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云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水做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而神明自得,圣人的心预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如果没有一条一条的小溪汇合,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扩展资料:

一、作者生平

1、早年游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2、中年入秦

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 。

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3、帝王之术

据《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二、作品出处: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不可以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

《劝学》原文及翻译
答:《劝学》原文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_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_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劝学》原文+翻译
答:1、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

劝学荀子原文及翻译高中
答:劝学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劝学》的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 1、有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无以乐。不学易,无以易。不学书,无以广。不学礼,无以定。不学诗,无以文。”有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

《教学相长》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答:《教学相长》翻译: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

《孙权劝学》古文全文及翻译!谢谢!
答: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荀子的《劝学》原文及翻译
答:原 文: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 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原 文: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

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孔子说:“从外界学到知识,并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与自己分享探讨学而时习之的经验、体会、感悟,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遇...

《劝学》的原文是什么?
答:【原文】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翻译】所以学习的教程...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答: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夫学,譬之犹砺也 文言文翻译
答:是贵甘堂而贱召伯也,亦反矣.夫德义也者,视之弗见,听之弗闻,天地以正,万物以遍,无爵而贵,不禄而尊也.鹿驰走无顾,六马不能望其尘,所以及者,顾也.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生焉;水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也.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而光身者也.译文:勤学而不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