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了的生命:古生物遗迹 古生物的古生物化石

作者&投稿:丛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的动植物化石。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分布、进化关系等。新疆古生物化石门类繁多,叠层石、植物及孢粉、三叶虫、笔石、珊瑚、腕足类、头足类、双壳类、层孔虫、苔藓虫、 类、有孔虫、介形虫、叶肢介、牙形石、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等都有发现。新疆最早的化石见于距今 10 多亿年的中元古代长城系(14 亿~ 18 亿年)中,为微古植物和叠层石。前者指藻类植物,后者指蓝藻本身及其生命活动遗迹所形成的综合结构物,其常在灰岩、白云岩中形成同心状的叠层构造。最晚的化石见于第四纪地层中,主要为孢子花粉和哺乳动物化石等。新疆许多古生物化石和遗迹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早古生代的小壳、三叶虫、笔石;晚古生代的 类、珊瑚、腕足类、牙形石、植物、鱼类和两栖类;中生代的爬行类、古森林遗迹;新生代的牡蛎动物群、古新世植物及哺乳动物等。

1. 石树森林、恐龙秘窟:奇台硅化木—恐龙化石园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山以南的将军戈壁上,行政区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管辖。北距奇台县城约 90 千米,交通便利,总面积约 3700 多平方千米。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硅化木—恐龙化石(图 8-3-1,图 8-3-2)。

地质特征:硅化木属中生代地层中常见的植物化石,但此处硅化木化石数量之多,树干之大,分布面积之广,保存之完整堪称国内之首。

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石树组,由紫红色含砾砂岩、粉砂泥岩组成,产状平缓,由于季节性雪融水和雨水冲刷切割,加上风蚀作用,把地面雕凿成各种奇特的形态——雅丹地貌。残丘和沟壑发育,致使埋藏在地层中的硅化木因剥蚀而大面积出露地表。在 300 公顷的范围内,分布硅化木(又名石树)近千株,而且根茎枝俱全,最为奇特的是直立的树桩连着完整的根系,而根系又深深扎根于古老的“土壤”之中。可以看到两个生长层面。

下层:分布在沟口冲洪积平原处,面积约 100 公顷,有石树残体,200 余株。硅化木产于紫红色砂岩层中,因剥蚀而外露,横七竖八,有平躺全露的,有部分外露的,有直立风化后成硅化木碎石堆的,一堆土石就是一棵树的全部,根茎枝全在其中。身临其境大有进入遭劫被毁的森林之感。所见石树多为柏型树木化石,树干粗大,直径 1.5 ~ 2 米,根、茎、树皮完整,年轮清晰,多为百岁大树。一般树皮颜色略浅,呈灰白、赭红色,粗糙,厚约 2 厘米,木质部分呈褐、灰褐、黑、灰白、青灰色,年轮清晰,像玛瑙之纹丝,颜色深浅交替更换。最长的一棵石树树干完整,根部直径 1.8 米,上段直径 0.5 米,仅下部外露部分就长达 21 米,上端还埋在砂岩层中的部分估计长度不小于 8 米。直立的石树多已就地风化成树段和碎石块,一树一堆组成大小不一的硅化木堆,难以见到完整的树形,硅化木横向节理发育,把完整的树干横切成2 米长短的树段。不论树皮树干内均可见到再交化的石英细脉,有些石树表皮还可见到硅化前火烧的痕迹。

上层:分布在由剥蚀残丘顶部组成的夷平面上,高出下层约 20 米,面积约 200 公顷,石树分布密度约 0.4 棵 / 平方米。因泥质岩松软不耐风化而流失,硅化木几乎全部暴露地表。这个生长面的特点是直立带根的树桩多,树桩茎干粗大,直径 1.8 ~ 2 米左右,高约 1.8 米,根系完整,并可看到下部的“土壤”,有些树干根系露出地面,蜿蜒曲折伸长达 5 米以上。折断的树干四处可见,长短不一,直径都在 1 米以上,部分树干仍可见到火烧痕迹。石树横断面年轮清晰,从年轮看树茎都在 100 年以上。树木仍以柏型树为主。树皮、木质部分多为灰黑、灰白色,因风化比较破碎,比下层硅化木破碎得多。远处望去是一片残存的树桩,就好像刚刚被乱采滥伐过的森林。

