里,得水运之便,南阳镇飞速繁荣,民国时期,整个镇容保留着清代的模样,镇内东西、南北两条大街,还有牌坊、井子、西鱼市等小街和东西南北四处商埠码头,镇上房屋多系青石砖瓦和木质结构的古式建筑,有酒楼、茶庄、粮行、客栈、盐店,还有绸布店、当铺,商店林立,字号显赫。熙来攘去的人中,响着软软的吴语、硬硬的山东话、道白韵味的京腔,南阳丰富的水产品随之运往各地,附近物资了在此聚集中转,时有小济宁之称。京杭运河的拓宽通航、南北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南陧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旅游开发、水产品加工、港口建设、中华寿桃及中花材深加工为为众多商家投资兴业的热点。

南阳古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境内,在微山湖这个北方水乡里,由于京杭运河穿湖而过,所以,就在这狭长的湖面上伴河形成了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运河四大名镇之一)-南阳古镇。她是有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的,周围碧水环抱、运河从中间穿过、小巧玲珑、犹如一副美丽的水墨画。在明、清时期,在这个湖中的小小陆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商埠,有晴天不见日,雨天不漏水的说法,曾经吸引、云集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商贾、名门,造就她的空前繁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从这里经过南下,并留有很多历史遗迹。现在,这里依然保持着水乡特有的历史、自然风貌;小镇四面环水,小桥跨过运河,出门就可看见湖水,人们以船代步、为家;青青的石板路、长长的门板房、幽深的街巷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周围绿水、垂柳、荷花环抱、清风习习,是人们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洋县华阳古镇(穿越时光的历史街区)
答:洋县华阳古镇位于陕西省洋县境内,距离省会西安约200公里。这座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华阳古镇是洋县的中心地带,也是洋县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个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街区和古老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被誉为“穿越时光的历史街区”。二、古镇风貌 华阳古镇有着典型的中国古镇风貌,街道两旁...

阳城镇的阳城历史文化
答:据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参阅《吕氏春秋·上德篇》“墨者,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条、《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汝南“阳城缪侯刘德”条以及《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的记载),汝南阳城名称的历史沿革大致轮廓是:“春秋属沈蔡,战国属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后刘新集村委一带是楚悼王王族阳城君封...

云南大理景点杉阳古镇
答:夷语山坡称为“和”,因博南坡叫庙山坡,盛产杉树,夷语为“杉木”,原杉阳的主要村寨位于千家寨(杉阳石碑寺一带),那一带是地势相对平缓的山坡,所以得名为“杉木和”       杉阳古镇也是永平县名胜古迹最多的乡镇之一,有被称为“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

黔阳古城的历史沿革
答: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市政府驻地黔城镇古城社区,它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历史沿革黔城镇属建制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镡成县,唐代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

罗阳镇的历史沿革
答:罗阳镇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之一,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罗阳就曾是缚娄国建都之地;自南朝梁天监二年,博罗县治从梁化迁至浮碇岗(俗称葫芦岭)之西后,罗阳城(时称榕城)不断得到发展。

阳关镇的历史文化
答: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地图可以看出,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

阳洪镇的历史沿革
答:阳洪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镇东北的上陆陌北壕,上陆陌灰堆子和东南部的古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阳洪镇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著名的杰出人物,仁人志士。好峙村的王炳南曾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阳洪镇西村的严念先烈士曾经是土地革命时期山西省委委员;...

正阳关镇的历史沿革
答:正阳关镇,又名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

阳和镇的建置沿革
答:1966年更为蓥光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蓥光公社革命委员会,1969年复阳和乡公社革委会。1978年11月10日,改隶华蓥工农示范区辖。1980年12月,改乡革委为阳和乡管理委员会。1984年,政、社分置,复名阳和乡人民政府。1992年,置阳和镇,领18个行政村(阳和、楼房沟、双碑、蔡家湾、...

滍阳的千年古镇滍阳
答:种种史料和遗迹证明,目前新华区滍阳镇镇政府所在地南2公里许、新城区西南三四公里处,白龟山水库西北的万亩鱼虾养殖区即古应国国都所在地。事实上,历史上的古应国国都和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现在的新华区薛庄村。1964年前,繁华的滍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