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数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作者&投稿:芮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主自发地活动,因为幼儿的主体性,可以在游戏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现在,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游戏活动贯穿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无论是集体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我们都遵循着“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组织,指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发展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呢?
一、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积极与否,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即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由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此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注意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个性特征、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问题,我发现幼儿特别爱玩气球,对于有的气球为什么会飞到天上非常感兴趣,还讨论猜测,有的说是风吹走了,有的说是孙悟空施魔法了,
对于幼儿的表现,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围绕空气这一幼儿未知知识点进行收集资料,一起探讨,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空气的探索性游戏活动。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实验,共同探讨空气的流动现象、空气的热胀冷缩,会飞的气球充的是氢气等等,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兴趣浓厚,十分投入,就连平时活动不积极的幼儿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俨然成了小小实验家,探索家,在自主实验和探索后,兴奋得将她们的自主发现告诉我。此时的幼儿已经真正成为了游戏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兴趣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源泉,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活动效果才是最好的。只有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才会乐于尝试,敢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主体性的保证。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地与空间、材料相互作用的情景性活动,所以游戏环境就成为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取决于教师创设的环境,实践中我从三方面来进行操作。
(一)多样性的开辟游戏场地,室内室外都充分利用,室外的水池、沙地、草地,配备有农具、美工用具等材料,楼梯的过道有四季墙,小商店,宠物家,室内丰富的区域设置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幼儿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多样性的场地特征给幼儿无论在情感、认知还是动作,伙伴关系上都带来发展的良机。
(二)依据幼儿经验进行玩具投放。游戏是幼儿用运已有经验,使用玩具材料,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所以幼儿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重要依据。幼儿年龄越小,持续同一游戏内容的时间越短,通常是这个玩一下,看见那个注意力马上就转移了,教师要能分析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需求,从而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材料。
(三)搭配投放各种玩具材料。玩法比较固定的形象玩具对幼儿游戏行为限制较多,例如玩具手机,它就是用来打电话的,如果我们能投放一些废旧物品,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展开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如投放的饮料瓶,幼儿可能会摆到商店,可能会制作玩偶,可能会打保龄球,可能会用去插花……总之孩子会有不同的自己的玩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选择并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的创造力也是在不断选择和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只有在创造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主体性的保证。
三、建立开放的指导形式,体现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条件。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指导方式和评价标准。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体会”,成为今天我们看待幼儿游戏活动的新视角。开放的游戏指导方式,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孩子,认为不干预就是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而是应间接地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发展价值。班里新添了几套电子积木,晨间游戏时,它成了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尤昊小朋友的思维很活跃,他不满足于电路图上提供的几种线路玩法,而是自己自由的组合。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电风扇直接插到电源上,它就会呼啦啦的转起来,而有的时候,用很多电极板连接,却怎么也不转。这时候,我和他共同探索操作,了解他这样拚线路图的想法, 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他通过实验比较获得认识,并适时的对他进行指导,让他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原理。他知道了转和不转的奥秘后,兴趣更加浓厚了,还经常向其他小朋友讲解其中的原理。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幼儿发展的核心是幼儿主体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幼儿快乐的游戏,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让每一个幼儿快乐的成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将继续努力和探索,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快乐的成长足迹。

