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纵横一生,留下无数谋臣强将,为什么司马懿篡权时全都没影了呢?

作者&投稿:鲁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李敖的这首关于前浪和后浪的打油诗,实际说的就是新人与旧人,曾经有一种说法是: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在现实社会中也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总感觉下一代的人才不如上一代的人才,就连三国时期的人才也是这样。

曹操在世时,手下战将千员,谋臣无数,要人才有人才,比如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和五大谋士,五子良将是: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五大谋士是: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曹操手下的全部人才,那你就错了

曹操还有诸如: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李典、文聘、许褚、典韦、庞德、牵招、满宠这样的武将,也还有诸如:司马懿、刘晔、毛玠这样的谋士,以及钟繇、华歆、王朗这样的文臣,这里说的每个人都有名气。

五子良将: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但是曹操去世之后,感觉整个曹魏就没有出过几个像样的人才,像邓艾、钟会这样的名将都是司马家培养出来的,为何后曹操时代,没有出过名将呢,或者后曹操时代,之前的名将全部去世了吗?正是因为名将的调零,才让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轻易就夺走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司马代魏。

一、年龄问题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将领们大多出生于公元140年~170年,也就标准的40后、50后、60年、70年,包括曹操本人也是50后,比如年龄较大的程昱,生于公元141年,死于公元220年,比如年龄最小的郭嘉,生于170年,死于公元207年。

东汉末年的乱世是从汉灵帝去世、何进被杀、董卓乱政开始的,也就是公元189年开始,到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结束,一共31年的时间。曹操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在这一时间跟随曹操作战的,因为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好的黄金时期,正值壮年,又处于机会不断的乱世,所以在跟随曹操的南征北战中,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成为名将。

曹魏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但人是有寿命的,从曹丕称帝的220年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公元249年,足足过去了29年了,跟随曹操征战,又要立下战功,少说也有三四十岁年龄,如果再活29年,除了司马懿这样相当长寿的人之外,一般人是活不过60岁的,不要说40后到70后全部去世了,就连诸葛亮、汉献帝这样的80后都去世了。

三国时期的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达官贵人可能稍微长一点,能活到40岁~60岁左右,像上面提到的曹操手下五子良将活得最长的算是张郃吧,在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射杀,除五子良将外武将活得最长的是满宠,活到了公元241年,其他武将大多数是在公元220年~230年去世的,让他们再活29年,谁也不可能了,除非像司马懿这样生于公元179年,又活得超过了70年的人,可是这样的人世间除了司马懿,还有谁呢?

二、人才问题曹操时代之所有如此多的人才,有两个条件导致的,一是乱世之中,需要人才,而且表现的机会也非常多,人就是这样,只有乱世中,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因为和平年代,根本连表现的机会也没有,和平年代只有正常的人才推荐制度,不像战争年代,只要有一技之长,总会在乱世中发光的。

所以曹操在乱世之中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人才制度,只以人才的才能为首要标准,要知道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第一要求是道德,而不是才能,曹操已经改变了人才选拔制度,把道德排在才能之后,因为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同样有道德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德才兼备才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第二个就是曹操不仅是伯乐,还是用人高手。他总能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比如荀彧有君子之风,又是道德楷模,还有才能,所以曹操让荀彧当尚书令,在朝廷中居中调停,再比如郭嘉很有才能,但经常不遵守制度,被人点名批评,但曹操从来不说郭嘉,但却表扬了指出郭嘉错误的人,这就是高明的用人手段。

曹操还是能识别人才的伯乐,发现并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五子良将中有张辽、张郃、徐晃三人是降将,但是他们凭借才能得到曹操的重用,所以成为一代名将,也只有曹操能发现并重用他们,他们之前在原来的主公处就得不到重用,发现了人才,人才才越多,这也是曹操时代人才众多的原因之一。

那为何曹丕与曹睿时代发现不了人才呢?首先,曹丕与曹睿的个人能力与曹操相比,差了不少,包括用人识人水平,与治理国家的能力,尤其是识人水平,在曹丕与曹睿时代,其本是上沿用了曹操时代的名将,比如曹真与曹休,是曹丕与曹睿时代的军事骨干,另一个就是司马懿了,因为没有其他军事主将,所以司马懿才凭借才能突出而被重用,以至于尾大不掉。

另外,曹丕、曹睿与曹操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曹操时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手下所有的军事力量都是曹操本人一步一步建立的,而且是牢牢控制在手中,同时曹操是在打天下,几乎所有重大战役都是曹操本人指挥的,在一线指挥,所以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曹丕与曹睿则完全不同,他们是皇帝,皇帝是一国最高的统治者,根本不用亲临一线战场,因此他们对战场上指挥以及进度控制,都是依靠现场将领的,曹丕与曹睿早年依靠的是曹真与曹休,曹真与曹休去世后,就无人可用了,皇帝都没有到一线战场,如何能识人并培养人才加以重用呢?