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普遍含有硅化木化石,但多数地区只是一些树枝树干。见到根系完整,原地直立生长,数量多,树干粗大的仅在一处,而且有两个生长层,这对研究新疆侏罗纪地史和古气候是十分难得的。此点硅化木森林遗迹有力地证明,在距今 1.2 亿年前,这一带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区。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与植物发育相伴的大型爬形类动物也是繁盛时代,仅上侏罗世的地层中就出现两层森林生长面,说明其间曾发生过环境的变化。下层森林面因地壳下降埋藏在地下后,经过若干年地壳又上升,在新沉积层上又生长出了茂密的植物、树木,再一次形成林海。上侏罗世末地壳再次下降,森林被全部埋入地下。今天我们从再次暴露到地表的地层产状看,岩层几乎近于水平状,而当年的树木虽已变成硅化木但仍保持着直立的姿态,根系完好,全部硅化,泥上尚存全部石化。证明地壳的运动主要是垂直升降,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森林生长阶段,地壳下降掩埋阶段,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此硅化木森林遗迹保存的完整程度较高,据说在美国、加拿大也发现有类似的硅化木化石点,但参观过此点的外国友人都说不及此处保存完好。因此将军庙的硅化木森林遗迹不论从地质研究角度,还是从观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成因分析:侏罗纪晚期,气候湿润,水草丰盛,沿准噶尔盆地边缘为茂盛的森林植被区。后因地壳下降,使森林全部被洪水所携的泥砂埋没,继而接受沉积,若干年后地壳微有上升趋势,露出水面,其上又变成一片茂密的森林。晚侏罗世,地壳再以下降,又经历一次大的沉降运动,致使森林植被全部埋入地下。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在成岩作用的同时,岩石中压缩出的水分形成地下水的一部分,水中溶解有大量的偏硅酸分子,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埋藏在地层中的树木纤维逐渐被地下水中的硅质代替,树木原形未变但组分全部被二氧化硅交代,在成岩的同时,树木逐渐变成石树,以后的岁月,尤其第四纪以来的风化剥蚀才使其有幸暴露于地面。其发展演化,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①森林生长阶段;②地壳下降掩埋阶段;③成岩阶段—树木石化阶段;④风化剥蚀暴露阶段。

2. 无水戈壁的绿色记录:哈密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位于哈密市大南湖—土屋铜矿一带,分三个区块分布 。典型地质剖面主类,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侏罗纪植物化石遗迹。

地质特征:第Ⅰ区块:中粗粒砂岩中发育大量银杏、苏铁类植物茎干化石,地表可见化石最大长(节)5.5 米,直径大于 2 米,节理和裂隙发育,节理间距一般在 0.10 ~ 0.80 米。化石具弱硅化和泥化,主干颜色以土黄色—粉红色为主,树皮和年轮被褐黑色铁质交代,风蚀后化石体形成假山状,花纹图案酷似山水画。此外,该区块内还能偶见钙质结核,呈乳白色,发育指纹状微细条纹,近似玛瑙。

第Ⅱ区块:砂岩中发育菱铁矿层和少量硅铁化木。菱铁矿有结核和块状体两种。结核以浅褐、钢灰色为主,常形成葡萄状集合体,部分形成多种图案的同心纹,颜色有双色或多色,块体(集合体)一般直径 20 ~ 30 厘米,块状菱铁矿多数呈蜂窝状或不规则假山状,长、宽、高尺度为 10 ~ 80 厘米不等。风蚀改造后的各种菱铁矿体均具极大的观赏价值。硅化木地表可见长 20 ~ 50 厘米,一般直径 5 ~ 20 厘米,呈浅褐色。

第Ⅲ区块:偶见似银杏茎干化石,硅铁化较强,可见茎干最大长 3 米,直径 0.2 ~ 1.10 米,节理发育,年龄清晰。颜色以灰褐—褐色为主,一处地点见有灰黑色光滑木干。



