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 为什么说“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作者&投稿:尧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谈过地质作用,这里不再赘述。本章主要探讨以内力地质作用为基础的地质旅游景观。在《地质学基础》(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一书中对内力作用的分类如图2-2。

图2-2 内力地质作用分类图

一、构造运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可诱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很多典型的构造湖泊、构造泉以及一些大的山脉。这些都可以成为极好的地质景观。最著名的构造湖泊当属贝加尔湖,其次还有非洲的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等。国内较著名的构造湖有滇池、抚仙湖、罗布泊和博斯腾湖等。

构造湖——俄罗斯贝加尔湖(LakeBaikal)

贝加尔湖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它的评价是: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占地315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2500万年)和最深的(1700米)湖泊。它拥有世界总数的20%的不冻淡水储量。被誉为“俄罗斯的加拉帕戈斯”的贝加尔湖,因其久远的年代和人迹罕至,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独特的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这对于进化科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享有“西伯利亚明眸”的美称,是由地层断裂陷落而成。大约在2000万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地壳岩层发生大断裂,大块土地塌落下去,形成了巨大的盆地,这里所有的动物、植物都葬身地下,只有急流的河川没有消失,向着盆地飞奔而来,形成了瀑布,不断地注入湖中。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和赤塔地区,长约636千米,最宽处约为80千米,平均宽度为48千米。贝加尔湖有安加拉河、色楞格河等336条大小河流和溪流注入湖内。向北流去,奔向叶尼塞河。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深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淡水生态系统。贝加尔湖水极其清澈,透明度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贝加尔湖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苍翠,风景奇丽。褐熊、鹿、麋常常出没在贝加尔湖地区。贝加尔湖有动物约1340种(745种为特有种)。湖中的鱼类有50余种,包括鲱鱼、鲑鱼、鳕鱼、鲟鱼、杜父鱼等。贝加尔湖中还拥有水界唯一的淡水海豹。水域和沿岸植物有570种,其中150种为本区特有(孙克勤,2008)。

贝加尔湖阳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凉,而且有300多处矿泉,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贝加尔湖沿岸分布着130个旅游基地和休养基地,客容量可达到12000人。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位于贝加尔湖的东岸,离湖边60千米,驱车可前往。馆内有许多东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设施:埃文基人的兽皮、桦皮帐篷,布里亚特贫民的蒙古包,俄罗斯古布里亚特民族的木制小屋,以及草棚、粮仓、澡堂、鸡舍等。加上居民别具风情的民族服装、服饰、佩挂精美鞍具的骏马,这一切在大森林的衬托下,俨然一幅美丽的天然风景画。贝加尔湖大量的温水海湾和异域风情的贝加尔湖民俗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到这里来旅游参观。再加上这里相对适宜的气候、美丽的风景、大量的自然和考古古迹、不同种类的生物群、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休闲资源使得贝加尔湖拥有超高的旅游休闲潜力。

1996年,贝加尔湖(Lake Baikal)作为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岩浆活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景观比较多,通常可分为玄武岩景观和花岗岩景区。

(一)玄武岩景区——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玄武岩是典型的基性喷出岩,所以玄武岩景区和火山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最著名的玄武岩景区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地理坐标为北纬48°36′36″~48°50′43″,东经125°57′42″~126°30′48″,总面积720平方千米。主要地质遗迹为火山地质地貌,这里老期火山与新期火山相间排列,规模较大的圆台形火山与规模较小的岩渣堆、盾火山相依偎,圆盆状火山口、圆椅状火山口、漏斗状火山口、破裂状火山口、复合状火山口应有尽有,新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翻花熔岩、结壳熔岩交替出现,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喷气锥、喷气碟世界罕见。最新的火山喷发堵塞了当年的河道,形成了五个串珠状溪水相连、倒映山色的火山堰塞湖泊——五大连池,享有“天然的火山博物馆”的美誉。

这里有着丰富的、具有医疗价值的矿泉,又被称为“中国矿泉水之乡”。园区内有规律地分布着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于1200万~100万年的地质时期;两座火山喷发于1719~1721年,是中国最新的火山之一。

2001年,五大连池火山景观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二)花岗岩景区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景观雄险奇秀,能带给游人欣赏自然美的巨大乐趣。

陈安泽先生(2007)对中国花岗岩景观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花岗岩景观分为几种类型(表2-5)。

