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谁知道中国历史的所有女英雄?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出自毛泽东的什么诗?

作者&投稿:宁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平阳公主(?年——623?年)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窦皇后)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记录其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记载。由于原名湮没,李秀宁是后世的小说中为平阳公主取的名字之一。众多小说中还有李四娘,李秀娘,李秀英,李婉儿,李小妹,李三妹等名字。有些小说中称其为李平阳或李屏玚,则是把其封号或封号的谐音当作了名字。  南北朝在隋朝统一之后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有子柴哲威、柴令武,柴令武后娶唐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为妻。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婚后,柴绍携妻定居长安城。  隋末民不聊生,天下大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而当时李渊的胜出机会并没有多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他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时,对外宣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行军方向却直指首都长安。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瞒不过长安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快速商议,决定分头行动,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各种安排。她很快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当地的产业变卖,赈济灾民,很快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很快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胡商何潘仁,当时他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义军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足见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地看到他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幕府。11月他们兵打一处,很快就攻克了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这位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交为大唐的江山立下功劳。因为李渊当时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是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稳定长安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来扫荡这些势力。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曾参与。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有人说,李世民转战西北扫荡隋朝残余势力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首领,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这里进入山西。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由于战乱不断,根据平阳公主防守娘子关等情况来看,平阳公主一直都非常活跃,领兵为唐朝打天下。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二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谥曰昭。  平阳公主,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平阳公主死时年龄不详。后人推测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2至32岁之间。由于死的时候太年轻,后人对其死因有很多猜测。  绝大多数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都认为其死于非命。但是说法各异。有些小说认为其死于难产;有些认为其由于长期征战,得了妇女病“血崩”(下体流血不止)而死;有些则认为其卷入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夺嫡斗争中而死。关于这个说法,不同的作品中又有不同的诠释。主流电视剧如《风尘三侠之红拂女》说平阳公主为保护李世民,被李建成派出的刺客用暗器刺杀。而在另一些故事中,平阳公主则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调解人。结果李世民为了夺位,故意把平阳公主派入敌人的埋伏圈,最后平阳公主力战身亡。  文学作品毕竟都是想象,历史上平阳公主的真正死因,根据后人推测可能性最大的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阵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战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娘子关当地的传说似乎也证实这一点。传说平阳公主学成武艺下山时,她的师傅送给她三样宝贝:横扫千军的百炼秀鸾刀,日行千里的乱云桃花马,和刀枪不入的贴身莲花铠。凭着这三样宝贝,平阳公主为大唐打下了偌大的江山。  当平阳公主驻守在娘子关的时候,敌人终于探听到平阳公主的秘密。于是在作战的时候集中弓箭射死了平阳公主的桃花马。但是平阳公主换了一匹马,照样将敌人杀的大败。  第二次敌人派遣奸细,偷偷把平阳公主的秀鸾刀换成了普通的大刀。但是平阳公主仗着刀枪不入的莲花铠冲入敌阵,用高强的武艺照样将敌人杀的大败。  有了两次经验,平阳公主知道敌人必定会再来偷莲花铠,于是将计就计让敌人的奸细把莲花铠偷去。敌人以为平阳公主三宝尽失,于是放松了警惕。平阳公主趁机带兵夜袭敌寨,将敌军打得大败。  平阳公主不顾劳累,单人独骑亲自追击敌人的主将。敌将见平阳公主落单就带领残兵逃入一片小树林里埋伏起来。平阳公主追入林中,顿时伏兵四起。平阳公主的大刀在林中施展不开,一下卡在了树干上。敌兵趁机用长矛突刺,平阳公主身中数枪,肠子都流了出来,惨叫一声,跌下马来,壮烈牺牲了。  敌将见平阳公主阵亡,上前将公主的首级割下来号令。这时前来增援的李世民赶到杀散了敌兵,夺回了公主的尸体。李世民见公主的首级满是血污,就把在娘子关旁边的一个水潭里清洗她的头颅。这个水潭就是今天的“公主洗头池”。

