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徽州》的完整解说词

作者&投稿:之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hi.baidu/%D2%B6%B9%C2%B3%C7%EC%A8%CF%D8(可以在我空间里看)

以下是全部内容: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一集:《前世今生》

走进徽州,走进徽州的村落。

像很多落户徽州的宗族一样,西递的胡氏,也是带着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来到这一片山水之间的。

《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说,西递的胡氏本来姓李,他们的祖先出自帝王之家,他们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落在徽州,便长成西递的平常人家了。

胡门一族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递生根发芽,然后枝繁叶茂。

追慕堂是建在西递的胡家祠堂。

走马楼坐落在西递村头,这一幢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建筑,是西递的胡家常说常新的话题。

我们从走马楼上下来,走了很远的路,还能听到落日的楼头,传过来的琅琅书声。

2000年的岁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说,这样的乡村是古老文明绵绵不绝的化石,是中国乡土建筑的典范。

一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还有宏村。

前来宏村考察的专家说,青山绿水的自然风光蕴含着无限的优美。

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古老而朴素的民居和宁静又悠深的街巷,这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是这两个地方都是大城市,像宏村这样的乡村,真是举世无双啊。

聚住在宏村的是汪氏宗族,宏村的故事,它的开始与西递并无二致。

“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是牛形的村落。

在宏村的承志堂,我们见到了大堂之上,安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徽州。

承志堂是清末宏村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四处奔波经营有方然后腰缠万贯的汪定贵最明确的想法是,富贵不归故里光宗耀祖,就像是穿一身华丽衣服在黑夜里行走。

如果说流水使宏村添了隽秀和灵动,那么,坐落在宏村的南湖书院,使这一方水土,又多了几分书卷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二集:八千里路

徽州人不蹲家,经营走八方。

无徽不成镇,离开家园的徽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商帮集团。

山和山环抱之间的徽州,流水是进出的道路。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

在徽州,因为新安江,这条徽州的母亲河,这流水两岸美丽的风景,才有了沧桑的意蕴。

“歙山多田少,况其地瘠,其土骍刚,其产薄,其种不宜稷粱,是以其粟不支,而转输于他郡,则是无常业而多商贾,亦其势然也。

”这是清朝洪玉图写在《歙问》中的一段话,因为地少人多,山上又收不了更多的庄稼,加之赋役繁重,社会动荡,灾荒迭作,为了生存,徽州人开辟出了一条经商之路。

在杭州胡雪岩旧居,粉墙高耸,仰望这一片天空,或许当年胡雪岩抬头时就已经想到了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

而最初的时候,胡雪岩只是杭州一家钱庄里的学徒。

自1860年开办钱庄起,仅仅四五年时间,胡雪岩就赢得了“红顶商人”的美誉。

在官场,胡雪岩更是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因为倾心囊助左宗棠,1878年,胡雪岩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

这样的荣耀在清朝是绝无仅有的。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全盛时期创办的药店。

胡雪岩说“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

”这是胡雪岩的生意经。

在徽州,在胡雪岩故里,再一次体会红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

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

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

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

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

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

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

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

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

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三集:书香门第

朱熹是婺源人。

出生在福建的朱熹,时常地想起婺源。

朱熹说:“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

”回到婺源的朱熹,经过县城北门的郊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这是什么地方啊。

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

再一次经过朱绯塘的时候,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康熙皇帝曾经这样评价朱熹的学术思想:“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为什么徽州人对于朱子理学的传承这样毅然决然?徽州人说,这是因为我们是朱熹的乡里乡亲,我们要保持煌煌千年的邹鲁之风,所以我们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

徽州人就这样唱响了新安理学。

朱熹说:“读书志在圣贤”,辽阔的徽州积极响应,这一唱一和成就了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千古佳话。

走南闯北的徽商,做各行各业的生意,他们相同的个性是左儒右商和亦商亦儒,他们相同的志向是使自己的后代业儒入仕,所以在徽州创办书院蔚然成风并且经久不衰。

坐落在歙县的 *** 书院,是为祭祀朱子而建,是徽州境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

还有竹山书院,还有南湖书院。

正是这种风气的推动,使得徽州人在科举仕途上竞跑特别起劲。

自唐以来,徽州地区共出过2081名进士,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

在程朱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故事传说,无论是达官贵人的显赫,还是贩夫走卒的坎坷,都折射着程朱理学的光芒。

戴震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位硕儒,也是徽州人。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戴震却说,以理杀人,是违背原始儒说精神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戴震的思想无疑“启导了19世纪的一线曙光”。

然而,从戴震故居中走出来,立在“东原桥”头,竟意外地感到一丝迷惘,关于戴震,关于戴震坎坷的一生,我们久久难以平静。

顶商人经过的历程,体会这位清代巨贾起起伏伏的人生,我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矢志不移的。

吴士东在苏州阊门外开了一家小铺子,有一点生意。

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商家也纷纷关上店门四处逃散。

就在这个时候,江西商人满载丝棉织品的货船驶进了苏州城。

可以前的老主顾不少都弃店而逃了,走投无路的江西商人一抬眼看到了吴士东的小铺子。

吴士东说:“我这间小铺子,屯不下这么多货啊!”江西商人说:“屯下多少是多少,余下来的扔掉也行,不然,要我自己扔,实在是太心痛了呀!”说完这句话,江西商人急急地离开了多事之秋的是非之地。

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士东东奔西走,把江西商人的货物散发给各地的商家。

世道太平了,吴士东碰到再次来苏州的江西商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将货款交到他手上。