化石是古生物石化了的什么?~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动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太古宙(34亿年前)至全新世(1万年前)之间都有化石出现。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动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遗迹,包括植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中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在被沉积埋藏后可以随着漫长地质年代里沉积物的成岩过程石化成化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史前生物都能够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保存都要求一定的特殊条件。化石的形成及保存首先需要一定的生物自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主要由矿物质构成,能够较为持久地抵御各种破坏作用。此外,具有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例如植物的叶子和笔石的体壁等,虽然容易遭受破坏,但是不容易溶解,在高温下能够炭化而成为化石。而动物的内脏和肌肉等软体容易被氧化和腐蚀,除了在极特殊的条件下就很难保存为化石。化石的形成和保存还需要一定的埋藏条件。生物死亡后如果能够被迅速埋藏则保存为化石的机会就多。如果生物遗体长期暴露在地表或者长久留在水底不被泥沙掩埋,它们就很容易遭到活动物的吞食或细菌的腐蚀,还容易遭受风化、水动力作用等破坏。不同的掩埋的沉积物也会使生物形成化石并被保存的可能性及状况产生差别。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和细碎屑沉积物(指颗粒较细的沉积物)所埋藏,它们在埋藏期就不容易遭到破坏。但是如果被粗碎屑沉积物(指颗粒较粗的沉积物)所埋藏,它们在埋藏期间就容易因机械运动(粗碎屑的滚动和摩擦)而被破坏。在特殊的条件下,松脂的包裹和冻土的掩埋甚至可以保存完好的古生物软体,为科学家提供更为全面丰富的科学研究材料,琥珀里的蜘蛛和第四纪冻土中的猛犸象就是这样被保存下来的。时间因素在化石的形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生物遗体或是其硬体部分必须经历长期的埋藏,才能够随着周围沉积物的成岩过程而石化成化石。有时虽然生物死后被迅速埋藏了,但是不久又因冲刷等各种自然营力的作用而重新暴露出来,这样它依然不能形成化石。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也很有影响。一般来说,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其中,碎屑沉积物的压实作用比较显著,所以在碎屑沉积岩中的化石很少能够保持原始的立体状态。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结晶作用则常常使生物遗体的微细结构遭受破坏,尤其是深部成岩、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可以使化石严重损坏,甚至完全消失。 18、19世纪之交,博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观察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生物与现代生物的面貌差别越大,越年轻的地层中的化石生物与现代生物的面貌差别越小。这一发现为生物进化论思想的产生直接提供了启迪。随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通过对不断发现的越来越多的生物化石的研究,根据它们形态特征上的异同将各门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得越来越清楚。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各种古生物的生活方式、进化的规律和机制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微体古生物学是20世纪由于工业迅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古生物学新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那些微小的化石生物,例如有孔虫、放射虫、几丁虫、介形虫、沟鞭藻和硅藻等门类,以及某些古生物类别的微小器官化石,如牙形石、轮藻和孢粉(植物的孢子和花粉)等。其中,孢粉的研究在划分对比非海相地层(即除了海洋性地层之外的所有其它地层)和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植被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化石研究的基础上,古生态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古生物与古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历史各时期古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生命活动的遗迹、生物及其器官的形态功能、古生物死亡后的埋藏过程和机理等问题。理论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大量的化石资料,探讨物种形成、类别的分异、进化的方式、进化的速率和进化机制等生物进化的规律。古生物地理学家则通过大量化石生物的对比研究来了解地质历史各时期动物群和植物群的地理分布等问题。此外,诸如生物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古生物化学以及古仿生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也都离不开古生物化石。由此可见,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古生物化石。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国外发达国家许多普通人都是化石的爱好者和收藏家,通过收藏化石,即了解了自然历史等科学知识,又起到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出现了一批化石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的活动不仅起到了一定的科学普及效应,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古生物学的发展呢。例如,近年来中国辽西发现的许多轰动世界的古生物学大发现,最初或多或少地都与一些化石收藏家有关。不过,中国目前的化石收藏市场还很不规范,私人收藏对科学研究虽然起到了一些正面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为乱采滥挖、珍贵化石走私等埋下了隐患。因此,切实可行的有关珍贵化石保护和化石收藏市场规范化的法规和制度必须健全。中国古代先民在几千年前就对化石有所认识,中医里一直把化石作为一种药材——龙骨,用来医治某些疾病。但是龙骨的采挖和药用确实对珍贵的化石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应该认识到化石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远远大于其医用价值;而且,龙骨所能够起到的那些医疗作用早已能够被许多新发明的药剂所取代,因此,该到了把龙骨开除出医学界的时候了。 1.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由古生物遗体本身的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部分)保存下来而形成的化石。在能够避开空气氧化作用和细菌腐蚀作用的特别适宜的情况下,有些生物的遗体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而没有显著的变化。例如,西伯利亚发现的一些保存在冻土里的曾经生存在2万5千年前的第四纪的猛犸象,不仅骨骼保存完整,而且皮肤、体毛、血肉、甚至胃里的食物都保存完好。在波兰的斯大卢尼发现的曾经在1万年前不慎掉入沥青湖中的披毛犀的整体化石是迄今所知的最完整脊椎动物动物化石。在中国抚顺煤矿形成于始新世至渐新世(大约56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的煤层里含有大量的琥珀,其中经常保存有完好精美的蚊子、蜜蜂和等昆虫化石和蜘蛛化石。不过,这种没有经过显著化石化作用或只是有一些轻微变化的生物遗体是很少被发现的。绝大多数的生物化石仅仅保留的是其硬体部分,而且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化石化作用。所谓化石化作用是指,随着沉积物变成岩石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而经历了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改造,但是仍然保留着生物面貌及部分生物结构的作用。化石化作用一般包括矿物质填充作用、交替作用和升馏作用等几种方式和过程。举例来说,无脊椎动物的硬体结构间或多或少留有一些空隙,比如珊瑚的隔壁间隔、海绵的沟系、有孔虫的房室、一些贝壳多孔而疏松的内层、以及脊椎动物的骨骼。