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里的六祖惠能 六祖慧能的佛教思想主要有哪些

作者&投稿:笪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五祖知道惠能已经开悟,见到自性,就说:“若不认识本心,学法是没有益处的。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传受以心印心的顿教法门,并将衣钵传给他,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要善自护念,广度一切有情众生,将佛法流布于未来,不要使它断绝。”
五祖传法已毕,又说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对他说:“从前初祖达摩大师刚来中国时,传法师承不为世人所相信,所以才将衣钵作为信物,代代相继嗣承。正法则是以心传心,皆令学道之人自悟自解。自古以来,诸佛所传的就是自性本体,历来祖师相传的都是自性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只传到你为止,不可再传。倘若再传下去,则你的生命就好像悬丝那样的危险!你必须赶快离开此地,因我怕有人要害你。今后佛法将由你发扬光大,你离开以后,要往南走,但不宜急著弘扬佛法,因为法是要从难中兴起的。”
六祖大师拜辞了五祖,一路向南行,两个多月后,到了大庾岭。后面有好几百人在追赶,想要夺取衣钵。其中有一位僧人,俗姓陈名叫惠明,曾任四品将军,性情粗暴,他走在众人之前,赶先追上了惠能。
六祖见状,就将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历代祖师传承的信物,怎可用暴力来争夺?”于是隐藏在草丛中。
惠明赶到,看到石头上的衣钵,想伸手去取,但却拿不动,于是大声喊叫:“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六祖从草丛中走了出来,趺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作礼后说:“希望行者为我说法。”
六祖说:“既然为求法而来,就该屏除一切攀缘心,勿生一念,我才为你说法。”
惠明遵照六祖的嘱咐,默然良久。
六祖说:“不思量善,不思量恶,正在此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至此言下大悟。
(第一公案原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又问:“从上代祖师传下来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其他比这更妙的吗?”
六祖说:“跟你讲的就不是秘密了,若能返观内照,妙法还是在你身边。”
惠明说:“我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在还没有省悟自己的本来面目,承蒙行者的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您就是我的师父了。”
六祖说:“你既这样谦下,我们都是同师黄梅五祖,你要善自护持,勿令退失。”
六祖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追逐,只好在四会的猎人队中避难,前后经过十五年的岁月。
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六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经时,有风吹动旛旗,一僧说这是“风动”;另外一僧说这是“旛动”,彼此争论不已。六祖走向前去,告诉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旛动,是仁者你的心动啊!”
大众听了都感到惊异。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到上座,征诘宗门奥义,见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印宗法师说:“行者一定不是个平常人,我久闻黄梅的衣钵南传,不知道是不是您?”
六祖谦称:“不敢当。”
印宗法师立即向六祖叩头顶礼,请他将五祖所传的衣钵出示给大众看。
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在光孝寺集合四众弟子,为六祖大师举行剃度仪礼,且自愿拜他为师。
二月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曰,集聚高僧大德为六祖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印度耆多罗律师为说戒师,西印度密多三藏法师为证戒师。
六祖受戒的戒坛有一段因缘:刘宋时代有一位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创建了这座戒坛,坛上竖一石碑,且曾预言:“后世当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受具足戒。”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而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栽植在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当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广度无量众生,真是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欲归曹溪宝林寺,印宗法师与僧俗一千多人,送到曹溪,当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
六祖到曹溪宝林寺后,看到殿宇讲堂狭窄,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建,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不知道可不可以?”
亚仙说:“和尚的坐具有多大?”六祖拿出坐具给他看,亚仙欣然答应。
这时,六祖把坐具一展,尽覆曹溪四境,并有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如今的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
亚仙目睹这奇妙的境界,就告诉六祖说:“和尚您的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于此,将来建塔时,希望予以保留,其余土地愿意全部捐献,永远做宝坊。此地乃是生龙白象来脉,建造时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后来的建筑都是依照陈亚仙的话去做。
六祖大师随即在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六祖大师在城中大梵寺,向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说法:“我在黄梅得法后,受尽种种艰难苦楚,生命像悬丝般的危险。现在能与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缘分,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能听闻如上所说顿教的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

惠能大师是明心见性的开悟。承五祖衣钵,神秀弟子们不服要抢衣钵,所以避难。猎人队里十五年。后来南下遇印宗。印宗收留惠能又拜惠能为师。阿弥陀佛!