表2-5 花岗岩景观类型表

1.尖峰花岗岩地貌——中国三清山

尖峰花岗岩地貌是指绝对高度在1500米以上,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由寒冻风化为主形成的,顶部尖锐、棱角鲜明的山峰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有人曾称之为“峰林”地貌,但因“峰林”已成喀斯特地貌的专用术语,因此陈安泽先生称其为“尖峰”地貌。耸立在比高1000米以上山体顶部的、成群出现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征。三清山、黄山是其典型代表。

2.断壁悬崖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500米以上,比高1000米以上的巨型花岗岩断块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险奇峻的地貌景观。岩性均一,垂直节理发育,有大型断裂存在,新构造抬升迅速是此类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这是构造剥蚀地貌的典型,华山是其代表。自古华山一条路,说明了此类地貌的险峻程度。

3.圆丘(巨丘)花岗岩地貌

是指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岗岩体形成巨大圆丘的地貌景观。圆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着许多密集的细沟,远望似瀑布,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瀑地貌”。这种地貌多出现在花岗岩岩株的根部,由于这个部位节理不发育,岩石致密,整体性好,化学风化和降水冲淋是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因素。河南洛宁神灵寨和广东封开是其典型代表。

4.石蛋花岗岩地貌

是指原地或移位的花岗岩块体,呈浑圆的蛋状,故称石蛋地貌。化学风化和暴雨冲刷是其形成的主要动力,热胀冷缩的物理风化作用也很重要。温湿气候带内,易受暴雨冲刷的山顶和山坡坡度转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地方。福建厦门鼓浪屿—万石山、山东邹城县峄山是这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5.石柱群花岗岩地貌

是指高度在5米以上,棱角平直,孤立或联体成群的石柱体成片分布的地貌形态。因外观似云南的石林,故有人称之为“花岗岩石林地貌”,由于“石林”已成喀斯特专用术语,陈安泽先生称为“花岗岩石柱群地貌”或以其发现地名称命名为“克什克腾地貌”简称“克旗地貌”。次生密集的水平节理及相对稀疏的垂直节理,是形成这种地貌的构造条件,寒冷气候带冰冻崩解作用是成貌的主要动力。有些石柱体因遭受后期风力磨蚀作用,柱体棱角已成弧形。内蒙古克什克腾、黑龙江伊春是其典型代表。

6.塔峰花岗岩地貌

总体形态类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顶多呈浑圆状,故也可称之为“钝顶塔峰地貌”。与塔峰共生的有众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以及崩落岩块叠积的花岗岩洞。这种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早期的高山尖峰地貌的尖峰及石柱因构造变动而崩落,山体高度也因风化剥蚀而降至1000米以下,加上后期的球形化学风化作用,致使尖峰、原有棱角的石柱、崩塌岩块变为浑圆形态,是尖峰地貌和石蛋地貌的过渡类型,以河南嵖岈山为代表。

7.崩塌叠石(石棚)花岗岩地貌

是指巨大的崩塌岩块相互叠置搭连构成不规则的空洞,称为“石棚”或“叠石洞”为特征的地貌景观。此种景观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体因强烈地震等因素遭到破坏崩落在山谷或山麓叠积而成的。凡是崩塌叠石发育的地区,绝大多数山顶不再有成群的石柱体。因此崩塌叠石地貌是判定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三清山与天柱山都是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两者的地貌形态却截然不同,前者崩塌巨石稀少,尖峰及成群的高大石柱众多,其中石柱体巨蟒出山高达100余米;而后者山顶几乎没有石柱体存在,山谷山麓却充满巨大的岩块堆积物,构成40多处叠石洞。这种地貌由“尖峰”地貌山崩解叠积而成,说明该类地貌产地新构造运动强烈,安徽天柱山、陕西翠华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

8.海蚀崖、柱、穴花岗岩地貌

是指靠近海岸或海岛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海蚀作用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等为特征的地貌景观,以福建平潭为代表。

9.风蚀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区的花岗岩体,因气候干热,昼夜温差大,使得岩石产生热胀冷缩,加上强大的风力吹蚀,导致花岗岩体表面形成极不规则的蜂窝状洞穴或风蚀蘑菇,成为这种地貌的景观特征,以新疆博尔塔拉怪石沟和内蒙古阿拉善旗为代表。

