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状况及保护开发  生态地质环境整治规划

作者&投稿:祗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刘百灵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在对泉州湾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现状评述的基础上,论述各种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性,分析其形成主要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对策。

关键词:泉州湾;生态地质环境;生物资源;发展趋势;保护与开发

泉州湾位于福建东南部,地处晋江和洛阳江入海口交汇处,属溺谷型港湾。港湾周边分布有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查清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预测该地区生态环境地质状况的演化趋势,对于建设生态型港湾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经济状况

泉州湾周边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极为强烈,海湾周边分布有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等新兴工业城市,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并逐步发展成“大泉州-半小时城市群”。据有关资料,泉州市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工贸旅游的港口城市”。其发展目标为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43%,实现宽裕型小康;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5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5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2 地质环境条件

泉州湾为溺谷型海湾,其周边地貌形态主要为海积平原和红土台地,海岸多为土质岸、泥岸,并且多有防洪防潮工程保护。泉州平原大部分高程3~5m。海湾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更新统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冲积层(Q4cal),岩性主要为粘土、中粗砂。

(2)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Q4cm),岩性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

(3)第四系更新统龙海组冲积层(Q3lal),岩性主要为粘土、中粗砂、含泥砂砾卵石等。

(4)第四系更新统(未分)残坡积层 ,岩性为残坡积粘性土、砂(砾)质粘性土。

区内主要有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通过,为活动性断裂,泉州湾周边多次发生地震,与上述活动断裂有密切的联系。

3 生态环境地质状况

3.1 海湾淤积

3.1.1 淤积历史与现状

宋、元朝时期,泉州港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泉州湾为一深水良港。其后,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逐渐增强,水土流失现象随之增大,加上其他自然因素的作用,泉州湾逐渐出现淤积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泉州湾的淤积更为显著。20世纪70年代未到21世纪初,晋江出海口到金鸡水闸段的河床,每年平均淤高约0.2m。到目前为止,河床已平均淤高4~5m。现在该河段仅在高潮位时才能乘潮通航。处于洛阳江口的原后渚港区,1996年的遥感解译与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相比较,原来10m等深线已消失,现在的2m等深线取代了原来的5m等深线位置,零米线每年向主航道延伸近20m,淤高速率约6cm/a,原后渚港已报废。新后渚港目前也是仅能靠疏竣维持运行,濒临报废;据1998年遥感解译和近期实测,蚶江—水头的河道大片潮滩已连成一片(图1);白奇渡口西侧潮滩,30年来淤高约2~3m,淤高速率达10cm/a,向江心淤宽约100m,淤宽速率约3~4m/a,该处淤积面积达11.7km2,淤积趋势极为显著。

图1 蚶江—水头河道潮滩分布图

3.1.2 海湾淤积的主要危害

泉州湾较为严重的淤积,制约着泉州港的发展,直接影响泉州市的“工贸、旅游的港口城市”战略定位。淤积造成港口工程的报废、维护经费增大;淤积造成海域的减少,影响了海洋养殖业的发展;淤积也造成河道堵塞,水位抬升,进而影响河道的泄流,使海防工程抵抗风暴潮、洪流能力降低,从而相对削弱了其抗灾能力。

3.1.3 海湾淤积的主要因素

(1)晋江流域、洛阳江流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泉州湾较严重淤积的最主要因素。

泉州市晋江流域水土流失历史变化见图2,从图中可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水土流失面积呈逐年上升,其时也是淤积最为严重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虽然逐年减少,但其绝对流失面积还很大,虽然上游淤积物来源减少,但其相对量还较大,淤积还将继续,只是其速率相对减小。

图2 泉州市晋江流域水土流失变化图

(2)大规模围海造地也是严重淤积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区内主要围拦工程“五一围垦”、“城东围垦”以及其他防潮工程等(图1),使泉州湾内纳潮面积减少近1:3。纳潮量锐减,同时还改变了水动力条件,使泉州湾的冲刷能力减弱,相应淤积增强,从而促进了泉州湾的淤积。

(3)蓄水、拦水工程的修建:如兴修水库、水闸(金鸡水闸、洛阳水闸),使上游来水减少,是淤积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从而使河水对泉州湾淤积物的冲刷能力减小,而水量减小也导致水流速减慢。根据水流挟沙能力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式:

ρ0=K′×Vm3/(g×R×ω)

式中:ρ0——水流的挟沙能力(kg/m3);

Vm——水流断面平均流速(m/s)

R——过水断面水力半径(m);

ω——悬移质泥沙平均沉速(m/s);

K′——系数按实测资料测定(kg/m3

上式表明水流挟沙能力与水流流速的立方成正比例。随着水流减慢,挟沙能力急剧减弱,从而使悬浮颗粒物质发生沉淀而淤积。同时上游淡水来量减小,也使咸潮流上溯,咸淡水交界带向上游方向迁移,由于淤积物在咸淡水交界处的凝紊作用,造成淤积区域也向上游推进,加剧了晋江、洛阳江出海口河道的淤积。

(4)海平面相对下降:泉州湾近期(1972~1980)地壳垂直上升速率约4mm/a,而同期海平面绝对上升速率约3.4mm/a,则海平面相对下降速率约0.6mm/a,海平面相对下降必然导致海域水深变浅,相应潮滩面抬高,突现了海湾相对淤积。

