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一诗,冰块掉落碎了一地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稚子弄冰后两句诗儿童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作者&投稿:晁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稚子弄冰》一诗中,冰块落地碎了一地后,孩子们一开始感觉到非常惊讶,这欢快的叮当作响的声音因为冰块的碎裂戛然而止,接着可能会责怪那个拿冰块的孩子没有看护好它,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不会真的和小伙伴生气,责怪一下也就作罢,然后大家又哄闹着找寻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去做了。

全文欣赏:

《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全文译文:

 一个小孩儿早上起床后,把铜盆里冻的硬邦邦的冰取出来,然后穿上彩色丝线,提着当成银钲来敲击。敲冰发出来的声音像玉磬发出的声音一样极富穿透力,连远处的树林里都可以听到这声响,忽然不知道是丝线断了还是孩子不小心松手,冰掉落到地上摔碎了,那碎裂的声音犹如水玉碎裂发出的声响。



稚子弄冰始终忽作玻璃碎地声,也可能就是说当小孩子在玩,他们刚刚拖出来的,并的时候突然一不小心把冰掉到地上,那个并具像玻璃一样碎掉了。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提到南宋文学,咱们能想到的往往是陆游、辛弃疾、李清照,他们的多数作品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沉郁而伤感。或为家国而伤,或为情而伤,这或许也正是他们会被我们喜欢的原因。但很多人似乎忘了,在南宋文坛还有一群文人,他们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纯粹淡泊,这群人中的代表便是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用传世的4200余首诗作证明了一个道理: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各种典故、各种高级的意象都用上,最直白通俗的语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
《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之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之美,《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童趣,都有一种别样的自然美。
因为自然、通俗,杨万里的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不少,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稚子弄冰》。这首诗是小学就学过的,写得很直白,按道理应该不难理解,但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它却难倒了百人团58人。我们先来读一次这首诗,再来看题目: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当时诗词大会的题目是:
“稚子金盆脱晓冰”,请问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制作哪种食品?
A.奶茶 B.刨冰 C.雪糕
说实话,看到这道题我都是懵的,节目播出后也有观众留言:命题组老师太调皮了。但大家别觉得这样的题目是出来搞笑的,其实它出得很高明。能答对这道题,才能真正理解“稚子弄冰”中“弄冰”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时攻擂的选手是答对了的,他选的是第三个答案:雪糕。但百人团的选择就比较惨了,一共有58人答错,错了一大半,大多数选手选的都是B选项。当时董卿很不理解这样的错误率,感叹道:这题有那么难吗?其实真正理解了这首诗,就会觉得不难。
这首诗是杨万里公元1179年春天在常州所写。清晨时,调皮的孩子们把夜里冻在盘子里的冰脱下,然后用彩线把这些冰块都串起来,提在手上,当成乐器来打击。他们一路走一路打,声音一直在林中作响。忽然诗人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原来是有个孩子用力过大,把冰块敲碎了。之所以是做雪糕,不是刨冰,原因就在于孩子们从盘子里脱下的冰是一整块的,而不是碎的,所以脱冰的动作并不是把冰刨下来的。
或许有些朋友会问:这些小孩子也太调皮了,怎么会想到这样做乐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与古代的一种习俗有关。古人在立春时节,有一种叫“打春牛”的习俗,这是为了迎春,希望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打春牛并不是打真正的牛,真牛古人可舍不得打,农人会用桑木等做骨架,做出一个“春牛”来,然后用彩鞭击打春牛三匝,期间会发出阵阵响声。而孩子们敲冰,也正是在模仿这个打春牛的声响和习俗,用敲冰来表达自己对春天来到的欢喜。理解了这些,再回答这道题就很容易了。
杨万里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名作,原因有三:首先,全诗明明句句欢喜,却没有用一个“喜”字,通篇用儿童的一系列动作来体现;其次,既有视觉,又有听觉,一句一件事,就像一场四幕剧一样生动有趣;再次,最后的“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转折很突然,用它作结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小主人公的冰掉在地上时,他惊讶和可爱的表情。
诗词大会命题组的老师,确实是很调皮的,把古诗和现代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了,确实很有想象力。只是估计他们也想不到,这一次居然会有58人答错。可见这首诗虽然简单,虽然入选小学课本多年,但大家在读它的时候也并没有认真理解。杨万里用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就是希望读者能跟着他一起想象当时的情形,可惜我们却只顾死记硬背,根本没去想,这样背古诗词真有意义吗?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事。这道题如果让您来答,能答对吗?欢迎讨论。