10.犬齿状岭脊花岗岩地貌

是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花岗岩体上,形成窄长的山脊,上面散布着一系列犬齿状山峰,峰体棱角鲜明参差嶙峋,是寒冻风化、崩落裂解作用的产物。说明该区在地貌形成过程中气温较低,是由寒冻风化发育而成,以崂山为代表。

11.圆顶峰长脊岭花岗岩

这种地貌是在温湿气候下,内外地质营力塑造长条形花岗岩体的杰作,以南岳衡山为代表,衡山花岗岩出露面积450平方千米,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早期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受大型构造断裂控制,岩体总体上呈北东向枣核状展布。沿一长轴方向形成长达几十千米的山脊,在漫长的山脊上散布着如祝融峰等一系列顶部浑圆比高小的山峰。与北东向山脊相交的北西向断裂发育,受风化剥蚀形成一系列北西向或近东西向的山岭。从高处下望形似以祝融峰为头的巨鹰展翅南飞。前人称“衡山如飞”就是这种地貌的最佳概括。

三、变质作用为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地质景观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岩石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发生变化而形成新岩石,以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作用。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其种类很多,由于原有岩石的岩性及所受的变质程度的差异,变质岩的岩性差别很大,组成的山地风景的风格特色也不同。变质岩景观主要可分为变质岩地貌景观、典型特殊矿产地,以及由一些变质作用形成的观赏石。

(一)变质岩地貌景观——中国泰山(Mount Taishan)

中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地貌景观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著名的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等。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和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532.7米。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泰山变质作用的精华产物为泰山石,泰山石的岩石为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及细粒角闪石岩等。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而著名,泰山石以其古朴、苍劲、凝重的格调名扬海内外,又加上民间有泰山石能避邪、镇宅等传说,开始远走他乡,泰山石中的“文字石”、“数字石”、“人物石”、“天文地理”、“山水景观”、“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或凸或凹,或动或静,龙蛇飞舞,千变万化,包罗万象,直接还原了大自然景观。

泰山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1987年泰山以符合文化遗产的全部6条遴选标准和1条自然遗产标准而被作为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典型矿石旅游资源——宝玉石

经变质作用也会形成大量的观赏石,观赏石(奇石、雅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自然性、科学性、稀有性、奇特性、观赏性、艺术性、商品性为一体,有鉴赏收藏价值的地球岩石圈中的各类各种石体。

宝玉石作为观赏石的一种,在全世界都有分布。由于各地区域地质条件不一,不同地带的宝石分布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吴胜明,2007)。甚至于同种类宝石在不同产出地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斯里兰卡蓝宝石和中国山东蓝宝石为例,中国山东蓝宝石颜色更为深邃,暗淡。就世界宝石资源的产值而言,钻石产值占到了80℅。宝石资源的分布也极其不均匀,世界著名的宝石大型矿床大多数分布在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欧洲的10余个国家。如南非、马达加斯加、中国、缅甸、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巴西等(表2-6)。

表2-6 世界各地宝石宝玉石分布表

评定宝石,我们可以根据宝石的三要素进行判断。天然宝石的三要素:

(1)美丽。色彩艳丽,透明度和纯净度很高。光泽好,具有特殊光化学反应。

(2)耐久。一定的硬度,韧性和抗腐蚀性,化学稳定性高。

(3)稀少。自然界产出少,物品产出越少,价格越高。

四、地震遗迹景观

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称为地震。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宋青春和张振春,1996)。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房屋破坏等,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中国处于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中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特点是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据统计,中国有史以来已发生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22次。较为著名的有1920年海原地震,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裂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于河北唐山的地震(震中北纬39.4°,东经118.0°),震级7.8级,震中裂度Ⅺ度。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震感范围波及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

强烈地震使山崩石坠、河流改道、地形改观、房屋毁坏、人畜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中国是世界上震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地震遗迹。它们既有特殊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不仅具有科研价值,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地震遗迹还具有观赏性很强的旅游价值,成为旅游地学资源的一部分。地震旅游已是地学旅游的一个分支。

地震遗迹——中国唐山

中国唐山在地震遗迹开发保护方面比较成熟,在城市中建立了唐山地震纪念塔、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