3.2 水环境状况

3.2.1 水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泉州湾的历史记载,旧时代的泉州湾为水清鱼跃,表明当时水环境污染少,水环境质量较高。但随着泉州湾周边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也使水环境受到影响。泉州湾1985~1988年和1996~1999年海水水质分析测试主要项目指标平均值列表1。表中可见,泉州湾水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水质明显恶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各项有害物质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海湾水域受到环境污染现象日趋严重,海区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

表1 泉州湾地区水质分析对比表

3.2.2 水环境的影响

由于泉州湾是泉州市的主要港湾,也是我省重要的海域养殖区之一,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各种污染物增加,而环境容量一定,将造成灾害性的后果。主要影响为:(1)海域出现赤潮现象,海洋生存受威胁。(2)水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河口区的累积性污染[1],直接影响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海水中汞、铅等有害重金属均超出水产养殖功能区标准,造成养殖功能退化,危及海水养殖业,影响泉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3)造成海岸污染,进而影响海岸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环境。

3.2.3 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因素

(1)随着周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废水逐年增加(图3),其中大部分纳入泉州湾,进一步促使水环境质量下降。

图3 废水排放量图

(2)周边大规模工程经济建设,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泉州湾,也使水环境受到影响。

(3)围垦造地,使泉州湾纳潮量减少,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聚集。

(4)海域养殖的不科学、不合理性,如高密度养殖饲料投放残余等,均影响水环境质量。

3.3 生物资源

3.3.1 生物资源现状

泉州湾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给生物资源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泉州湾现有生物种群丰富,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泉州湾目前的生物种群数量约有2200余种[2]。沿岸高等植物有5l科143属191种,还有浮游生物186种、底栖生物169种、潮间带生物177种、水产物种339种[3]

近年来,由于受水环境条件恶化等影响,部分生物数量有所下降,较明显的是红树林的衰减,潮间带红树林原在洛阳江口一带广泛分布,但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其分布面积锐减,现在仅小范围分布于洛阳桥东侧。红树林能为海岸带生态系统供应充足养分,对海区具有“解毒”功能,其衰减的结果对区内水产养殖和野生水生动物生存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而另一种外来生物——互花米草,由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生性,其繁殖能力极强,已侵占了大片滩涂资源。在造成其生长区水环境缺氧的同时也产生促淤现象,已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致使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影响了泉州湾的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泉州湾为泉州市梭子蟹的养殖基地和福建省的缢苗的重要产地,随着海湾淤积扩大,水环境质量下降等,将给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

3.3.2 影响生物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1)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物物种生存和分布,是影响生物资源最主要因素。优良的水环境质量,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恶化的水环境,使生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物受环境污染,又通过食物链,使其他生物也受到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2)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影响生物资源的一个主要因素。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水污染、噪音和生存空间的减小等,直接影响生物资源的生存和分布。

(3)其他因素,如外来物种的不当引进,造成生态系统的改变(区内主要表现为互花米草的泛滥成灾),生物物种和分布也随之改变。

3.4 湿地生态环境

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晋江和洛阳江的入海口地区,是晋江和洛阳江与海域携带来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湿地底质类型以泥沙质、泥质为主,属于典型的河口滩涂湿地,为我国亚热带河口滩涂的典型代表。湿地内水域开阔,滩涂集中,面积10万公顷以上,又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良好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滋养了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这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等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和有利的环境气候条件,也吸引了许多鸟禽类在此栖息繁衍[3],由此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该区人类活动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生产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等修建在近河口区穿越晋江和洛阳江,加上滩涂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近岸生产生活废水、废物的纳入,已经对该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造成湿地生物种群减少,如前所述红树林分布面积锐减等。鉴于现状及成因,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虽目前泉州市在泉州湾河口湿地部分区域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因缺乏有效管理,湿地环境恶化威胁仍然存在。因此,应加大保护力度,如逐步减少近岸污染物纳入,加强沿岸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规范滩涂海产养殖作业,使整个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恢复良好的生态功能。

3.5 海平面相对升降

3.5.1 泉州湾海平面相对升降状况

福建沿海海平面总体以上升为主,但局部区域又有所区别,泉州湾周边以大面积的红土台地分布为特征,显示出地壳长期处于间歇性稳定性抬升,根据福建省地震局地壳形变观测资料(1972~1980年),泉州湾地区地壳抬升速率约4mm/a,根据有关资料,泉州湾邻近的厦门验潮站经均衡基准订正后海平面变化速率为3.4mm/a[4],可见泉州湾地区海平面变化表现为相对下降(即地壳相对抬升),其速率约0.6mm/a。随着全球气候逐渐气候变暖,海平面绝对上升速率增大,泉州湾地区地壳相对抬升将速率逐渐减小。

3.5.2 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危害

泉州湾地区海平面相对下降,则地壳表现为相对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平时难以觉察,但长期的积累,足以对泉州湾地区经济建设、城市市政建设、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海平面相对下降直接表现近岸潮滩逐渐出露,海域水深变浅;另一方面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使侵蚀基准面下降、外延,造成淤积范围的外延扩大,又使口门淤积区出现侵蚀冲刷,形成错综复杂的海湾冲刷和淤积现象。泉州湾航道水深逐渐变浅,从而影响港口工程的使用以及防洪工程基础遭受冲刷破坏,影响工程的抗灾能力等现象与海平面相对下降有一定关系。