谈游戏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现在,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游戏活动贯穿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无论是晨间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我们都遵循着“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组织,指导,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发展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呢?
一、激发兴趣,增强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部动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积极与否,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即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由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此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关注着幼儿的一举一动,捕捉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我发现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水池中荡漾的水波,水管上嘀嗒的水滴,墙壁上深浅不一的水渍,都是幼儿关注的对象。他们在洗手、洗杯子时,总爱在水池边玩水,还经常自发的讨论水的一些奇怪现象。如水的泡泡、漩涡、奇形怪状的水渍……
对于幼儿的表现,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围绕“水”和幼儿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探讨,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水的探索性游戏活动。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实验,共同探讨水的流动现象、漩涡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兴趣浓厚,十分投入,就连平时活动不积极的幼儿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俨然成了小小实验家,探索家,在自主实验和探索后,兴奋得将她们的自主发现告诉我。此时的幼儿已经真正成为了游戏活动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兴趣是主体作用发挥的源泉,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活动效果才是最好的。只有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才会乐于尝试,敢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主体性的保证。
教师在布置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时,总是将不同的游戏材料分门别类地投放在各个区角,如漂亮的“家具”陈列在“娃娃家”,筷子,豆子之类总是放在生活区;橡皮泥总是属于手工区……而且在让幼儿进入不同的游戏区后,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安静的玩游戏.这样看来幼儿的游戏活动显得有条有理,但是这样的游戏环境给幼儿的自主活动带来什么不便呢?请看以下一个例子:
又到了区域游戏活动时间,和往常一样,幼儿走进了各个区域,开始了游戏。忽然,生活区的小朋友来告状,说美工区的小朋友抢走了他们的筷子。我疑惑的问美工区的小朋友,他们委屈的说:“老师,你教我们唱了《羊妈妈卖面》,我们想用橡皮泥做面条,做羊肉串,才去拿了筷子。”哦,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向幼儿提出了要求:每个区角的游戏材料可以互相借用,游戏结束后再放回原处。幼儿听了,非常开心,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其他游戏角里寻找材料,美工区的用生活角的豆子,再结合橡皮泥做成了可爱的娃娃;表演区的幼儿用娃娃家的辣椒、茄子的等玩具装饰自己的面孔,表演着西游记……
幼儿由于不受材料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每个游戏区不再是单个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幼儿的游戏活动呈现出一片热闹纷繁的景象。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选择并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的,幼儿的创造力也是在不断选择和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起点。只有在创造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创设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主体性的保证。
三、建立开放的指导形式,体现幼儿主体性的重要条件。
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指导方式和评价标准。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体会”,成为今天我们看待幼儿游戏活动的新视角。开放的游戏指导方式,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孩子,认为不干预就是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而是应间接地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游戏活动中潜在的发展价值。班里新添了几套电子积木,晨间游戏时,它成了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尤昊小朋友的思维很活跃,他不满足于电路图上提供的几种线路玩法,而是自己自由的组合。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电风扇直接插到电源上,它就会呼啦啦的转起来,而有的时候,用很多电极板连接,却怎么也不转。这时候,我和他共同探索操作,了解他这样拚线路图的想法, 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他通过实验比较获得认识,并适时的对他进行指导,让他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原理。他知道了转和不转的奥秘后,兴趣更加浓厚了,还经常向其他小朋友讲解其中的原理。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幼儿发展的核心是幼儿主体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幼儿快乐的游戏,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让每一个幼儿快乐的成长,是我们不懈的追求。#ê�鼍辏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
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的教育如果
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
响并作出反应。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相反,
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
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幼
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
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
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许多幼儿教师师
总是想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简单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
段。这是片面的认识,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目的。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教育幼儿的
手段,更是教育幼儿的一个目标。只有真正把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认识幼儿的主体性并在实际教育中切实体现、
贯彻幼儿主体性。
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明
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活动的],是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
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
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观、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课程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在头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任何外在教育环境都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努力,才能实施教育环境功
能的转化,最终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实力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变思考教师如何教为思考幼儿如何学。从研究幼
儿入手,引导幼儿发展。过去幼儿园几
乎都使用统一的指定教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先选好指定的内容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为完成“教材”而组织教学活动,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所教内容是否
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考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
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课程理念是:“学前教育课程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适当地让幼儿参与,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幼儿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材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认识春天这个季节特征之后,教师有意地组织幼儿谈谈心得,并希望老师再教哪些内容?这时,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这道那,各
抒已见,大多幼儿表现出对春蚕特别感兴趣,热切地要求教师多讲讲春蚕,于是老师就特意地根据幼儿的意愿组织了一个关于《春蚕》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春蚕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去了解、认识。
我认为,要想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的模式(包括观念和做法),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生共同建构课程。
在我们幼儿园已
开始实施改变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和他们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
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过去领先确定好学习的终点和程序,只能是对幼儿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或有教而无学的状况。既然课程最终关注的是学
而不是教,既然课程与教学都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那么,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远比关注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有序性重要得多。
因此,我们改变了教师预先确定课程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视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实践中得出以下三点体验:
(1)不预先确定课程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包括多种可能性的“假设”。这样的“计划”为儿童的参与,为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活动的进行不仅依靠开始的计划,而且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追随计划,而是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

