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火车什么时候停止使用的? 中国最后一列烧煤蒸气 火车是哪一年停的

作者&投稿:郗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蒸汽火车1988年停止使用的。

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100多种型号的蒸汽火车,但在随后的日子里,最好的蒸汽火车都是由中国人生产出来的。

可以列举出它们的名字:“解放号”、“反帝号”、“和平号”、“反修号”以及之后的“跃进号”和“前进号”。根据这些新改良的机车型号,可以推测出产生它们的年代。到1988年中国停止蒸汽机车的生产为止,一共造出了9698台蒸汽机车,最好的机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影响:

蒸汽火车发明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蒸汽机车由于具有笨重(庞大的锅炉),速度慢,效率低,噪音大(“况且况且”声)。

工作环境差(高温,烟和粉尘)等缺点,在铁路上逐步被内燃机车(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淘汰。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再生产蒸汽机了。



  批从各地退役的蒸汽机车在内蒙古集通线奔驰了最后十年,一些追随“铁饭碗”的铁路工人见证了这段时光

  蓝色天空下,黑沉沉的蒸汽机车在缓慢移动,随着巨大的白色汽柱从车身两侧喷出,红色车轮开始放慢速度。车正好停在李春生面前。

  55岁的李春生是内蒙古大板机务段的老工人,从事蒸汽机车锅炉的修理、清洗工作。在与煤灰、油污和滞留在锅炉壁内厚达几毫米的水垢相处了35年之后,他已不能作为一名旁观者去欣赏蒸汽火车的美,“我这辈子干的就是蒸汽,我自己其实就是蒸汽。”

  11月初,一台新的内燃机车就将进站。两个月内,最后奔跑在内蒙古草原上的24台蒸汽火车将被8台内燃机车替代。世界蒸汽机车时代的帷幕就要在内蒙古的大板落下。

  俄罗斯、美国、挪威、日本,各个国籍的蒸汽机车爱好者出现在大板这个贫穷的小镇上。他们赶来与最后的蒸汽火车告别。

  李春生说,蒸汽机车的时代早在10年前就应该结束,是因为这里的贫穷才让蒸汽机车继续存活了10年。全国各地的火车早在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前进,而这条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却仍以60公里/小时在追赶着时代。“这十年就像是在和时间挣扎。但毕竟这就要结束了。”

  投奔最后的蒸汽机车

  我当时也盘算过,再做10年,蒸汽机车从这条线路上消失时,我正好退休

  1995年,中国铁路系统的牵引力革命已进入尾声。全国只剩下内蒙古大板草原等偏远地区还在完成最后的内燃机替换蒸汽机的工作。而在整个90年代,世界上仅有3个国家还在使用蒸汽机车:中国、印度和南非。

  那时,李春生是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西机务段锅炉组的工长。他每天看着蒸汽机车一辆辆减少,组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他去学习内燃机。“我当时的心情和现在一样,原本多年积累的技艺是我的依靠,然后这些依靠被猛的一下抽空。”

  李春生被安排调往人事科,每天的工作日开始轻闲得让他难以接受。转折在这个时候出现。

  一个和国家铁路公司迥异的地方铁路公司———集通铁路公司在1995年成立。,添置不起内燃机车。“当时一辆内燃机车的售价300多万元。从国家铁路公司转让一台蒸汽机车只要27万元。”集通公司组宣部的孙部长对当时的价格记忆犹新。

  集通铁路公司一共购置了120台蒸汽机车。其中74台由内蒙古大板机务段管理。公司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但原本打算从呼和浩特铁路局引进人才的计划开展得并不顺利。支援新线的人寥寥无几,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报名。

  直到如今,李春生的朋友还是不能理解,当初他为什么选择去大板。那是个异常寒冷的地方。冬天睡觉裹在棉被里还需要穿棉衣棉裤。而且,初到大板时,李春生的工资只有1000元,这比他在包头时的收入少了四五百元。

  真正吸引李春生的是,集通公司能帮助解决子女的工作。李春生很想让女儿在铁路上工作。他说他们家是“铁路世家”。李春生的祖父在詹天佑修建的铁路上干活并且养活了全家。李春生的父亲在包头西机务段担任货仓管理的主任。三代人的铁路职业生涯,使得李春生坚信一点———铁路系统是个“铁饭碗”。“现在要找个工作毕竟是不容易的。”

  1995年9月,李春生带着刚从技校毕业的女儿来到了集通公司的大板机务段,一个中国最后的大规模蒸汽机车队,“我当时也盘算过,再做10年,蒸汽机车从这条线路上消失时,我正好退休。”