3.5.3 影响泉州湾海平面相对下降的主要因素

区域地壳变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影响海平面上升降的因素如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增高、南极、北极及高山冰川、冰盖的消融等现象将继续存在,但泉州湾地区地壳抬升速率较大,大于其海平面上升速率,从而形成区域海平面相对下降。

4 生态环境地质变化趋势

(1)由于晋江、洛阳江流域水土流失还较严重以及港口工程的建设、水闸拦水、海平面相对下降等影响因素的存在,泉州湾的淤积还将继续,若影响因素得到改善,淤积速率将减小,直至达到冲淤平衡。

(2)随着晋江、洛阳江流域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废水等排放持续增加,将使其水环境恶化。但如确实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对废物、废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则水环境将好转。

(3)生物资源的生存直接与水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关,随着水环境的好转,人类工程活动得到规范控制以及湿地资源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将得到改善,生物种群将逐渐扩大。

(4)泉州湾地区的地壳还将持续上升,但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海平面上升速率也将增大,相对海平面下降趋势将渐趋缓,甚至达相对海平面上升趋势。

5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针对泉州湾地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应遵循“治根治本,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原则。

(1)采取减少淤积物来源的措施,加大晋江、洛阳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晋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务之急,对流域内矿山开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城镇建设进行有效监管,防止水土流失危害的加剧。同时加强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蓄水保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2)围垦造地、堤防建设应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以利改善泉州湾水动力条件。

(3)加强环保工作,加快、加大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处理力度,提高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

(4)控制人类活动区域,规划人类活动的范围,设立自然保护区,规划养殖区等。

(5)加强农业用农药、化肥的施放管理,禁止施用有剧毒、难降解的农药化肥。

(6)加强水上作业中船舶的油类渗漏、排放等有效管理。

(7)引进外来生物物种时应进行科学论证,预测利弊。

(8)建立泉州湾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加强对河口湿地的保护工作。对泉州湾进行功能区划,如在洛阳桥至后渚港区设为核心保护区,后渚港至蛏江区设为建设、生产区,环泉州湾地区为禁猎外围保护区。同时在区内进行生产建设时,特别是临海建设项目应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价及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

6 结束语

泉州湾目前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有海湾淤积、水环境质量下降、生物资源系统的破坏等。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应进行相应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人骏.晋江河口水域中COD自净特征及其成因.台湾海峡,1996(1):48~53

[2]马敬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黄国勇等.泉州湾河口湿地鸟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台湾海峡,2002(2):228~233

[4]陈宗镛,周天华等.中国沿海平均海平面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eology and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 Quanzhouwan Region

Liu Bailing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in Quanzhou Gulf ,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tatement o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 analyses the main formation factor, forecasts the trends of its development,then put forwards the reasonable policy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Quanzhou Gulf; Eco-environment geology; Biomass; Develop trend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谁有泉州近几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如果选中,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泉州地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政策研究
  〔 作者:尹晓波 点击数:452 更新时间:2006-2-8 〕

  泉州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度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从实际出发,努力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2004年泉州市委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筑泉州湾滨海城市”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泉州市委、市政府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泉州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谋求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市,是全面推进泉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泉州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于现有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力争做到:保持“一个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建设的动态平衡);实现“二个领先”(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居全省和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构建“三大生态功能区”(西部中低山山原生态区、中部丘陵平原生态区、东部沿海及近岸海域生态区);树立“四大形象标志”(高效、低耗、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生态效益型经济先行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同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城市、生态型村镇建设先行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重的先进文化建设先行区);完成“五大系统建设”(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系统建设,绿色人居环境系统建设,生态安全保障系统建设,生态文化系统建设)。

  一、泉州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

  泉州市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3个区、3个市、4个县和2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58.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07万人,占总人口86.17%;耕地205.8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36亩。泉州市依山面海,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有盐、贝、藻、鱼、虾等海洋资源500多种,港口条件好,海上交通便捷,具有建设深水良港、发展对外贸易和渔业生产的天然条件;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溪流多,水资源较丰富,为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经济作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水资源:泉州常年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当丰富。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约14.56亿立方米,按各代表年份水资源计算,P(频率)=10%,丰水年产量142.58亿立方米;P=50%,平水年产水量97.64亿立方米;P=90%,枯水年产水量63.38亿立方米;平均产水量101.86亿立方米。由于山峦坡度大,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水电蕴藏量达43万千瓦,发展山区水电具有广阔前景。

  晋江为本市第一大河,发源于戴云山东南麓,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晋江注入泉州湾,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大樟溪发源于德化县戴云山脉,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4834平方公里,流经永泰注入闽江。发源于城区北部朴鼎山南麓的洛阳江,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经马甲、河市流入泉州湾。安溪县祥华溪、福前溪等5条溪流流入九龙江,黄塘溪等5条江河直接入海.