(3)“追随儿童”,老师不能照搬他人的课程照搬,要根据自班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来创设教学计划。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并非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
目标当然重要,教师心中始终应有目标,但更应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它们。教学过程才能变得自然、流畅、有效,充满智慧和创造,把幼儿的未
知视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可把它们作为一个课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去求索课题。
《寻找春天》的活动就是在幼儿敏感地发现小燕子飞来了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进行这一活动时,我带领孩子到室外,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植物,让幼儿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它们的变化,发现小草冒出了嫩芽,发现迎春花开了、发现树枝上也长出了嫩嫩的新绿叶……他们不仅发现了植物的变化,也发现了人身上的变
化——人们的衣服穿少了,春天所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惊奇不已,在自由的观察发现中他们了解了春天、感受了春天、对春天的季节特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只有师生共同建构的活动,才能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对幼儿的发展有真正德推动价值。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

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获得了一定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是不是动脑筋思考了,是否在原
有水平上得到了发展,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为幼儿准备充足、丰富的操作性材料;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具有游戏性和兴趣性。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材料。

注重幼儿的操作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幼儿的活动就体现出主动性。而操作——架设主体
和客体之联系的桥梁——对幼儿学习经验地获得具有极大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也说:“动手即动脑,动脑即动手”,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
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转变。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
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
备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水分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
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在科学教育活动“沉浮实验”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
品、石子等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
活动的兴致就高。在活动中,幼儿就像进入了一个超市,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强调让幼儿在实际
操作中发现问题和探索事物的根源,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幼儿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受探究材料的制约,材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为
孩子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时需要精心考虑;材料要体现哪些教育意图,要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的合作提供机会,也就是说,考虑的不仅是安全卫
生,还应更多关注材料本身能为幼儿提供多少研究的可能与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材料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因为它可能会降低学习的价值。
(2)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的各种想法的材料。当研究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儿童的假设最好能够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所验证,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这需要老师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可能需要的材料。
2、活动形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某一主体的教学,必须反应儿童看事物的
方法”。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
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的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顺应幼儿心里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上要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
性,激发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的愉快,学的轻松。例如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按数取物”时,可以开展“自由超市”的游戏,教师扮演超市管理人,发给幼儿数字卡片,要求幼儿按照卡片上的数目到超市里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幼儿就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对数字的认识,发展了按数取物的技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机
械的练习“钻、爬、投、掷”这些单个的动作,幼儿一般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动作编进既有情节又有角色的集体游戏中,幼儿就会在游戏中乐于不疲的练习
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手工制作虽然大部分幼儿都喜欢,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制作技能水平都不一样,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幼儿只示范一遍就已经学会了,而有的幼儿教师个别指导很长时间还是掌握不了,这个时候,我们为合不来组织一个“小小家工厂”的游戏呢?
把制作过程分成几道工序,技术水平高的幼儿制作较难工序,技术水平差的幼儿制作相对容易的部分,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制作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幼儿交往合作的
能力。据以上的例子,并不是说让教师把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都设计成游戏的固定模式,游戏只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像“科学实验活动、故事表演、模拟舞
台演出”这些形式幼儿也都很喜欢,只要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次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多运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方式,如:提问法、比较法、发现法、实践法、观察法等,让幼儿有机会去多看、多听、多问、多项、多说、多做,幼儿就会在积极主动地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积极地旁观。
孩子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

