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子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淡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我整理的朱熹教子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有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一定要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字词】

(1)盖:如果

(2)足:完全

(3)汩:搅乱,扰乱他,沉没。

(4)故:因此

(5)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6)膝下:借指父母。

(7)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8)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9)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0)作文:写文章

(11)好:喜好

(12)望:希望

【赏析】

朱熹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告诫其子要勤学、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友,敦厚忠信,见善思齐等。朱熹教导儿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朱熹教子的故事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爹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朱熹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没有饭吃。后来朱熹做了官,并成了有名的学者,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时要向人家借贷才能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朱熹的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

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因此,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在听完父亲的解释,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儿子临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说:与他人交往,特别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能没有亲近疏远之分。谁亲谁远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

朱在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读故事,悟道理

要想使自己的学问有所长进,就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名师学习。



~

《陈谏议教子》原文翻译
答:《陈谏议教子》原文翻译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谏议教子》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陈谏议教子》 宋陈...

教子十六字文言文翻译
答:1. 黄香扇枕暖被,王祥卧冰求鲤,教子十六字,三篇文言文翻译,快 1.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

画荻教子原文及翻译
答:画荻教子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翻译: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颜之推教子的原文和翻译。
答:颜之推教子原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饰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业。”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译文:齐朝有个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个儿子,已有17岁,通晓写奏疏,教他讲鲜卑语及...

文言文《谏议教子》翻译
答:谏议教子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蓄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译文 :太尉陈尧咨做翰林学士...

文言文《教子》翻译
答:教子 【原文】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教子之术文言文
答:1. 纪晓岚家书 教子之术翻译 父母有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负:担负,承担)现在(古文中今讲为现在)我居住(寄讲为寄居,旅讲为居住)在京华(北京)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道德教育(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你等的责任。妇女大多有偏爱之心,竟不知道(殊不知),你以为是对他好的办法,可却害了他。这些道理是...

教子文言文翻译
答: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颜之推教子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①.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②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③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④,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译文】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

蒋母教子文言文
答:1. 文言文蒋母教子翻译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

蒋母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答:2. 文言文翻译蒋母教子 原文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铨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铨时,织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之,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