  此外,泉州地下水资源有1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亿立方米。

  能源资源: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较长,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加上充沛雨量,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极为有利 。

  土地资源:泉州全市地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土壤资源1345万亩,包括10个土类,以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水稻土为主,分别占64.9%、l1.61%和12.l1%。分布有水平和垂直地带特点,东南部分布砖红壤;西北部分布红壤,地势从低到高依次分布砖红壤、红壤、草旬土;风沙土零星分布于海岸带,盐土分布于海岸带狭长地区;冲积土则分布于晋江及支流沿岸阶地,水稻土广布丘陵谷地和冲积平原;紫色土分布于德化等县西北郊;石灰土只见于安溪县湖头。全市陆地面积中,山地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平原占21%,林业用地1024万亩;耕地面积235万亩,其中一、二级耕地分别占9.36%和48.1%。

  海洋资源:泉州海域面积大约为31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10~40米等深浅面积1499平方公里,40~60米等深浅面积1681平方公里。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包括鱼类l15种,虾类 10多种,贝类20多种,藻类2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 。此外泉州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

  森林资源: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林业用地1024万亩,占土地面积62.4%,其中有林面积549万亩占54%,其余荒地、疏林地有待开发。现有林木蓄积量1813万立方米,林木材蓄积生产总量82.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75%,绿化程度58.1%,森林资源特点是后备资源潜力较大,现有林中幼龄林面积占70.3%,中龄林占25.8%。中幼龄林蓄积量总量72.25%,近成熟林蓄积量仅占21.8%。据查,森林植物种类有174科599属,1127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

  泉州永春牛姆山和德化戴云山为自然保护区。牛姆山保护区位于永春西南部,面积3745亩,森林蓄积量3996立方米,竹林120万株,有国家重点保护二、三类珍稀动物、珍稀树种和名贵药材,如穿山甲、灵猫、观光木、水松、金线莲等,是一片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缘阔叶林。戴云山保护区位于德化境内,山势陡峭,地形复杂,气象万千,植被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持有原始和半原状态的常绿阔叶林 。

  矿产资源:泉州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主要有铁、锰、金、煤、建材石料、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1)石英砂:主要分布在晋江深沪、围头和惠安崇武一带,累计总储量1.44亿吨。深沪矿矿区面积30平方公里,储量7833万吨,其中玻璃砂1385万吨,矿质优良,形态简单,埋藏浅。(2)花岗岩:泉州花岗岩遍及全市,品种齐全,以中、低档为主,高档石料有潜在优势。泉州开采花岗岩已有千年历史,目前已发展系列产品出口,从荒料、板材到石雕产品都远销国内外。(3)高岭土:系国家短缺矿产,是发展陶瓷、建村的理想原料。分布在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储藏量1.4亿吨,主要由花岗岩类风化而成。其规模较大,质量较好,在选矿技术上若能突破,则可采得质地优良的高岭土。

  二、泉州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一)水资源及其环境污染状况

  1、陆域水系

  (1)主要河流

  晋江水系是泉州市的主要水体。晋江发源于戴云山之麓,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上游分为东、西两溪。东溪源于永春县锦斗乡,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感德乡,全长l53公里,流域面积31O1平方公里。东、西两溪于南安市双溪口汇合,干流由汇合口至入海口(前埔)长29公里,其中金鸡水闸至河口长21公里,为感潮河段。

  晋江多年平均径流量48.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153立方米/秒。

  除晋江外,泉州市的地表水还有属闽江水系、九龙江水系和独自入海的洛阳江、黄塘溪、林辋溪、九溪等19条流域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的河流以及其他一些直接入海的小河,水沟。

  泉州市主要河流概况详见下表。

  (2)水资源污染

  泉州市陆域水系主要指晋江水系,其水系包括上游东、西溪及下游的南、北干渠。其他各小支流多数直接入海。晋江水系主要河段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见下表。


  2.海域水环境

  (1)各海区水质现状及评价

  根据近几年来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及各有关科研单位对泉州沿海近岸水域的水质调查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泉州市近岸海域水质情况见表


  (2)水质评价

  选用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油类、无机磷、铅、镉、汞为评价参数。

  A、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采用超标分类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方法是以海区为评价单元,将各评价单元水质监测结果的平均值与评价标准比较,若所有评价因子的含量均小于或等于一类海水水质保准,而又低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则划为II级海水水质,以此类推。

  B、评价结果

  泉州湾沿海9个海区的评价结果列于下表。由表可见,泉州湾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油类,崇武海区为I级水质;祥芝海区为I级水质;永宁海区为I级水质;深沪海区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无机磷,围头澳为I级水质;晋江东部海区为I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磷;安海湾为I级水质;湄洲湾潮间带及海域为I级水质。

  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沿海海域泉州湾,深沪湾及晋江东部海域为II级水质,其余各海区为I级水质。主要污染物是油类和无机磷。海湾内的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有机污染物含量偏多,这是我国多数港湾、近岸海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油类及无机磷含量与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业肥料的流失有关。磷是海洋含量浮游生物的营养物质,磷氮等营养元素如大量增加,再加上适宜的环境条件,就,有可能诱发“赤潮”污染的发生,近年来我市海域己发生过“赤潮污染”,给沿海渔业及养殖也造成很大损失。

  (3)海域水污染源

  水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源,农药,化肥污染源和港口船舶油污染源等构成。

  根据泉州市海岸线现状,可以分如下几个区域:湄洲湾、泉州湾、石狮海域、深沪湾,围头澳和安海湾等。根据我们对泉州市近岸污染源的调查情况,对排入各海区的污染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

  (二)泉州市空气质量评价分析

  1、基本气象特征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季风明显,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夏秋季常受台风侵袭。年平均气≤20.3℃,极端最高38.7℃,最低0.1℃,年平均降水量1117.2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雨量的67%,年平均相对湿度77%,山区风向受地形影响,受季风影响显著,全辖区主要风向为东北风,全年频率22%,次风向为NNE和ENE,频率11%,历年平均风速4.0m/s,瞬间最大达33m/s。