稚子弄冰

卢凌宇

清晨,太阳刚露出头,几个六七岁模样的小男孩,头发乱蓬蓬的,每个小男孩头上都像有个鸟窝似的,穿着大红小棉袄,急急地奔向院子。昨天他们听爹娘说村子里打了春牛,祈求丰收好呢!他们也想去打春牛,可是又做不出来,便拿着自家的铜盆装了一盆水,放了一晚上,期待第二天能凝结成冰。当他们看到水已经结成了冰的时候,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兴奋极了。
他们将盆子倒扣着放在地上,轻轻地敲打一下,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块出现在了眼前。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地拿着冰块一个接着一个吹气,一个累了又换一个,不久,便出现了一个小窟窿,他们找来了娘纺织用的彩线,慢慢地穿在了冰上。
他们一手提着冰块,一手拿着筷子敲起来。那悦耳的声音好似玉磬,穿过树林回响,小伙伴们高兴地说:“哈哈!我们的‘春牛’做好了,给大家伙去瞧一瞧吧!”大家继续敲着,都被这美妙的声音陶醉了,边敲边跑,不亦乐乎的。可能是敲得太用力也太得意了。忽然,冰块从小孩的手中滑落了,像玉石落地摔破一般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一阵响声过后,留下的只是小孩手中的彩丝,还有小孩懊恼地望着地上的碎冰,大伙都失望的说:“要是不那么用力敲就好了!看来只能明天再重新做一个了!”

学生

图片
稚子弄冰
图片
宋珈铭

几个小孩子围在门前,用一个圆柱的水桶装了满满一桶水准备做“春牛”。他们为了怕出意外,又多做了两个。他们祈祷能做成功,希望明天就能结成冰。

第二天清早,几个小孩子就到水桶旁边。蹑手蹑脚的把水桶提起来,慢悠悠的把水桶倒扣在地上,轻轻拍了桶几下,把水桶拿出来。哇!成功了!

既然成功了,他们寻思着怎么才能把彩色丝线装进去呢?有个人说:“用手指戳一个小洞”但是,他们又觉得冰太厚了,还会让手受伤,行不通。有个人说:“我们轮流吹气,冰块遇到热气就会有洞了。”他们想了想,决定一试。其中一个开始吹气,吹到一半嘴都酸啦,接着另一个人又开始吹,轮流的反复吹,腮帮子都吹疼了,也无济于事。最后有一个孩子看到他的爹爹正在烧火,眼睛一亮,找他爹爹借了烧火用的火钳,还闪着红光呢,朝冰块中间一插,果然有了洞了,又快又光滑。大家欢呼着说:“成功啦!成功啦!”

他们急忙从家中拿出许多根彩线,小心翼翼地把冰块穿了起来,这样一个特别的“春牛”终于做好了,模样像极了银钲。他们又找来了一根棍子用来敲打“春牛”,他们边走边敲,就像大人们打“春牛”一样,用鞭子鞭打自制的“春牛”,有模有样,神气十足。冰块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就像玉磬声一样美妙,那声音穿过树林,响遍整个天空。

他们越敲越来劲,可不一会儿发出了碎裂声,冰块掉在地上发出“噼啪”的声音,像玉碎掉了一样,他们不禁懊悔起来,当初用劲太大了。于是又准备再拿一个再做……

学生作品
稚子弄冰

曾佳怡

昨天,小孩子们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突然他们看见大人们去村口。于是就好奇地跑了过去,只见大人们拿着鞭子在抽打自已做的春牛呢。小孩子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它们回家,东看看,西看看,发现了一个铜盆,这时候又有一个小孩子发现了一条小溪,于是它们把盆里面装满了水。

晚上小孩子在梦里都想着自己打春牛的样子。第二天小孩子们赶紧起来,去看冰块冻好了没有,他们兴奋地跑过去一看,哈哈,真的冻好了!它们小心翼翼地把冰块脱落,有一个小孩说:“我们要怎么打呢?”另一个小孩说:“我们可以吹出一个小洞来。再用绳子穿起来敲打!”说干就干!于是,他们用嘴巴对着冰块吹了好久,终于吹出了一个小洞。接着他们又找来一根五颜六色的线把冰穿了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敲着,那声音就像玉磬发出的声音一般悦耳。叮咚......一声美妙的声音,穿过树林传到人们的耳中,于是它们越打越快最后,啪!冰块碎了,小伙伴们异口同声地说:“要不再做一个吧!”

《稚子弄冰》古诗中的后两句体现出了孩子们严冬弄冰时的活力、嬉乐与失望的心情。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

敲成玉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
答:读罢《稚子弄冰》一诗中“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孩童们敲打冰块,冰块破碎坠地,发出了美妙的乐章】

《稚子弄冰》古诗翻译?
答:稚子弄冰 杨万里 〔宋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全诗摄取瞬间快景...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联想到了怎样的...
答:读罢《稚子弄冰》一诗中“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时,自然联想到的情景——【孩童们敲打冰块,冰块破碎坠地,发出了美妙的乐章】

稚子弄冰全诗翻译
答:1、翻译: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2、原文:《稚子弄冰》宋代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是什么意思?
答:《稚子弄冰》是宋代杨万里的诗,全诗译文如下: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稚子弄冰》原诗: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

《稚子弄冰》古诗翻译。
答:具体原文如下:《稚子弄冰》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赏析: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

稚子弄冰全诗是什么?
答:《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全诗如下: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全诗的字面意思: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

稚子弄冰的全诗
答: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

《稚子弄冰》全诗意思
答:《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全诗的字面意思: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全诗如下:稚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