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典故

作者&投稿:禽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十四孝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孝典故 篇1

篇一:二十四孝的故事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

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yì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手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直率的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司马懿yì,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他将全部的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病了,他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

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母亲的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他也经常依靠着墓前的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后汉书·列女传》“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如是者久之,姑怪问邻母,邻母具对。姑感惭呼还,恩养愈谨。……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鱼,常以供二母之膳。”

篇二:二十四孝的故事

传说汉代有个叫姜诗的人,娶妻庞氏。两个人都特别孝顺。可是姜诗的老母亲却是个古怪的老人。每天要喝距家七八里地的江里的水,每天都要吃一条鱼,还要一个人陪伴,称这样才可以吃出鱼的味道来。

一日,庞氏照往常一样到江边给婆婆担水喝。忽然天空阴云密布,像打翻了的墨汁一般。浓厚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弄得昏天黑地的,真是白昼如夜呀。庞氏没有惧怕,一心想着要给婆婆担水,顾不得这狂风暴雨,艰难地担水往回走。可是,风雨太大了,一下子把她吹倒,庞氏又累又急,晕了过去。

等她醒来,发现天色已晚,便连忙挑着担子,顶着倾盆大雨,回到了家。婆婆因为她回来晚了过了做饭的时间,不问青红皂白就骂了一顿。但庞氏没有丝毫怨言,一如既往地照顾着自己的婆婆。担水的事情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关键是老太太每天要吃的鱼,那可是钱呀,姜诗小两口日子越来越紧,眼看就揭不开锅,过不下去了,怎么办呢?正在俩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早晨,庞氏照例去挑水,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家门旁边喷出一股泉水来,一尝和江水一样的甜,庞氏喜出望外。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水里每天都会蹦出两条鲤鱼来。夫妇俩想:这肯定是上天在帮助他们孝敬老人吧。

百善孝为先,姜诗夫妇因孝而感动天地,让我们也学习他们,好好孝顺我们的爸爸妈妈吧!

二十四孝典故 篇1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有诗称赞: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黄山谷是个孝子,二十四孝里有一则家户喻晓的故事──涤亲溺器,说的就是他。他秉性至孝,自小侍奉父母极真诚而且无微不至。因为母亲有洁癖,受不了马桶的异味,所以他从小就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日后身为朝中显贵,也丝毫未尝忽略照顾侍奉母亲,尽管当时仆从甚多,大可不用亲自为母亲清涤马桶,但是他认为孝事父母是为人子女亲自该做的事,不可以委托他人之手,尽心侍亲和当不当官时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母亲病危的时候,黄山谷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奉在病榻前,亲自浅嚐汤药,没有一刻未尽到人子的孝道。所以在史书上,苏东坡赞叹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这是说他的文章瑰伟,气韵超然,无可比拟;而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操,可以媲美古人。

典故原文

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秽器。不使婢妾为之。未尝一刻有缺子职。苏东坡叹其诗、独立万物之表。

王应照谓溺器之涤。自有婢妾为之。惟孝子不以官职之显。失其子职之常。溺器且为亲涤之。其他子职。尚有不尽者乎。李文耕谓山谷所为。仿佛石建。皆乐供子职。不以贵显闲其心者也。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一直做文字管理方面的官员,当过《神宗实录》检讨官(皇帝工作生活大事记的主笔),后来当起居舍人(皇帝的机要文字秘书)。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书法精妙,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宋四家”。

详解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诗人叫“黄庭坚”,表字“鲁直”,别号“山谷”,还有个别号叫“双井老人”。他是洪州分宁县人。

黄庭坚自幼孝顺父母。对于奉事父母之事,无论大小,他都会认真努力做好,从来没有推辞拒绝过。黄庭坚从小也十分勤奋好学,二十三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元佑年间,他又做了“太史”官。黄庭坚一生不仅为官服务朝廷,造福天下百姓,而且还专心致力道德学问,以非凡的文学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许多著作。