  2、泉州工业污染分析

  ①泉州市排放工业废气主要企业共499家,排放废气总量为451.66亿标立方米,S02排放量为18485.5吨,TSP排放量为39986.3吨,粉尘26897.4吨。市区及各县(市)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详见下表。

  从表可见,泉州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污染负荷占69%,其次是生活污染源,污染负荷占29%;从表6可看出全市污染负荷中晋江市污染负荷最大,其次为南安、惠安、安溪、石狮、永春、德化及泉州市区。(未完待续)

  参考华侨大学资料


  泉州市生态环境建设


  宝盖山,姑嫂塔。
  虽然它们没有巍峨的高度,但它们一直被离家出海的人视为故乡的象征:踏波出海,每见塔影沉海,即知离乡渐远;乘帆归来,喜看姑嫂塔浮出海面,心喜故乡近矣。可以说,千百年来,它们一直作为一个标志,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可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宝盖山、姑嫂塔却岌岌可危了,那一个又一个的采石匠正蚕食着宝盖山的肌体。宝盖山在不停歇的采掘中,慢慢地被肢解了,那不断前进的采石机,那日渐恶化的山体环境,都在威胁着这座前人花了31年时间才建成的石塔。照此下去,总有一天采掘的机器会深入到姑嫂塔的基座下,也总有一天,宝盖山会被夷为平地,甚至成为一个深深的石窟。那么,石狮市将因此失去一个天然的屏障,从此失去保护。当台风肆虐时,狂风将挟着海浪长驱直入,将石狮市区淹没。海风带来的海沙,将让漂亮的石狮市区变得黯然无光。此外,当整座山的植被被破坏,整个山体遭到严重的损伤后,这里的局部环境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循环体系将被彻底改变,风调雨顺的年景将难以再现,取而代之的是旱涝无常,黄土成沙。

  许多历史实践都证明,人类一旦改变了自然的构造,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而这种代价,要远远大于人类所得到的。我们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将子孙后代的环境都破坏了,给他们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生存空间,让他们面对着自然的报复而束手无策。因此,保护宝盖山,禁止采石势在必行。

  石狮建市以来,石狮市委、市政府对宝盖山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曾先后数次进行治理整顿。但由于种种原因,除守备部队驻地周围和姑嫂塔一定范围内的非法采矿被制止外,其他区域的违法采石现象仍没有完全遏制。1997年,石狮市再一次确定了以姑嫂塔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作为宝盖山绝对保护区,在这里封山育林。此后,关于宝盖山全面封山禁采的工作在陆续进行中。1999年12月13日,石狮市人民政府确定从2000年2月10日起对宝盖山实行全面封山、禁止采矿。政府下定决心,通过做细致的群众工作和妥善安排一些劳动力等办法,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政府的禁令。

  对于全面禁止开山采矿,有一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曾想不通。他们中有一些人,全靠采石谋生,如今失去了“饭碗”,自然难以接受。但是,当泉州市人民政府第二号政府令下达时,这些人明白了,保护山体生态环境,绝不是石狮市政府官员们的心血来潮,它是一种大势所趋。人们渐渐理解了,宝盖山上的采石声渐渐沉寂了,道路上那满载矿石奔波的车辆不见了。另一支队伍开进了山中,他们是石狮林业部门的同志,他们带来了一株株的树苗,精心地挖坑、培土、浇水,在这座古老的石头山上播种绿色。石狮市准备将这座山利用起来,修一个大公园,让石狮人民和外来的旅游者有一个休憩的地方。他们要在山上雕刻石狮子,要在石窟里蓄水,要漫山遍野栽种花草树木,总的一句话,他们要把这里变成一个大花园,让它更好地发挥屏障作用,成为石狮人可以宝贵的财富。

  需要保护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宝盖山。大自然造山造海,都是有其必然规律的,作为大自然的宠儿,我们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财富,应该尽我们所能去改善它们,而不应该去破坏它们。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索取,一味地破坏,那么有一天,我们必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泉州市人民政府第二号政府令确定了我市哪些名山须保护,这些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论断,让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着。而我们若不遵循自然加以保护,有一天,我们将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次生态地质环境整治的前提主要是基于这些自然资源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的背景与动态变化规划,结合沿江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思想,进而确定开发三江平原的指导思想和规划设想。
一、规划原则
依据上述规划依据,在具体区划中确定了以下原则。
(一)强调基础条件相似的原则
1)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条件上的一致性。
2)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影响上的相似性。
3)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发展和对策上的整体性。
4)在同一区划中,大体具备环境类型和功能上的同类性。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们注意和强调资源与区位优势,但不忽视环境承载能力和当今经济的提供能力。
(三)总体利益的原则
要服从与服务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全局,但在体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体现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利益。
(四)综合效益原则
要注重和体现区域联合,取长补短,在分工和协调中争取共同的最佳经济效益。但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争取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突出最大效益的原则
要发挥区域的全面优势,突出整体效益,但也应尽力简化区划的镶嵌特征,力求规划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发挥地域间最差异的比较优势。
(六)寓开于治的原则
要以治为龙头,开发与治理并重,在开发中注重不断调整开发与整治的关系。
二、区划类型的划分与命名方式
(一)区划类型的划分
在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貌、农业生态构建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考虑,可划分为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沿江口岸重点开发保护区、自然保护区4个大区。
(二)区划命名方式
一级区(大区)命名:地质环境+经济开发类型。
二级区(亚区)命名:经济开发类型+环境类型。
据上述原则和方式,结合地貌特点,将三江平原划分为4个大区16个亚区(表9-2)。
表9-2 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整治分区表