  《红灯记》时代的铁路系统

  在大板,他看到了《红灯记》中李玉和手里的信号灯;站内的道岔全由扳道工亲手操纵

  大板镇在赤峰市北面180公里,火车站安置在山里,顺着山路车行10分钟,才进入有人烟的集市区。自从到了大板后,李春生一个月才下次山。

  来到大板,李春生说自己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原因不只是从包头市到山中小镇的心理落差,更主要的是,这里的铁路让他产生一种历史后退了的感觉,这种感觉有些亲切,也有些惆怅。

  集通铁路,这条连接着内蒙古集宁和通辽的线路,是从内蒙古西北到东北最近的通道,也是最陈旧的一条铁路,它在很多方面都流露出解放前中国铁路的特征。

  李春生对这些特征很熟悉。在大板,他看到了《红灯记》中李玉和手里的信号灯;火车进站时,人们还手拿着旗子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是在打一种顺利通行的信号;站内的道岔全由扳道工亲手操纵;车站还在给火车司机递送老式的信息路牌、路签,“就和以前一样,大量的工人在伺候着一条铁路。”

  而这些在李春生原先的铁路局里都早已销声匿迹。

  1990年,沈阳信号厂生产的微机连锁设备就能对铁路进行远程控制,它节省了许多人力,“在包头车站,人们只要坐在屋内,摁一些开关,就能转动站内所有的道岔,并能控制路边的信号灯。”

  还是在看到了停靠于站内的蒸汽机车之后,李春生心中才生出温暖。“真的是因为和它打交道的时间久了。”李春生出生时的家离车站只有200米,耳中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汽笛的鸣叫和车轮轧着钢轨时的隆隆声。“我甚至听着笛声就能分辨出,是哪种蒸汽机车进站。”

  集通公司使用的机车都是被各个铁路分局淘汰了的“前进”型蒸汽车。“前进”型车在1956年就被研制出来了,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机车,“那是因为当时各个先进国家都已停止使用蒸汽火车了。”1970年,中国进入蒸汽机车的鼎盛时代。这款蒸汽机车是线路运输上的主力。

  那一年,李春生20岁,他被父亲带到包头西机务段学习修理蒸汽火车的锅炉。他修过各种类型的机车,最喜欢的车型一种是“胜利”型,另一种就是“前进”型。

  “火车型号带有强烈的政治寓意。”李春生说,二战时,中国人把仿德国生产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反帝”号。上世纪50年代末,和苏联关系恶化后,就把仿苏联生产的蒸汽机车叫做“反修”号。李春生喜欢“前进”、“胜利”则是因为它们好看,“它们都很高大、威猛。”“‘胜利’车的车轮直径有2米多,比人的个头都高,载客时的启动速度很快,进站后特制的风哨发出呜呜的声音。”李春生觉得“前进”车就像龙,它的车头长,近30米,安置着一个巨长的锅炉,用来烧水。

  “之所以‘前进’车能使用到2005年,就因为它的牵引力大,可以拖2000多吨的货物。”李春生说,如果在上世纪70年代用它来拖拉客车,在车里的人会产生飞的感觉。

  李春生看着这些漆黑笨重的蒸汽机车,他说他当时都忘了自己已经生活在了90年代。其他地方铁路上的颜色已经变得多姿多彩,“内燃机车的颜色很多,绿的、蓝的、黄的。”而这里却是漆黑一片。

  蒸汽机车的复活

  我看到有农家种土豆,就冲下去买土豆。我想实在不行,只能在火车上做饭了

  但李春生在大板见到的“前进”蒸汽机车,却都是萎靡不振的样子。这些车分别从上海、芜湖、牡丹江、包头等全国各地的机务段运来,“有的车在库房里已存放了一两年,许多部件都无法运转。”李春生听同事说,有些车用了3个月才被拖到大板。

  “比拖车更困难的是拖人。”大板机务段的副段长宋先军说,当时集通公司无法吸引更多有经验的技工,只能从国家铁路局聘用了一些已退休的老职工,来带领毫无经验的年轻学员,“有的年轻人连火车都没见过。”

  李春生来到大板后负责洗炉,组里除了他之外,还有4名20出头的年轻学员。“只有将机车锅炉清洗干净了,车才有力气向前跑。当时他们连这个都不知道。”

  李春生5个人轮番上阵,进火室清炉,捅烟管,除锈垢,有些车一开烟箱小门,煤渣顺着门往下流,只能边挖边用高压水冲洗。最后还要钻进锅炉里清理。还有些车上的泥垢都凝固了,附着在车身上,就像是车的一部分,无法冲洗。