黄庭坚做“太史”时,公务十分繁忙。虽然家里也有仆人,而他却不辞劳苦,依旧亲自来照顾母亲的生活点滴,从不懈怠。每天忙完公事回来,他一定会亲自陪在母亲的身边,以便时时感受母亲各方面的身心需要,并且亲力亲为地精心侍候着母亲,事事力争都达到母亲的欢喜满意。

母亲有特别爱卫生的习惯,因为那时候的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所以人们为了夜里方便如厕,通常都准备一个应急的便桶。黄庭坚为了保证让年迈的母亲身心安稳,避免因为仆人的卫生清洁达不到母亲的满意,而导致母亲心生烦恼,他就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黄庭坚的做法曾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不理解。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又有那么多的.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呢?”

黄庭坚至诚的孝心及中肯敦厚的品行,不仅为官时一心报效朝廷,服务百姓,同时也通过他书法和文学等才艺上的成就,向世人无声地彰显着圣贤人的德行风范,在潜移默化之中,用他的作品影响着后人。

他的书法中宫紧收、四缘发散,体现着内方外圆的处世之道。他的诗文出自本性流露,使人读后有“浑然天成”之感。诗人苏东坡曾经赞叹他说:黄庭坚的诗可谓“独立万物之表”。意思是说:他的诗可以屹立于文坛,万世都不灭其光。

意义

自古以来,上至国家君王,下到平民百姓,都是以孝敬父母为修身立德的根本。今天随着客观物质环境的发展变化,人们往往因为所谓的“繁忙”,而过多依赖自己所拥有的外在物质条件,进而取代自己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甚至将孝道“代理”出去。

冷静思维,当我们用大把的钞票或佣人,取代我们孝敬父母的本分时,可曾想到:倘若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用钞票和佣人来将对我们的那份慈爱与呵护代理出去,今天的我们会不会有如此健康的身心呢?

忆古思今,黄庭坚能够效法古圣先贤的德行,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做到恪尽子道,至诚孝事父母,相信今天的我们,同样能够曲承亲意,力行孝道,给父母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孔子在《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可见,孝敬父母之事不分大小,唯有出自本心的恭敬,方能做得圆满。

“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这是自然的大道。若让我们的生活事业都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惟有从孝爱我们的生命之根——父母祖先,诚心诚意地做起。



~

《二十四孝图》里的孝道故事有哪些?
答: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01孝感动天02亲尝汤药03啮指痛心04百里负米05芦衣顺母06鹿乳奉亲07戏彩娱亲08卖身葬父0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

二十四孝图中共讲了哪几个孝道的故事
答: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

谁能给我讲讲二十四孝的故事
答:十四、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

2十四孝具体指的什么
答:版本一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

二十四孝都有哪些故事
答:13、怀橘遗亲;14、扇枕温衾;15、行佣供母;16、闻雷泣墓;17,哭竹生笋;18、卧冰求鲤;19、扼虎救父;20、恣蚊饱血;21、尝粪忧心;22、乳姑不怠;23、涤亲溺器;24、弃官寻母。扩展资料:1、《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二十四孝故事你知道哪些?
答: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

二十四孝故事
答: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二十四孝故事4 中华美德小故事众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宣扬的对象。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到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有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中国二十四孝的所有典故? 我要看看我爸问我的知道的帮助一下。_百度知...
答:14.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译】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二十四孝故事
答:“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结合公司实际,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估一个孝顺的好员工,学习如何孝奉父母,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善意的对待每一个人,好好做人,努力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和继续发扬的。 二十四孝故事14 我看了二十四孝这个故事,里面许多孝子都很有孝心,如舜……等人都很孝顺父母,都很有孝心,...

《二十四孝图》中孝道故事有哪些?
答: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二十四孝图》中典故非常多,且作者对每一个典故,都有自己(儿童视角)的理解,两者结合,呈现出文学创作的另一种路径。例:郭巨埋儿 典故讲郭家贫困,已经穷到不能供奉母亲了,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