三、规划分区说明
(一)台地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植树造林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
本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为了调节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就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彻底改变森林分布不均的状况。对于那些并不适宜开展农业的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等灾害进一步加重。据资料,一般在林带树高的25倍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25%~30%,减少蒸发量20%,提高空气相对湿度5%~10%,调节气温1~2℃,增加土壤含水率1%~4%,可使各种农作物平均增产18%~20%。例如新华农场九连营造农田防护林40条,总长近40km,庇护农田1.2×104亩。随着林带的成长,过去的风口不见了,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另有八五○农场,1970年遭受风灾,无林带保护地块小麦毁种2次,而在7~9m高的林带保护下,则受害程度明显不同,在距林带100m范围内,单产184.5kg,100~200m内单产138kg,300m以上单产81kg。森林特别是各种防护林在调节小气候、护田保增产、改善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所以植树造林已成势在必行之趋势。要加强人工造林力度,一定要把植树造林落到实处,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使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深入人心,可以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的措施,确保每一片荒山都披上绿装。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在进行常规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时,应采取多渠道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在人工造林时,要实行科技造林,在选苗、移植、抚育方面实行科学的管理。选苗时应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的上等苗,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与保存率。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进而得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2.旱田开发亚区
主要分布于平原周边的山前台地区中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比较肥沃的地区。现有耕作面积4 000k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以大豆、马铃薯为主的经济作物。
在对旱田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要加强田间防护林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采取不同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以防风和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农作物方面要引进优良品种,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的目的。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农家肥,少投无机化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减少环境污染。做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耕地、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把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破坏地力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产田,提倡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轮作制度。
3.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已发现的矿产有煤、矿泉水、泥炭、砂金等。其中煤炭是本区内的主导矿业,主要分布于集贤、宝清等地,其储量约达40×108t,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工业支柱;金矿(主要为砂金)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沿岸及八五三农场一带。
本区除煤炭、黄金等个别矿种外,其他矿种储量底数大多不清楚,因此本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尚待起步,近期工作重点要放在探矿上,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工作重点应放在非金属资源上,可以用建材资源之长补非金属和有色金属资源不足之短,筹集资金搞清主要矿种的分布、储量、品位等,逐步摸清本区的矿产资源底数。
前面已经提到,本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煤炭的开发,引起的坍塌,采金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环境保护工作应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不要盲目进行开采。
4.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市、县、农场、乡镇、矿区等居民生活区。
在对居民生活区的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生活区的改造工作,加快城区绿化带的建设步伐,多利用生活区的空地,对现有绿化带进行保护,比如生活小区的绿化建设,用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环境。对拟建和新的生活区一定要搞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三废”及生产废品,一定要经过严格处理才能排放,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城市建设用地要充分挖掘现有潜力,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住宅要适当提高档次,要合理调整土地结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向已设立的开发区、工业小区集中,切实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镇建设要做到合理布局、综合配套、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来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平原多目标国土整治开发保护区
1.水田开发保护亚区
该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各江河附近,如桦川、集贤、绥滨、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宝清等县市的部分乡镇,水田总面积6 000km2。
在对水田开发的同时,要完善农田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加强田间防护林网建设,涵养水源;阻止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机械化,把人工育秧、插秧变机器育秧、插秧;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种质量和抗御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旱改水,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及其产量,保证稳产。据资料,富锦市旱改水,亩产增加经济效益在100~140元左右。测区按其土壤、引水条件近期农改水田面积达15×104hm2,效益相当显著。
2.旱田综合开发亚区
本区广泛分布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龙江省、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属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3个农管局。总播种面积150×104hm2,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等农作物及大豆、马铃薯、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享誉国内外。豆制品加工业成为三江平原农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动力。此外玉米精细加工,作为制药业、轻工业的基本原料,产量丰富,物美价廉。
据调查,本区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岗坡和低洼地,土壤主要是白浆土和沼泽土。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治理土地渍涝和土壤贫瘠,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减轻灾害程度,增加水利设施,因地制宜修建排水沟、截流沟、顺水壕等,解除其渍涝危害,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肥力,改变其贫瘠状况,因地制宜高速整治作物结构,合理种植,并加强田间管理。
但本区土地开发利用上还存在着统筹规划不够、垦建失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盲目开荒造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开荒脱节,使部分耕地因遭受洪涝得而复失,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开发,都是较难开垦的荒原,必须配合一定的水利措施方能开垦利用。另外种养失调,肥力不断减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重用轻养,有机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多,造成耕地板结,养分含量低,质量差,土壤有机质和自然养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中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5%~6%下降到现今的3%,养分含量由9%下降到6%,已大大低于联合国农业组织规定的土壤临界值。
建议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同时要与土地的整治、保护等方面结合起来,作出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协助解决各部门、各待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调整农业用地比例,全面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用地养地相结合,逐步改造低产农田,推广精细农业,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二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结合绿色农业开发,把黑龙江的产品推向国内国外。
3.林牧渔业开发亚区
本区分布于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区及区内沼泽湿地地区,总面积约63×104hm2。