尤其是脊椎动物的肢骨,髓质的有机物分解消失以后留下了中空的部分,在地层下被埋藏日久以后,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往往在其孔隙中经重结晶作用变成了较为致密、坚实、并且增加了重量的实体化石。这样的作用就是矿物质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在埋藏情况下被逐渐溶解,再由外来矿物质逐渐补充替代的过程称为交替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溶解和交替速度相等,而且以分子相交换,就可以保存原来的细微结构。例如世界各地经常发现的硅化木的形成,就是古老树木中的木质纤维被硅质替代,但是年轮和细胞轮廓等细微结构仍然保存下来的结果。而如果交替速度小于溶解速度,生物硬体的细微构造也会被破坏,最终只保留下来原物的外部形态。常见的交替物质有二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等,相应的过程就可以叫做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升馏作用是指古生物遗体在被埋藏之后,不稳定成分分解、可挥发物质往往首先挥发消失,最后只留下炭质薄膜而保存下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成为炭化。例如,笔石骨骼成分为几丁质,埋藏条件下经升馏作用后,氢、氮、氧等元素挥发消逸,仅仅留下碳质薄膜。再如,植物的叶子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经过升馏作用后往往也只有碳质保存成了化石。实体化石保存了古生物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所以一般来说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最为详尽的古生物身体形态结构信息,因此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材料。2.模铸化石古生物学家把古生物遗体留在岩层或围岩中的印痕和复铸物称为模铸化石,它们可以根据与围岩的关系被分为5种类型: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合模化石。印痕化石是生物遗体(主要是软体部分)因陷落在细碎屑沉积物或化学沉积物中所留下的印痕。腐蚀作用和成岩作用虽然使得遗体本身被破坏,但是印痕却保存了下来,而且这种印痕还常常可以反映该生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的水母印痕、蠕虫动物的印痕以及植物叶子的印痕等都属于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古生物遗体坚硬部分(例如贝壳)的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的印痕,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的形态及构造特征;内模是壳体的内表面轮廓构造留下的印痕,能够反映该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双壳类的两瓣壳往往是分散保存的,当它们被沉积物掩埋之后,沉积物经成岩过程固结成了岩石,而壳体有时被水溶解,但是却在围岩与壳的外表面的接触面上印下了外模,同时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印下了内模。模核化石分为内核和外核两种。当腕足动物和某些双壳类动物死亡之后,它们的贝壳经常两瓣完整地被埋藏起来,其内部空腔也被沉积物填充,在固结以及壳体被溶解之后,内部留下一个实体即称为内核。如果壳内没有被沉积物填充,当贝壳溶解后就会在围岩中留下一个与壳大小相等、形状一致的空间;这个空间如果再经过充填,又会形成一个与原来的壳大小相等、形状一致但是成分均一的实体,这样的实体就被称为外核。当贝壳被沉积物掩埋并且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有时会全部溶解,然后又被另外某种矿物质填充,使得填充物象铸造的模型一样保留了原来贝壳的原形和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化石。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模铸化石称为复合模化石。当贝壳埋藏在沉积物中并形成内模和外模之后,如果贝壳随后被溶解而在围岩内留下了空隙,而后由于岩层的压实作用而使外模与内模重叠在了一起,复合模化石就形成了。3.遗迹化石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时的活动痕迹及其遗物叫做遗迹化石。其中,古生物的遗物又可以成为遗物化石。遗迹化石很少与留下遗迹的古生物实体化石同时保存,因此很难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遗迹化石能够充分说明地质历史时期某些生物的存在及其生活方式,它们使古生物留下的记录更加丰富,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古生物的线索。最吸引人的遗迹化石当属脊椎动物的足迹,根据足迹的大小、深浅和排列情况,科学家能够推测留下这些足迹的古动物的身体是重还是轻、行走的步态是漫步、快跑还是跳跃。根据足迹上有爪印还是有蹄印,科学家可以推断这些动物是肉食者还是植食者。坐落在北京动物园附近的中国古动物馆内就珍藏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恐龙脚印,通过这些遗迹化石你可以想象到在1亿年前的地球上恐龙漫步或奔驰在远古大地上的情景。此外,常见的遗迹化石还有蠕形动物的爬迹、节肢动物的爬痕、舌形贝和蠕虫在海底钻洞留下的潜穴以及某些动物的觅食痕迹等。遗物化石主要有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蛋化石)。鱼粪化石、鬣狗粪化石、各种各样的恐龙蛋化石以及鸵鸟蛋化石等遗物化石在中国古动物馆里也都可以看到。自从古人类出现以后,他们在各个发展时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及其它各种文化遗物也都属于遗物化石。如果你到我们中国古动物馆来,你会在里面的“树华古人类馆”里欣赏到上百件体现着远古人类智慧的珍贵的旧石器、骨器等遗物化石。本馆馆主龙子还曾经在一位农民手中见到过一件1万多年前的古人类用猛犸象的骨头制造的短剑,制作得异常精细,简直跟近代士兵用的匕首一样,血槽里还残存着狩猎时沾着的兽血变质后形成的油黑色的残留物。通过这把短剑,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祖先在1万多年前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场景,但我更加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利用智慧在严酷的生存竞争环境里拼搏不息的顽强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和智慧,我们人类终于一步步地进化发展到了今天,成为了主宰地球的主人。4.化学化石在大多数情况下,古生物的遗体都因遭到破坏而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机物却可以仍然保留在岩层里。这些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因此,科学家就把这类有机物称为化学化石。科学家曾经对3亿年前的鱼类和双壳类化石以及1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进行过化学分析,分析出了7种氨基酸,甚至还在5亿年前的古老地层中分析出了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化学化石的研究对探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阐明生物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地质时期各类生物有机成分多有差异,对化学化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解决生物分类和划分对比地层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化学化石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已经显露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古生物化学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对整个古生物学科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浓度大,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无法透入,整个生物未经什么明显变化保存下来,就是琥珀。中药店的龙骨—被人们用作中药的龙骨,其实主要是新生代后期尚未完全石化的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石,绝大部分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诸如犀类(Rhinocerotidae)、三趾马(Hipparion spp.)、鹿类(Cervidae)、牛类(Bovidae)和象类(Proboscidae)等的骨骼和牙齿,甚至偶然还搀杂少量人类的材料。至于视为上品的五花龙骨或五花龙齿,颜色不像一般呈单调的白、灰白或黄白,而是在黄白之间尚夹杂有红棕或蓝灰的花纹.比较好看,则是象类的门齿。