只能继续任用老将和曹魏宗亲,可老将与曹魏宗亲都是会因为寿命离开的。皇帝发现人才,只能从朝堂上发现并重用,当然古代皇帝也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汉武帝发现并重用了卫青与霍去病,这就是在朝堂上发现的,然后试探性任用,结果真是人才,但曹丕与曹睿就没有发现年轻的人才,所以就没有能活到249年的年轻将领。

曹睿与司马懿最后,曹丕与曹睿时代,只有边境有战争,内部基本上已经统治稳定,算得上治世而不算乱世了,所以出名的机会就减少,只能在边境战争中有所发挥,但实际上边境战争的规模都是局部的,并且由边防军将领负责,这些边防军将领的选拔也不是曹丕和曹睿所了解的。

所以,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魏的老一代名将已经全部去世,新一代却几乎无人可用,就算剩下的名将后代,也大多数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了。



~

八大虎将纷纷离世,三国最惊心动魄的是哪一年?
答:两位谋臣:程昱、法正 程昱虽然被称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其实历史上的程昱是曹操麾下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之干才:他不仅谋略出众,而且领兵打仗同样厉害,程昱先后出任过东中郎将、振威将军和奋武将军等军中要职,直到赤壁之战后程昱才急流勇退交出兵权,这一点是荀彧、郭嘉等人无法和他相比的。220年...

张辽八百勇士破十万大军,张郃街亭之战败马谡,孰强孰弱?
答:众所周知,曹操手下战将千员,谋臣无数,能够脱颖而出的那都是精兵强将,作为武将,表现最优秀的就是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后将军徐晃、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从整个曹操的武将系统中来看,五子良将算是中层辅佐型武将,与上层的曹氏、夏侯氏高层领导型武将和各级下层冲锋型...

李白的生平
答: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

李白的生平!!!
答: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杀神白起,一生杀敌逾百万
答: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国制定了东进击败三晋图谋天下的大战略,强将成了秦国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继续贯彻商鞅的变法国策,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顺应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

刘禅怨恨诸葛亮吗?他们两人之间有怎样的故事?
答:夷陵之战,将蜀汉推到了衰亡的边缘,也把刘禅与诸葛亮的命运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战后不久,蜀汉的缔造者刘备退出了历史舞台,大批强将、谋臣殒命,半数的精兵丧生火海,舟船粮草损失无数,蜀汉不仅没能收复荆州,反而国力大伤,到了可能亡国的境地。白帝城托孤,刘备看的明白,自己一死,蜀国风雨飘摇...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要简短的50字左右最好) 谢谢哈 有点急
答:2.老泪纵横(老泪纵横)【出处】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成语故事】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押韵词】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强将猛、称锤落井、多快好省、大梦方醒、大煞风景、飘萍断梗...

古文中的精华美文
答: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刘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

跪求初中文学常识积累
答:文学常识的考查是中考的一个重要部分,要解决这一部分问题几乎是无技巧可言,只能依靠平时的识记和积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根据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涉及到的作者,以年代为分界,为大家整理出一份宝贵的文学常识资料,希望对所有同学在中考复习的准备中有所帮助。 一、先秦 作家课文备注孔子(名丘,字仲尼。) ...

李儒一生提出6策,策策中的,最后一策如被采纳,将改变三国的历史_百度知 ...
答: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董卓听后恍然大悟,很是赞赏的对李儒说:“非汝言,吾实不悟。”(这句话也表现出董卓也有谦虚的一面),于是迁都长安,避开了关东讨伐军的强劲势头。李儒的第五次决策则是非常之强,因为这次决策让后来纵横天下的曹孟德吃到了他辉煌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自己的性命差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