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禅的故事

作者&投稿:申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的诞生,源自万事万物,因此,禅的源头,无处可循。但是,将无形的禅学幻化成有形禅理,则是有迹可循。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释迦世尊,即传说中佛的创立者即将别离与人世之前 ,在灵山会上拈化示众,众弟子个个无声无息,唯弟子迦叶突然发出会心一笑。世尊高兴的说:“我现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在会心的一声微笑中诞生了、、、

        后世人们视摩诃迦叶为禅宗切祖,后传法于阿难,至菩提达摩,已是二十八祖。梁普通年中(约公元530年),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将中国无形的禅学通过以心传心的独特方式开始在华夏大地上重要发芽。后世将菩提达摩尊称为禅宗一祖,后经历禅宗二组慧可、禅宗三组僧璨、禅宗四组道信、禅宗五组弘忍,直致传至禅宗六组慧能,一个在字不识一个却有着超乎常人的佛性与悟性的农夫。成为了“中国禅学”的源泉,后以此泉源为始产生了五条分支,将禅学思想不断延续、、、

        禅宗二世原名神光,为求见达摩成为达摩的弟子在达摩面壁洞口长年屹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当达摩走出洞口看到周身积雪的神光时候,为他扫清身上积雪,但仍然拒绝收他为徒,后神光终感动有达摩,收他为徒,更名慧可。遂传佛法“二入四行”,二入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行者,远离一切世俗情欲,方能得到心灵的无尚快乐。当慧可在达摩身边修行9年之后,达摩将《楞伽经》以及袈裟和衣钵交于慧可,并留下四名偈言:“吾本业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禅宗二世牢记达摩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禅法宗旨,经历万般磨难,行至江淮之地,隐居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以及太湖之间,自搭石棚,自辟荒地,自产自足,参悟禅学,升华佛性。直至收下他的第一位弟子,僧璨,并告诉僧璨:“解脱的心就是佛,解脱的心也是法,佛与法,原就不可分。”后慧可决心重回邺都弘法,便将衣钵传授与僧璨,并留一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禅宗三世僧璨在深山中与同门自给自足,过着闲适悠哉的日子,直至隋大业年间,一名14岁的少年来找僧璨跪求解缚之法,被僧璨一语解悟,发现“心有缚则有缚,心无缚则自由”,僧璨见此少年悟性惊人,便将他收入门下,取名“道信”,后将衣钵传承于道信,即禅宗四祖。留下法偈一首:“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禅宗四祖道信来到湖北黄梅县东山头,开创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双峰寺,这一双峰寺的建成,结束了自达摩禅师起始的行无定处,居无定所的历史,开启了禅僧僧寺的落成。道信遵从达摩的坐禅机理,端正身体、宽松衣服、吐纳有致,身心明朗,且授禅氛围浓厚,百姓认可,因此声名远播。后道信收一弟子名弘忍,即禅宗五祖。

        禅宗五祖弘忍接过道信的衣钵,继续在双峰寺里主持,因禅理推广名声在外,慕名而来涌入寺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弘忍的弟子人数达到七百之多,人多则心杂。一日,有一农夫前来求法,这一农夫看似粗犷,且目不识字,但记忆惊人,且悟性超人。弘忍内心暗喜,且有意传衣钵于他,但这黄梅东山寺弟子众多,且有才有能有作为的弟子也至少十来个,个个深得人心,尤以神秀大师为首。为考验这个未入门弟子,弘忍大师不露声色,命其到灶房帮忙。同时命众弟子写一首偈子给他,如有发现领悟到佛性大意之人,则将衣钵心灯传授予他。众弟子自觉悟性不如神秀大师,都不敢做偈子给弘妨大师,而神秀大师经过两天两夜的内心挣扎后写了一首偈子,希望弘忍师父可以看到他的心迹。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众弟子皆赞,唯慧能听闻后说:“佛性空无,何来一菩提树,何有明镜台?竟然啥都没有,为何勤拂试?”,于是便通过小沙弥将心中的偈子念出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小沙弥将其贴出。弘忍大师一看,心中大惊,心里连是称赞此农夫不得了,于是深夜将衣钵传承于慧能,并令他连夜出走,以免引起争执。

        第二日,双峰寺果然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对于五祖的衣钵被未入门的弟子传承感到震惊与愤怒,甚至悲哀。一批又一批的在僧之人或是在家之人顺着慧能的足迹寻来,为的是夺回衣钵,奉于神秀。慧能此时突然领悟:衣钵又有什么呢?真正的传承是心与心的交替,是佛性高妙绝然的启悟,是智慧火花的延续,是对人生的真正快乐的领悟,而这些都是无形之物,与这有形的衣钵有何相干呢?为躲避六祖之争,慧能隐居大庾岭16年之久,后到广州法性寺经印宗法师剃度成家,正名禅宗六祖名号,于曹溪南华寺说法。

        禅宗六祖慧能认为,所谓戒则是看着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地上本没有过错;定则是自己的心本没有混乱;慧则是自己的心地上本没有愚痴。慧能圆寂时预测20年后有邪法出来扰乱佛教,到时会有他的弟子出面为禅宗正名,以抗是非,此人则是他的继承人。

        至此,禅学开始分出五个体系,数个不同宗系。而禅宗六祖的弟子南岳怀让的禅法及其弟子马祖道一的禅学让人感觉智慧非凡,然马祖道一的弟子及其它的分支出来的禅学理论则就各自延伸,自成一派。然禅学崇旨仍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最后以禅宗四祖道信的话做为结语:世上万事万物,都不离那颗心,一切烦恼,本来就是无曾有过,一切因果,不过是人之幻影。谁也没有捆缚你,所以也用不着求什么解脱,人的本性原本是空寂的,所以也用不着费心地去寻找所谓的觉悟。不思量,不动作,不贪也不恨,不思善也不思恶,就让自己的心寂然不动,那么,行住坐卧都是妙用,快乐无忧,那就是佛了。

           声明:此文为观后感,在看了《禅的故事》后有感而发而写的文章,如有兴趣之人可看原故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