成佛不成佛和出家不出家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某个学校的导师,他是不是导师与他在不在学校没有关系。

作为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他的经历非常神奇,悟道之前是个不识字的樵夫,悟性却非常高,可以说是不读书的人中翘楚,大名鼎鼎的六祖慧能,你了解?佛教 历史 高僧 智慧 金刚经



佛教六祖都是哪六祖?~


禅宗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佛说为经,僧说为论”,中国僧人的著述得以称“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足见其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后世誉曰“伟乎,《坛经》之作也!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虚空之通也,若门月之明也,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慧能本人对它也十分重视,在文中吩咐弟子“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而自由,是《坛经》的重点论题之一。
  慧能在南禅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作用,他是禅宗史上对自由作较为系统和深入思考的第一人。慧能对自由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南禅自由思想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清静佛性、自性即佛”,“‘三无’为纲、不取不舍”,“但行直心、菩提顿悟”,“不离世间而出世间”四个方面,分别回答了有关人类自由的四大疑问:1、人能否自由?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2、自由是什么?即“自由”概念之内涵界定。3、如何自由?即谋求自由的方法论问题。4、为什么要自由?即自由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清净佛性、自性即佛——能否自由?
  人渴望自由、追求自由,热衷于探讨是否自由、如何自由,但在此之前,有个潜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人能否自由?
  按照决定论的理论,人根本没有自由,无论追求或刁<追求自由,这个行动本身是被决定的。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所有的自由问题都是伪问题,而追求的自由之境也是伪境。与之相反的是自由意志的观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认为人的意志、选择、观念、决定是自己作主的、自由的,而后者强调那种自由感不过是幻觉,在选择和决定之前,各种原因已经决定了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慧能来说,“人可能自由”基本上是自明的命题,是不言而喻的。他用“清净佛性”、“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等命题内在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认为世界万法皆由心生,人本来就有自性,而自性即佛性,佛性清净而善,佛性若不被污染和遮蔽,则彻明自在、无牵无绊、无拘无束,是为自由。
  本源佛性的根本特点是清净,“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也说:“其道以无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人的自性在本初和觉悟时都是清净的,与佛性无二。但人在迷的时候,本性是污染,不清净的。所谓“迷即众生,悟即成佛”,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本来都是佛,却自己迷妄堕落成了众生。那么,要从众生再回归成佛,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世人性本门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切善事,便修了善行。”人是善是恶,人性是净是染,全在于自己是悟是迷。既然污染洁净本性的、迷的、感觉不白山不解脱的都是自己,那么要获得自由、离妄就真、离染就净、证悟佛果,也只能靠自己,所渭“白性自度,是名真度”,自性还需门度,自由与否只在自己。慧能正面肯定了自由意志,保证人获得自由的可能性,没有给决定论留下任何余地。

惠能大师在什么时代?
答:六祖慧能大师(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禅师的真身,现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禅宗六祖:初祖达摩,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二祖、三祖和四祖分别是谁?他们...
答: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

中国禅师六祖慧能肉身千年不腐可以用科学解释吗?
答:中国禅师六祖慧能肉身千年不腐肯定是可以科学解释的,要想保持尸体不腐其实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天然的环境造成的,但是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湿度温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第二种就是人工防腐的方法,需要利用一些化学制品,比如埃及的木乃伊。第三种就是前两种方法相结合。而中国禅师六祖慧的肉身其实就是...

六祖慧能是佛还是菩萨
答:使得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类似于佛或菩萨的地位。总之,虽然从传统的佛教教义来看,六祖慧能并没有被明确尊为佛或菩萨,但他在佛教禅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他在实际信仰和崇拜中具有了极高的地位。他的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他成为了佛教历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六祖慧能的故事?
答:慧能(唐代高僧)一般指惠能(禅宗六祖)。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着神秀,作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就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惠能大师为什么叫六祖,什么意思?
答: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禅宗六祖都是谁
答:禅宗六祖是: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1、初祖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印度人,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2、二祖慧可 慧可,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

六祖慧能是地藏王菩萨吗
答: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是新罗国王贵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六祖慧能一般指惠能,被称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慧能简介
答:慧能的弟子法海把他平生授法、与弟子们问答及临终时嘱咐的话记录下来,辑录成书,奉为经典,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坛是指慧能平时授法的法坛。慧能的门徒把慧能看得像佛一样,他的法言就像佛经一样,所以叫做《坛经》...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是哪里人?
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人感慨万千,后来在世俗在领悟佛法十几年后,出门传播佛法,最后圆寂于新洲国恩寺,所以说国恩寺庙是他的道场。五祖弘忍则是六祖慧能的恩师,他传道慧能于东山寺,并且把主持想让,说明东山寺便是他的道场。弘忍一生清苦,佛法深厚为佛祖培养了许多好弟子,也算是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