  “修蒸汽机车的人有个习惯,要穿两件工作服。这两件衣服常年不洗不换。我们称之为油包。”外面一件叫大油包,里面一件叫二油包。当时45岁的李春生,套在两个油包里,下地沟、钻锅炉,在油污里钻进钻出。年轻学员看着李春生黑乎乎的样子总想笑。

  “蒸汽机车因为是用煤、水和油,三者混合起来的油污很重,不好清理。”李春生说,包头修车库里多年积留下来的油污厚达几寸,将地面全都覆盖,“人踩上去会沾鞋。”

  蒸汽机车在这样的情况下复活了。但它的行驶速度并不让人乐观。

  陈惠新参加了第一次试车任务,他从哈尔滨铁路技校毕业,就应聘来到大板。“那次我才知道,原来蒸汽机车可以跑得比人都慢。”

  驾驶一列蒸汽机车通常需要三个人,司炉、副司机和司机。原先学火车司机专业的陈惠新觉得驾驶火车很神气,开始工作后,他才知道,在蒸汽机车里,司机要从司炉做起,“司炉就是在火车上烧锅炉的。”

  试车线路是从大板到好鲁库,沿途风景很美。陈惠新在驾驶室里往锅炉里添煤时,总会分心去看窗外景色。

  “那段地形很复杂,都是山,要爬坡、要过桥,还要钻七八个山洞。”

  可是,火车的速度愈行愈慢,在往上爬坡的时候,车几乎要停止不动。副司机开始拉闸放沙,增加车轮和轨道的黏着力,但依然不见效果。老司机长让陈惠新拎着沙袋下车放沙。“那次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是抡一锹沙,往前走一步,车轮才跟着我转一圈。”车始终在陈惠新的身后爬行。

  总共104公里的线路,陈惠新他们用了36个小时,才走完全程。

  1995年12月,集通铁路正式运营。大板机务段的第一列车是由副段长宋先军担任司机驾驶的,目的地依旧是好鲁库。“我当时到大板还是名指导司机?,就因为当初试车用了36小时,他们才让我跑这第一趟车。”

  宋先军原先在沈阳铁路局担任了10年司机长,作为技术人员,他被调入集通公司。宋先军跑了10多年车,也从未听说过火车会比人走得慢。“但我还是很担心,毕竟这批车长时间没有使用。而且这条线路,我也不熟。”

  宋先军做了充分的准备才上车,他不只是带好了干粮,沿途还不断买米买菜,“我看到有农家种土豆,就冲下去买土豆。我想实在不行,只能在火车上做饭了。”

  最后,宋先军用了10多个小时,抵达了好鲁库。

  血肉的生命和钢铁的生命

  跑完一个往返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成了这架机器的一部分,因为即使你再累再烦也得不停地烧煤。不然火车就不跑了

  集通公司组宣部的孙部长觉得蒸汽火车是有生命的,“它会吃煤喝水,边跑边呼呼地喘气。”但那些机车的驾驶员对这个有生命的钢铁机器并没有太多感情。

  “早该淘汰了!”大多数大板司机对专程来此的铁道部宣传工作人员说。在已成为大板机务段内燃机车司机的刘建新看来,开蒸汽车真的很遭罪,完全是消耗了人的生命才让那些钢筋铁骨生动起来的。

  刘建新,33岁,1995年进入大板机务段只是个刚毕业的学生。他做遍了所有的地勤工作,“扳道、看炉,叫班,什么都做过。”几个月后,他决定跑车。“地勤收入太低,只有几百元。”

  刚上车的时候,刘建新很兴奋。“驾驶室里,是摸哪儿哪儿脏。但刚上车,一切都很新鲜,很好玩。”一个火车头有168吨重。

  他感觉自己就要征服这具庞然大兽了。他身后的煤斗里盛着20吨煤,水柜里注满了50吨水。“当时我就幻想,那些就是怪兽的粮食。”

  他用脚“啪”地踩动气门,炉门打开后,熊熊火焰扑得他满脸都是汗。他挥动铁铲把煤投入炉中。“车上有个气压表,烧到15公斤了,火车就走了。”

  秋天,刘建新开着车,从车站出发,半小时后,火车就驶进了杨树林。路两旁的杨树密密匝匝,似两堵墙,树叶已由绿色转变成黄色,如同被火烧着了一般。在路边的草原上,搭着外国旅游者的帐篷。他们为了守候拍摄蒸汽机车,会在帐篷里住几个月。有的还买了辆自行车,追着火车拍照。