林牧渔各业用地的合理结构与布局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注意。本区江岸不稳定,洪涝灾害多发,因此其开发应首推林业,次为渔牧业。林业应主要是营造沿江边境防护林,在树种上要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要蘖性强的树种。在沿江滩地、河沟、洼地、江心岛屿适当营造薪炭林。以求防止和减少坍岸、国土流失、水土流失。此外植树造林还对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有相当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发育的河网水溪与沼泡发展渔业,此计潜力很大。以绥滨县为例,其目前沿江就有渔点25处,可年均捕捞550t以上,尚有许多河流和沼泡适宜发展养鱼和捕捞事业。再如同江市的八岔乡,其沼泡面积达万亩,绥滨县的二号泡、三号泡等面积亦有400hm2以上,均具有一定的渔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潜力极大。该区在发挥众多沼泡河流自然渔业潜力的同时,可以逐步开发养鱼水面,可以建成万亩沼泡养鱼基地。同时应建立江段捕养保护区,如三江口段。
本区可大力发展牧业,亦可半牧、半农。本区土地资源丰富,荒地比例大,适宜牧业开发。例如萝北县嘟噜河、鸭蛋河低平原,由于水流回折、径流极度不畅,形成一定面积的沼泽地,间有少量漫岗孤岛,在莲花乡境内还有约1 000hm2砂质沼泽地,难以耕种。这些地区虽不适宜农业开发,却适宜牧业开发,现有草场就达1×104hm2,若逐步疏流排水,草场面积将会更大,部分可以作为牧场,部分可以作为草场地。再如绥滨黑松两江交界处,草原面积达3 000hm2,仅施家岛就有草原面积1 700hm2,草层高达126cm,草的覆盖度达98%,完全可以建成大型畜牧基地。牧业发展应以高起点、高科技为基础,对牛羊的品种要以国内外最好的品种加以推广,毛、绒产品要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奶制品要深加工,以绿色品牌加以推广。
由于本区内蕴含丰富的草场资源,对富含木质纤维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的利用作为造纸、轻工业的替代品可以称之为绿色产品,应当加大投入力度。萝北红旗造纸厂的兴建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开发实例。
本区开发的主要障碍是沿江洪涝和洼地的内涝,治理重点是坍岸整治。即在重点坍岸地段修筑护坡。在沿江修筑、加固、改造防洪大堤,加速建设排涝工程等。从护岸、排涝始,到实现排灌结合,林、牧、渔的一并发展。
4.矿产开发亚区
本区零散地分布于三江平原地区,区内矿产相对山区较贫乏,已开发并查明的矿产有建筑用的粘土矿、江砂、石材、泥炭、矿泉水、煤,已发现的有沸石、石灰石、黄金、石油、地热、天然气、奇石等资源。
矿泉水和泥炭储量相当丰富,开采已初具规模。
据初步估算,三江平原的泥炭储量为12×108 m3。按泥炭含有机质50%计算,相当于2×108t纯有机质;按含氮量1.5%计算,相当于1 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按含腐殖酸30%计算,相当于1.5×108t泥炭腐殖酸。12×108 m3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储量,按全区耕地5 000×104亩计算,每亩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储量分布分散是三江平原泥炭蕴藏的一个特点,它影响泥炭的储量,不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从农业利用讲,有限的泥炭资源的无效分布,有助于就地开采就地利用。
泥炭是良好的改土造肥原料,是重要的有机质资源,合理地开发三江平原储量丰富的泥炭,对改良和培肥该地区的土壤,尽快地提高粮食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在开发利用泥炭资源的同时,要根据土地利用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及泥炭性质做出开采和利用计划。避免滥采乱开,把泥炭地切割得很零碎,使资源浪费,开采迹地难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渐养活直接利用数量。泥炭是在沼泽环境中,经千年、万年时间形成的宝贵有机质资源,应当切实加强保护。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和沼泽疏干、放荒、跑荒引起的泥炭地火灾极为普遍,泥炭地起火极难熄灭,使大量有机质资源毁掉,损失极为严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设法制止。根据开发和生态环境规划,建立泥炭地自然保护区。
三江平原地区蕴含丰富高硅、锶质矿泉水,储量丰富,在对外、对内贸易活动中均可作为一种非加工产品予以推广。以绿色产品为品牌,加大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一个大型凹陷盆地,地质构造十分有利于地热、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储存,目前已发现地热与天然气,相信这些矿产的寻找具有一定的远景。
5.居民生活亚区
本区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锦、萝北等县市及其下属的各个乡镇和同江、抚远两县下属的部分乡镇。本亚区中对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实行工业区与生活区分开;在人口较少的乡村地区,要实行农业小区化,即生活区相对集中,对那些居住在易产生洪涝灾害等地区的村屯要合并迁移,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其他做法见(一)中4段。
(三)沿江重点开发保护区
沿江不仅是重点开发区,而且是特殊的经济区域,它是连接我国黑龙江省与国际贸易来往的纽带,又是黑龙江省发达的经济科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部位,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中转站和窗口。三江平原实施生态保护、区域创新,对落实三江平原战略开发与保护具有很强的辐射效率和带动作用。沿江开发区是促进区内外、国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口岸开发亚区
本区包括名山、同江、抚远、饶河4个口岸。各个口岸隔江与俄罗斯都有对应城镇,从而使该区具有与俄对外开放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早在19世纪初,该部分城镇就与俄国远东地区开展了边境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边境地方贸易的蓬勃兴起,在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口岸的开通工作得到了长足进展。口岸的开通使用,敞开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大门,为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哈洽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提高了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知名度,这与口岸的开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鉴于口岸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岸所在地各级政府和黑龙江省有关主管部门,应努力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不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贸易的良性发展。改造以往旧码头,扩建成新现代化码头,对拟建口岸一定要搞好规划设计,努力建设高效益的现代化口岸。对口岸城市进行老城区改造,加强城市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减轻工业及生活废品对环境的危害,建立健全先进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口岸要搞好布局规划,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职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从而充分发挥口岸对外开放的功能。
2.旅游渔业立体开发亚区
本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其行政区划分属萝北、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因其距口岸较近,其不仅有渔业的优势,而且也有旅游业的优势。所以在开发渔业的同时要与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开发模式。
该区的开发规划,要遵循在开发全区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适应于不同层次市场的需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城镇的开发要依赖于区域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又要依靠城镇经济的导向和辐射。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走立体开发的路子,构建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运输、旅游设施设备生产、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内容的旅游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的开发原则,形成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建立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行、游、购、吃、住、娱为一体的一条龙经营体系,条件成熟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坚持多元化的投资原则,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构建新型旅游业投资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生产力;坚持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高效、便捷的社会化、市场化旅游服务网络,形成在导游、咨询、交通、食宿、购物、娱乐等方面各有分工、互助互补的市场要素体系;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和设施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在与地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基本协调的前提下,发展速度要快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原则,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造就思想、业务、作风、纪律都过硬的职工队伍。
(四)自然保护区
截至2002年底,全区建立了著名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洪河、街津山、三江、长林岛、雁窝岛、七星河、挠力河下游;拟建有萝北水城子、喀尔喀石林、柳树岛、梧桐河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有桦川苏苏生态保护区,富锦兴隆、锦山、择林、三环泡、莲花泡沼泽自然保护区,同江莲花泡、八岔岛沼泽自然保护区,抚远海青莲花自然保护区,佳木斯四丰山自然保护区。但我们认为,现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分布及类型结构尚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工作之需要,这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三江平原不相适应,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三江平原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为破坏,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森林沼泽草原已所剩无几。还有一些特殊意义的残丘、岛屿、古河道、沙岗、冰丘湖、自然堤等地貌景观具有科研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应将其保护起来,以便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享这天造地设之美。所以我们建议应将区内所有森林、沼泽、草原、残丘、湖泊、江河、微地貌等保护起来,列为自然保护区。具体划分包括以下5方面:①沼泽自然保护区;②森林自然保护区;③草原自然保护区;④地貌自然保护区;⑤水域自然保护区。