在一次健康活动《说味道》中,当我请孩子们品尝食物并互相谈谈食物味道时,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曼玲吃了一把爆米花:“恩!好吃,好甜呀!”。西西挑了一
根牛肉丝:“这个好吃,是辣的”。尔后又用牙签挑了一块苦瓜片放在鼻子旁闻了闻:“这是什么,我从来没有吃过”。放进嘴里,马上裹着涎水一起吐出来,五官
也皱成一团,她大声说:“这是什么!”孩子们被她的表情逗得笑成一团。子鸿则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拿着牙签迟迟疑疑半天不动手,我挑了一片山楂放在他嘴
里:“尝一尝!”并微笑着鼓励他:“可好吃了!”我也吃了一块。“抿一抿,慢慢尝,还有好多东西你没有吃过呢!”……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孩子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我班的妮妮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一只小乌龟,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决定第二天从家中带些食物来喂养小乌龟。第二天有的带来了面包,有的带来了玉米,有的带
来了香蕉……,大家都要喂给乌龟吃。看着孩子们带来的食物,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让孩子们拿着食物去试一试。“老师,它怎么不吃
呀,没有牙齿吗?”“肯定是它不喜欢这些食物。”看着孩子们争论不休的样子,我为孩子们有着可贵的探究精神笑了。
主体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活动中,他们是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我园大班在进行关于“风”的主题活动中,
当孩子做成风车后,杜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问题--“怎样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提出了使用吹风机、气球、气筒等工具,其中一个孩子提出用吸尘器,这时杜
教师并没有马上否定孩子的意见,而是找来这些物品,让孩子们分组试一试。结果吸尘器没有让风车转起来,而是把风车吸进去了。尽管有的孩子急哭了,但他们却
从中懂得了一些道理、获得了经验,而且是自己得到的答案。    
我们看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孩子现成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探索,不断地肯定和鼓励,给孩子以支持。这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教育改革的真谛--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在引导孩子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创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
者,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来,走近孩子,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老师的心要走下来,贴近孩子,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

在一次科学活动《认识糖果》中,当谈到糖果的特性时,有的孩子说:“糖果是甜的”;有的孩子说:“放在嘴里就化了”;王旭说:“上次妈妈给我买的旺仔QQ
糖就化不了。老师对不对?”这下可把我给问住了,我只好笑一笑:“老师没有吃过旺仔QQ糖,不知道,对不起!”王旭说:“老师,明天我买给你吃”。一时
间,许多孩子都纷纷表示明天要带旺仔QQ糖给我吃。于是一场收集糖果的活动展开了。
第二天,孩子们都来得比较早,而且还带着昨天收集的各式糖果……。
孩子们让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糖果并
不都是甜的,也并不是放在嘴里就化了。这一次活动,使我真切感受到教师必须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充分地、主动地与
老师合作交往。而我们老师呢,也要放得下架子,不懂的地方就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和有益的。主体性教育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知心朋友,多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的愿望和要求;多听幼儿的见解;遇到问题,与幼儿共同解决。使幼儿置身于一个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三个方面的作用呢?
答:(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

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主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关键在于什么...
答:一,解析:教师的素质是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活泼、主动地发展的关键。二,如何培养: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来源,对课堂积极对知识的获取非常有意义。;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学习永远比被动学习有更高效率;3、活动参与促进...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
答: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 一、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便...

中班数学教育活动教案
答: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中常见事物,由浅入深逐步进入题,由此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数学《排排队》是一节按规律排队的活动。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操作的乐趣。 对于第一次接触按规律排队。通常孩子们都感觉比较困难。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幼儿发挥主动性亲自参与在教育活动中在主动认知体验和感悟中习得新的...
答:也包含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应根据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目标,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有目标地设计教育活动,并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回归幼儿教学的自然,走向幼儿教学的真实,更好地实现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使命。

简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答: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

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答: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1、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操作、摆弄提供的材料,并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法。运 3、演示讲解法。...

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课堂教学时的有效性
答:2、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在师幼互动中,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挥程度有很大差别,教师一般居于更为主动的地位,而幼儿则相对被动。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为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条件。3、进行有效的提问。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滕喜博甚至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