  等到景色也看遍了,新鲜劲儿也过去了,刘建新的胳膊、腿开始发酸发麻。在线路上,跑完一个往返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成了这架机器的一部分,“因为即使你再累再烦也得不停地烧煤。不然火车就不跑了。”

  刘建新害怕冬天。大板冬天的气温是零下30℃,驾驶室的门从来关不严实,冷风呼呼地往里面蹿。“烧锅炉又不能穿太多衣服。”所以陈建新往往是前心一片火热后背一层冰冷。

  “大冬天,驾驶室里三个人都遭罪。”驾驶室的前方视线完全被锅炉遮挡住,三人只能打开两边车窗,探头向前了望。当他们把头伸回室内后,脸上满是雪霜。“蒸汽机车的职业病通常是,胃下垂、风湿病和关节炎。”

  有时候刘建新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出车,但又必须随叫随到,只能在待乘室里过夜。半夜睡得迷迷

我们国家从哪年不使用蒸汽火车了?~

一直到2006年年底,我国才完全弃用蒸汽火车。我国是淘汰蒸汽火车最晚的国家之一。

2005年12月9日,在内蒙古大板,全世界仅存的最后一条蒸汽机车线路停运,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的干线铁路彻底消失。

不过在一些边远煤矿由于燃煤比燃油便宜所以至今还在使用蒸汽机车。

澳洲最古老的蒸汽火车在摄影师镜头下是什么样的?
答:现在已成墨尔本游的经典项目。因为它每天运行的时间不同(一年中圣诞节会停止运行),建议大家出发前查好时间表和价格但也好过自己慢慢看全英文。刚刚再翻看小火车官网才发现原来使用YHA卡买票可以打9折的,为何出发前没看见到?我哭了)。网站建议大家提前45分钟去,我也觉得这是需要的,一来是预留买票...

全球唯一运行的蒸汽火车,你知道在哪里吗?
答:尤其是听到它鸣笛的声音还有那冒着浓烟的景象,在油菜花中穿梭,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蒸汽火车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当中,不少年轻人看到蒸汽火车,肯定都会感到眼前一亮吧,在蒸汽火车上拍照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看待的呢?

蒸汽机给火车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2. 蒸汽机的原理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这一技术的出现引发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蒸汽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动机。3. 蒸汽火车使用的发动机本质上是一个燃煤蒸汽锅炉,通过煤的燃烧产生高压高温蒸汽,进而推动活塞运动,活塞再带动其他机械,使火车前进。4. 蒸汽火车以其...

是谁发明火车?
答:发明火车的是: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火车发明的历程:1、1783年,瓦特的学生默多克造出了1台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车子,但效果不好,没人用。2、1807年,英国人特里维希克和维维安制造成功用蒸汽机推动的车子,可是这车子太笨重了,难以在普通的道路上行走,而他们也没想到把这辆车放到铁轨上去,所以不久也...

火车的发展史是什么?
答:火车的发展历史如下:1810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孙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1817年,当斯蒂芬孙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从此火车开始奔腾在人类的历史舞台。181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

最长的火车有多长?
答: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混运车,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火车是人类利用化石能源运输的典例。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

世界上最早的火车是什么时候制造的?
答:4年后,他又制造了“看谁能捉住我”号机车,载人行驶。可是,由于轨道不能承受火车的重量,机车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行驶时非常危险,在一次运行途中,机车出了轨,于是就停止使用。与此同时,史蒂文森也在积极改进火车的性能,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814年,他制造了一辆两个汽缸、能牵引30吨货物可以...

为何我国青藏铁路火车头要从国外引进?
答:就算退一步讲,施工队能够想到办法将高压电线给架上,变电所也给修好,但是青藏高原在夏季的时候闪电相对较多,电网也极易被损毁,很多电线都必须走在陡峭的山崖之上,而这仅仅是维护这一块都已经是大问题了。最为关键的一点,电力所驱动的火车头未必能够在青藏铁路上使用,正如前文所说,此地的山脉...

现在中国哪个地方还有蒸汽火车头?是不是还在使用?
答:新疆哈密三道岭煤矿还有,我2017年7月25日才带孩子去看过。之所以回答你是想让更多喜欢蒸汽火车的人知道,还有最后的机会看到运行的蒸汽机车,不是在博物馆里。要想看现在就去,年底估计就没了。

火车为什么叫火车?
答:早期的火车是有“火”的,那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嘟嘟冒烟的蒸汽机车。1804年,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诞生。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关于火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朔都欧洲中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打开了欧洲人对于高效生产率的探索,而采矿业作为一个古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