辽宁省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及趋势分析
答:此外,在沿海地区一些矿山因疏干漏斗不断发展,使其边界达到海平面而引起海水入侵现象。目前,已发生海水入侵的矿区有:金州石棉矿、瓦房店华铜矿和复州湾粘土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必然性,而采矿过程中不合理的采掘工艺和“三废”排放方式则使已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诱发各种矿山生态环境...

新疆地质灾害现状
答:56起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塔城地区,共47 起,占83.93%,其中...(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环境...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针、规划编制、预案制定...

保护环境~~~(紧急)
答: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环境监测就是按照国家或地方关于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并为科研、决策、立法、处理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

地质灾害与地下污染探测
答:时隔二三十年后,由于地下地质环境的变迁,有些原来埋在河谷(山谷)地区的这些物质,经历容器的腐蚀、洪水冲刷而扩散、深灌的污水上涌,造成泄漏污染。为进一步防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找到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再次造成的地下污染分布区域。这也是环境地球物理分支学科建立的起始。 1 自然地质灾害的勘察 地球上山地面积占陆地...

国际水工环地质调查的几个重要领域
答:目前世界土地资源的状况不断恶化,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因此,地质工作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重要作用。 美国在土地利用规划时考虑的地质环境因素较多,例如1976年美国地调所在旧金山湾地区进行环境和资源规划调查...

2011年2月跟地理有关的新闻
答:【福建加强海洋生态修复 严控湾内填海造地】中新社福州1月6日电 (记者 孙贤迅)海洋大省福建今年将着力加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向导和安全官员;赛伦纳·奥农(Serena Aunon),来自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宇航员兼医师;以及地质学家斯蒂芬·巴劳(Stephen Ballou),他来自威斯康星州...

有关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资料
答: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东高止山脉,东为阿拉干山脉...而通古斯地区树木生长加快,植物和昆虫出现遗传性变异等情况,也与美国在太平洋岛屿进行核试验后的情况相同...(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

旅游地质资源
答:主要的山岳地质景点有:位于调查区西南部的五指山、黎母岭,南部的白石岭,东部的铜鼓岭等。 (1)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横跨调查区内琼中县和区外的五指山市两地区,山峦连绵,层林叠翠,其面积8万多公顷,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被列为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和国家A级旅游点。五指山是海南海拔最高、...

阿坝州旅游景点有哪些
答:去年的时候和朋友打算去阿坝州旅游的时候,收集了阿坝州一些必去的景点资料。现在我把阿坝州十大必去景点的资料分享给需要的小伙伴们~ 1、九寨沟风景区 简介 九寨沟是一条被森林所覆盖的山沟,因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

环境地质调查
答:推进了中东部主要农耕区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系统获得了土壤中包括氮、磷、钾、硒等有益元素和镉、汞、铅等重金属在内的54项元素指标的含量及分布规律,查明了中东部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状况,把握了土壤污染区域、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为我国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