古生钧化石能记录生命的进化吗?
答: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古生物化石是多种多样的,有人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细菌化石等。化石是地球历史发展、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迁的“见证人”,是进行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也是找矿、找石油的...

在岩石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生物的遗体或什么?
答:化石的种类:化石分为古生物化石和活化石。古生物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命活动的遗迹。又可分为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遗物化石、化学化石五种。1、遗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里的古生物遗体本身,包括整体和部分化石。2、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地层...

关于化石的资料
答: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

男子游玩时发现大面积古生物化石,此化石有何特别之处?
答:他发现的化石提别之处是这次的化石群主要以蝴蝶虫为主,化石上以头部和尾部的结构居多。我们所说的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迹、生命遗迹和生物成因中的残余有机分子。地质学上的长期历史中,地球上曾有无数的生物生存,这些生物死后的遗骸或活着时留下的痕迹,很多都被当时的...

化石有哪些?
答:1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化石是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各种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因此,化石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当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状况,也就为人类了解生命的历史和地球上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古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进化的规律和机制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地层...

古生物化石在重建古地理中的应用
答:古海岸线的位置在地史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地层中海相与陆相化石的横向分布,综合地层的岩性、构造各方面的资料,可大致确定该地质时代古海岸线的位置。 首先就要研究海-陆交界地区古生物群的特征,在滨海地区,有很多古生物遗迹,一些虫类与软体动物的爬行印痕,它们生活时的洞穴和钻孔,甚至鸟类或其他陆生动物行走的脚...

动植物化石资料
答: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 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化石的分类】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化石的小知识
答:古生物的遗物又可以成为遗物化石。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

有关于化石的资料
答: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词源】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出来。大多数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

附件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
答:(三)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脊椎动物的蛋、足迹等遗迹化石; (四)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 第三条 按照在生物门类起源与演化、生物分类、古环境演变研究中科学价值的重要程度,以及保存完整程度和稀少程度,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划分为一级重点保护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