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与孝顺

作者&投稿:侨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父母的孝是不是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顺从呢?我们常说孝顺,意味着孝就要顺从,好象不管父母的做法对不对,一概顺从就对了。但有学者认为,孝顺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看法,先秦儒家讲孝,强调敬,不强调顺,孝顺的说法,是后来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孝进行利用的结果。

证据何在?后人常忠孝并举,忠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所以,孝子必须对父母绝对顺从,从而推导出臣子对君王的绝对忠诚。统治者为了巩固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孝的内涵进行篡改,从而麻痹人的思想,起到了从思想上巩固自身地位的作用。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绝对的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孔子说,儿子侍奉父母亲,如果发现父母不对,应该反复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依然敬爱父母,与以前并无不同,辛苦劳作而无怨言。

父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要劝谏,不能象对待别人一样制止他或者告发他,要注意“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努力从事善言善行以感化父母之意,你应该通过行动来感化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孝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亲有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可见,对父母的孝,先秦儒家并不强调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说孝的人,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和马也能服侍人,没有敬,二者有何区别呢?”

这里千万要注意,“犬马皆能有养”绝对不能理解为养马养狗。赡养父母怎么能与养马养狗相提并论?赡养父母是服侍父母,狗能看家,马能拉车,都能为人服务。但狗马服侍人,有敬的情感吗?服侍父母没有内心的敬爱,与狗马服侍人没有两样。孔子强调的是一个敬字。

孟子有何高见呢?

《孟子.告子篇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小弁》这首诗,是一个被父亲贬斥的儿子在外流离失所,所做的对父亲怨恨的一首诗。高子认为这是小人做的诗,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孟子说,有一个人,如果是越国人拿弓箭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哥哥拉开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哥哥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出于爱护亲人,就合乎仁德。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道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小过错,《小弁》所写的,却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埋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的这个议论,告诉我们,父母有大的过错,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父母有小的过错,你怨恨,是心理太脆弱,也是不孝。可见,孟子并不认为绝对服从就是孝,他认为对父母的过错要有适当的埋怨和劝谏,这才符合孝道。

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大舜真是孝,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可见,孝的真义是爱和敬。

《易经》里有一个蛊卦,专门讲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小有晦,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咎。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这五爻,说的是儿子纠正父母的过错。初六是说,能够纠正父亲的过错,有这样的儿子,父亲就无咎害遗世了。九二是说纠正母亲的过错,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在古代,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免小家子气,所以,应当缓和的婉转的劝告,而不可以过分谴责。九三,纠正父亲的过错,有小的懊恼,但也不会有大的咎害。九四,纵容父亲的过错,做事情就会有困难。六五,纠正父亲的过错,可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事业日发兴隆。

蛊封从初六爻到六五爻,说的是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要把握时机,正确应对,方法得当。

那么,上九爻“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什么意思呢?盅卦发展到最上爻,意味着没办法纠正了,还是离王侯远点,免得自取其祸。比如箕子,发现纣王不可劝谏,宁愿睡猪圈,啃猪屎,装疯卖傻也不能和纣王搞在一块,这也说明对君王没有绝对的忠。

曹丕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大概酒喝多了,出了个脑筋急转弯考大臣,皇帝和父亲要死了,只有一颗救命药,给谁吃呢?大臣们纷纷拍马屁,说给皇上吃,曹丕很满意。一个叫邴原的大臣说,给父亲吃。并且振振有词,父子关系是天生的,没办法选择,而主子是可以选择的。搞得曹丕好不尴尬。

顺便说点题外话,我们都爱国,但要注意祖国和国家的区别。祖国是父母之邦,无可选择。而国家不一样,列宁说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人民爱不爱这样的国家,就看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了。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古人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并不强调一味顺从,而是要敬,从心里面敬爱父母亲,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疏离父母,也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而应该在不伤害亲情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劝谏。

~

孝顺与孝敬的区别
答:意思不同、所指内容不同。1、孝顺主要是指对长辈的顺从。孝敬则是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爱。2、孝顺是指听老人的话,不忤逆长辈,顺从长辈的想法。孝敬是为长辈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孝敬老人礼物。

孝敬、于孝顺的区别
答:打个比方:孝敬呢是你可能给长辈充足的钱财物;孝顺呢是不光关心长辈的物质生活,还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经常回家看看,聊聊天等。

孝顺父母,和孝敬父母,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
答:不一样,孝顺是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

关于敬老孝敬的故事
答: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

孝顺和孝敬有什么不同
答:孝顺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孝敬指孝顺父母,尊敬亲长,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称“ 孝敬”。

敬老和孝顺的差别
答:敬老是每个人在家里乃至公共场合最基本的礼仪与素质。具体就是,老人是人群中弱势群体之一,我们应对他们尊重照顾,不能因为某些不便或他们头脑不灵活,就说些或做些不得当的事情。而孝顺是中国的特色之一。比敬老就上了一个等级。这主要是讲求顺字。不是说我们给父母买多少东西就是孝顺,而是能不违他们...

孝敬是什么意思
答:读音:xiào shùn 出处:《国语·楚语上》:“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上》:“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引证解释:1、指以财物贿赂官吏或尊长等。《水浒传》第九四回:“﹝何才﹞与本州库吏最密,当下探知...

关于孝与敬的成语
答: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15、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6-11-14 展开全部 你好!关于孝与敬的成语:1、关于孝的成语:孝悌忠信入孝出悌母慈子孝忠孝节义 忠孝两全孝子贤孙孝思不匮孝悌...

如何定义孝敬?
答:孝敬,有孝有敬。孝,主爱老;敬,主顺从。孝敬一直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至今仍广为流传。但是,现代的孝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孝敬父母,是对父母的感恩,感恩他们养育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心血和精力,所以我们要回报,要知恩图报。孝敬,是对长辈的尊敬,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我们...

孝敬什么意思
答:3、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①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没有孝敬老师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师的惠来?”②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六回:“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③《红楼梦》第四三回:这是凤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