(1)唐山地震纪念塔。在唐山市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座高33米的唐山地震纪念塔,为唐山市标志性建筑。它由主塔副塔组成,副塔以废墟形式表现了唐山抗震救灾英雄事迹,塔身由4个独立梯形组成,象征着祖国四面八方对唐山灾区的支援。每天来此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2)唐山抗震纪念馆。该馆位于唐山市中心广场西部,面积5300平方米,造型为斜切圆柱体,具有雕塑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馆内通过图片资料和实物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唐山地震概况、灾害、救灾业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情况。成为人们科学考察、旅游的专项活动之一。该馆自198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其中外宾1万余人,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驻华使节也纷纷前往参观。

(3)唐山地震遇难者纪念堂。为缅怀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死难者,由中华慈善总会和燕山塔陵有限公司合作在遵化市燕山塔陵内建了唐山大地震遇难者纪念堂。在纪念堂内竖有“唐山大地震24万死难者灵位”,该灵位高1.75米,为世界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牌位。



内力地质作用有什么特点~

内力地质作用简称为内力作用,是由地球转动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热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壳或地幔中进行。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构造运动是指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它有垂直和水平两种运动形式。构造运动可使岩石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塑造岩石圈的构造,并决定地表形态发育的基础,构造运动可引起海陆变迁。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地貌是构成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支撑骨架,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其基本地貌形态,构成了大范围自然景观的基本轮廓地貌是风景的骨骼,地质地貌也是一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性整体景观的架构,纹理,意境和气势。
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
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扩展资料:
地貌构成了景观的骨架,形成风格各异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群峰林立的张家界都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喀斯特地貌峰峦叠嶂、怪石林立、溶洞幽深、是我国云南、贵州、广西自然景观的基本地貌。
赤岩险峻的丹霞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以及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各种地貌形态同时为山地避暑、海滨度假、林海滑雪、温泉沐浴、沙漠探险等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不同的环境。
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如兰州城只能沿黄河狭长的谷地向西扩展。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如拉萨、北京的城市街区像棋盘一样。
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街区则呈立体发展态势,如山城重庆就位于坡麓上,整个城市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貌

...上图所表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
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积成岩。它将高山削平,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①和④表示皱褶和断层,为地壳运动产生...

如何判断地质结构或地貌景观,是由外力或内力作用
答: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总结: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变化过程中,地形的变化也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实际上任何一种地质结构或地貌都不能简单的说内力或外力所形成,只是说在某一时期内力占主导或外力...

内外力地质作用如何影响地形地貌
答:内力的褶皱作用使得地层弯曲变形向上隆起,往往是形成巨大高俊山脉的主要力量,例如昆仑山脉。断层作用可以形成高山和相对应的深陷盆地,例如天山山脉和它旁边的吐鲁番盆地就是这样形成。岩浆侵入活动可以形成一些山地,例如黄山。火山活动形成很多火山锥和熔岩台,前者如长白山主峰后者如雷州半岛的台地。外力作用...

泰山的拔地通天之势源于什么地质作用
答: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泰山属于断层,是内部作用中的...

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四级
答:②大型地貌陆地的山脉、高原、大型盆地及海底山脉、海底平原等均为大型地载。基本上也是由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③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山间盆地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地质作用造成。内力地质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则决定于外力地质作用的特点。④...

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
答: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孕育、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地质地貌对一个自然风景区的构成起着骨架作用。另一方面,地质地貌作用及形态,又是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必要条件。(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够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四)在某些景区...

地质遗迹分类的发展
答:地质遗迹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或这些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而形成的地质现象。因地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性,地质作用时间的长期性,也就造成了地质遗迹的多样性。美国内政部国土局把地质遗迹划分为15类,强调各类地质现象的典型性和其发现研究历史。1)地质特征、岩石类型、标准化石...

地球的雕刻师——地质作用是指?
答:内力地质作用也好,外力地质作用也罢,根据其作用的快慢和人对作用的感性认识,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发性、灾变性地质作用,如火山、地震、海啸、山崩、山洪和泥石流等;另一种是缓慢、平静、潜移默化的地质作用,这种作用,由于表现缓慢、时间漫长而且影响区域大,常不被人们觉察,如地壳的升降、海陆...

内外力地质作用是怎么影响地质地貌的
答: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共同影响地质地貌的,内力作用使地面变的高低不平,差异加大;外力作用则可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希望采纳

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1,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