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的利与弊?

作者&投稿:贝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早期对抗洪能力的预估过于乐观

  三峡工程上马之初,宣传的首要功能,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患问题。当年的口号是“三峡工程峻工之日,就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

  但从媒体宣传来看,这个口号在建成以后越来越低调,03年建成时号称“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而08年就变成了“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而去年则宣称“今年抗洪还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2,解决泥沙淤积也不如预期顺利

  大坝淤沙是水利建设一大难题,据报道,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浑”的方法来处理排沙问题,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便可以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这被认为是水利史上一大创举。但最近又有报道指出,从水库运用初期的监测来看,这种方法仅能排出70%左右的泥沙。据监测,蓄水以来,2003~2007年,每年入库2亿吨泥沙,约有1.3亿吨淤在库内。

  3,调水与发电尚需协调

  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调节水旱平衡。但对三峡公司来说,发电是他们的收益来源,与调水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关于今年旱灾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此前出现的“淡季用电高峰”让三峡用去大量水体发电,加剧了下游旱情。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水文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银堂也认为,由于三峡工程兼具水利、水电的枢纽作用,其大体量发电用水客观上会造成下游“缺水”的现象。

  二,环境影响:可能被夸大,仍然很严峻

  旱灾被认为与三峡工程有关
  1,“影响气候”的指责缺乏依据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而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则表示,有人认为三峡库区对三峡周边广大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严重影响,并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库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根据2007年由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米之后,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在135米蓄水过程中和蓄水后局部时段,香溪河等12条支流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藻类过度繁殖)现象,回水区水流减缓,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报告称,地面污染源是三峡库区的主要污染源,占到总体污染的60%—70%,主要来自库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

  3,比起地震,山体滑坡是更值得重视的地质影响

  三峡工程曾被指责为库区地震的原因之一,其实大坝与地震的关系以目前的观测手段尚无法证明,但山体滑坡已经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据新华社记者报道,重庆库区的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3月18日,受试验性蓄水及退水影响,重庆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等14区县发生166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约6024万立方米,影响人数11535人,已造成土地损失约2380亩。值得注意的是,166处灾(险)情点中,新生突发性灾(险)情点达到121处。三峡水库每年从145米蓄水至175米,再消落回145米,所产生的30米消落相当于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对库岸边坡的考验就可想而知。

  三,航运作用还需要长期开发

  重庆并未迎来万吨巨轮
  1,“巨轮直航重庆”目前难以实现

  三峡设计和论证过程中,曾经提出“万吨轮直达重庆”的诱人蓝图,但实际上,长江中下游一座座跨江大桥早已形成百桥锁江,巨轮无法从桥下通过,进入长江上游。

  对于“巨轮入重庆”的构想,三峡的出现理顺了上游航道,而下游要不要拆桥让船,已经引起了持续的争论。

  2,航运效率需要进一步改善

  据公开的信息,三峡船闸设计之初确定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为5000万吨,双向运行为1亿吨,而实际上,三峡船闸的五级船闸启用后至今,双向船闸的通过能力到5000万吨就已经出现饱和。而且,由于永久船闸分为五级,因此通行速度较为缓慢,理论上过闸要2小时40分钟,在目前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3.5个小时以上才能通过。重庆市交通部门提出要尽早论证、规划并最终在三峡大坝上建设第二座双线五级船闸或第二座升船机,并称“这才是打开长江通航瓶颈的根本办法”。

~

长江三峡的利弊关系
答:利: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调节长江局部小气候,开发出了新的旅游资源,为中东部提供丰富的电力资源弊:破坏了原有的文胜古迹与生态环境,移民安置成了隐患,战争时成为极大的危险因素

初一地理小论文:《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我要弊端的
答: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答:三峡水库没有大量森林,不是自然生态非常好的地区,当然也会淹没一些文物,这是古代居民在这里留下的一些遗迹。但三峡工程兴建后,一些重要文物都得到了搬迁和保护。利与弊比较,利大于弊。所以中国政府于1992年作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有利的地方是:防洪(98年长江特大洪灾),发电(输电距离是500...

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答:弊 1.生态环境破坏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土地沉降和水土流失,同时也破坏了沿江生态环境。这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来说是非常不利的。2.社会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当地社会造成了影响。由于三峡大坝的建设,大量的居民被迫搬迁,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修建长江三峡的利与弊
答:利:1.充分利用三峡丰富的水利资源进行发电,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2.人工调节长江的水流,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蓄水与放水,可以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弊:1.破坏了三峡的人文景观,迁徙了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2.破坏了许多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3.改变了大自然的天然气候调节系统,导致气候紊乱 ...

三峡大坝建立的利和弊是什么
答: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三峡工程主要的弊处为战争时的威胁,诱发地震,破坏环境和生物圈.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15点~~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答:利: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历史上,长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条支流频繁发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时,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荆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没乡村和农田,以保障武汉的安全。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将能使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

三峡大坝利大还是弊大
答:三峡大坝的修建利大于弊。三峡大坝:三峡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答:弊大。相信很多人会说利大,不过我还是觉得弊大。利--无非解决了我国电力紧缺问题。而三峡截流是对整个三峡生态圈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不少物种因此而灭绝!利只有人类一方,弊则是对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答:利:能源利用、水运能力提高、证实了中国人的实力、南水北调等 弊:严重破坏生态、重大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地震和成为敌国的军事打击目标)、长江三峡没了等。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由后人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