有几个能叫上名字的人,算不算英雄不知道,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钟无艳,梁红玉,唐赛儿,樊梨花,秦良玉,杨娥,王昭君,冼夫人,葛嫩娘,荀灌,王聪儿,迟昭平,妇好,冯婉贞,平阳公主,吕母。。。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那首诗里的?~

出自《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
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原文如下: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文如下: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词语注释如下: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扩展资料:这首诗是毛泽东题赠给当年在身边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机要员的题照诗。一天早晨,那位姓李的女机要员到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去送文件,将离去时,毛泽东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组织,她回答说参加了,还从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自己在民兵训练之余持枪而立的照片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看了很高兴,沉思片刻,他顺手拿起一本自己读过了的介绍地理常识的小册子,翻到有空白的地方,用铅笔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意思是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此句将描写的对象从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全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姿飒爽手持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
注释: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曙:天刚亮。
演兵场:练兵场。
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创作背景:
1959年10月1日,民兵方队接受检阅后,李原慧全副武装地照了相,并将照片珍藏在自己的皮包里。1960年冬,毛泽东去浙江、广东等地调查研究,李原慧等作为工作人员随行。此照偶然为毛泽东所见,李原慧便将其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为照片作了一首七绝。1961年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在宣纸上再次书写了这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正式送给李原慧。李原慧将这幅手迹珍藏起来,视同珍宝。
赏析:
这首七绝,毛泽东留有的手迹目前见到的共有五件,其中一件的落款时间为1960年12月,修改定稿则在1961年2月。该诗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上,题为“为女民兵题照”。诗中的“红妆”、“武妆”的“妆”字已改为“装”,“飙爽”也改为“飒爽”。此后,毛泽东的这首《为女民兵题照》,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作为歌词谱曲,唱遍了大江南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
作者用想象之笔来描写,运用理性之思来议论,使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从女民兵的鲜明形象着笔,进而抒发感慨并将女民兵形象的美提升为精神的美,进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由景致情,由情入理,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描写得生龙活虎,成为一篇赞美女性的难得佳作。

不爱红装爱武装什么意思?
答:出自《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原文如下: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3、译文: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赏析:该诗通过对女民兵...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意思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意思解析
答:2、“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出自《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原文如下: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3、译文: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

不爱红装爱武装前一句
答: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追求和平的心愿,同时也强调了他们勇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的决心和行动。1.中华儿女多奇志 中华儿女多奇志指的是中国人民具有丰富多样的志向和追求。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人民具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和目标,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充满了热情和...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上一句
答:一、原文是:毛主席写的七言绝句诗《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意思: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姿飒爽手持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红艳美丽的装扮,而爱革命的武装。二、鉴赏:这此诗既是一首题照诗,也是一...

为女民兵题照的原诗
答:”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小李便把自己持枪而立的操练照片拿给毛看。毛看后十分高兴,挥就一首七绝:“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把诗送给小李时说:年轻人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哪!

毛主席的不爱红装还武装那首诗是什么?
答:七绝·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飒爽〕形容敏捷勇健。唐杜甫《丹青引》:“英姿飒爽来酣战。”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什么意思
答: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的青年男女具有多种非凡的志向和抱负,他们并不喜欢穿着华丽的服饰,而是更喜爱武装自己,投身于国家建设和保卫事业中。这句话的背景源于中国近代史,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许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于...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意思是什么?
答:“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背枪演练的照片而即兴挥毫的,后来常常被用来作为西岛女民兵的真实写照。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哪首诗
答: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句诗出自现代毛泽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便是对广大女民兵的热情讴歌。第二句“不爱红装爱武装”中的“红装”旧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打扮很漂亮的姑娘。“武装”是革命武装...

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是妆还是装?
答:02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意思:早上的阳光照耀在训练场上,英俊威武的女民兵持着五尺枪在训练。中华儿女都有远大的志向,不爱华丽的服饰,更喜欢穿上军装在战场上一搏杀敌。原文: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意思 03 赏析:该诗通过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