所以我们说四海为家的徽商,创造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诚信,这是广大徽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扬州,乾隆经过瘦西湖的时候,因为这一片隽秀的风景而心旷神怡,然后十分随意地说了句,要是有了白塔,几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

立在一边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听了这话,微微一笑,胸有成竹,连夜用盐在瘦西湖上树起了一座白塔。

难怪有人说,徽商以自己的才智和勤奋,以自己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使一个在当时有点瘦骨伶仃的扬州,丰腴滋润起来了。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四集 归去来兮

徽商经商的原始资本,大多与宗族有关,所用的伙计,也多为族人,所谓“携族人乡党与共事”。

而徽商宗族通过科举在朝中谋取的政治势力,也为他们的行业垄断,特别是盐业垄断,提供政治靠山和官僚庇护。

靠宗族势力发展起来的徽商,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与牌坊,兴办义学和义庄,他们觉得,这是荣宗耀祖,也是光耀门楣。

然而,这样的光荣消耗了徽商大量的资本,徽州也因此失去了再造辉煌的良机。

历史上的徽州 曾经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

在徽州,过年最神圣的朝拜,就是祠堂里的祭祖。

从任何一座祠堂说起,都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

我们走过胡氏宗祠的时候,感慨万端。

胡氏宗祠建在“龙凤相对,天马奔腾”的风水宝地上,因为龙川是一艘船的形状。

有人说,胡氏宗祠是“木雕艺术的殿堂”,也是“中国古祠一绝。”

徽州的祠堂,大抵分成三井,第一井的“仪门”也叫“大门”或“大厅”,穿过仪门就是“享堂”,第三井是“寝”。

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

聚族而居的徽州村庄里,祠堂是一种标志,标志一个宗族从前以来的荣耀和流光碎影中的源远流长;祠堂是一种象征,象征了一个宗族的一脉相承和众志成城。

如果说去北京,可以了解明清帝王的历史,到徽州就能了解明清的平民生活;如果说去故宫能够读懂封建专制制度,在祠堂就能够明了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

在徽州,最能体现故园这个意义的,是宗族;维系这层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则是卷帙繁多的家谱。

和修祠一样,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

在古老的徽州,祠堂和宗谱是庄严神圣至高无上的。

作为宗族事务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化身,祠堂有形、无形地维系着整个宗族的利益,徽州出状元,和宗族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有很大的关联……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五集 阳历阴历

大学士许国所建的八脚牌坊,在当时极其罕见,留到今天也是独一无二。

早许国坊6年建成的胡文光刺史坊树立在西递村口,牌坊上有32支镂空的花翅,大家说这32支花翅恰好与胡文光为官32年相吻合,看来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从前的有钱人家,可以造个园子,也可以建一座亭子,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建造牌坊,牌坊是国家树立的典范,是皇帝亲自批准的最为隆重的表彰。

建造一座精雕细刻大气磅礴的牌坊,钱主要靠牌坊的主人和乡里乡亲来筹集。

贞白里坊建于元代,是徽州大地上惟一一座没有经过皇帝恩准的、最古老的牌坊,是郑村的老百姓自发捐资,为郑千龄建造的。

在槐塘,我们见到了记载着朱元璋与 *** 书院山长唐仲实对话的“龙兴独对坊”。

在徽州,牌坊和民居、祠堂称为“三绝”,从元朝到清朝,徽州的山山水水之间,曾经树起过千余座牌坊,大家说徽州是“中国牌坊城”。

棠樾的鲍氏家族,是一个以封建“孝悌”为核心,奉行程朱理学、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宗族群体。

因为忠君,鲍象贤为自己赢得了“尚书坊”;因为孝行,鲍氏家族树起了“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和“鲍逢昌孝子坊”;而“吴氏节孝坊”、“汪氏节孝坊”是鲍氏家族的女人用她们的贞洁换取的荣耀。

按照程朱理学的标准,忠、孝、节、义是四位一体、相得益彰的。

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鲍氏家族下定决心,一定要建起一座“义”字坊,让家族的荣光流芳百世。

据《歙县志》记载,鲍漱芳“屡次捐输,叠奉恩旨,以优议叙,加十级”,就这样,嘉庆二十五年,填补棠樾村又一项空白的“义”坊建成了,上面赫然写着“圣旨”、“乐善好施”等大字。

品读这样的牌坊群,我们仿佛是在翻看一个家族辉煌而又沉重的家谱。

还有丞相状元坊,还有同胞翰林坊,还有徽州最小的双孝节坊。

一次又一次,我们还与贞节牌坊相遇,与程朱阙里的“三纲五常” 相遇,仿佛听到了滴落在岁月深处的一声叹息。

歙县新南街,建于1905年的贞烈砖坊,这是徽州大地上建造的最后一座牌坊,贞烈砖坊旌表的是65078个节妇和烈女。

徽州女人,就是凭着遥遥无期的贞节,和义无反顾的刚烈,换来了贞节牌坊上的“节劲三冬”和“一庭冰雪”的“旌表”。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六集 人间词话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这一句唐诗,是婺源彩虹桥这一座风雨廊桥桥名的由来。

蹲在阳光下的万安老街,有一点老态龙钟,唐朝以后,它便成为重要的商埠和码头。

到了明清,万安老街已经名列休宁街市之首,依照民间的说法是“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

万安老街上的吴鲁衡没有背井离乡,他在方秀水罗经店里做一个小学徒,然而这位貌不惊人的孩子,竟是长成了名声赫赫的一代罗经大师。

罗经是风水先生对于罗盘的敬称。

吴鲁衡罗经在当时是受到欢迎的优质产品,二百年后,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少年的程大位已经是村子小有名声的算学天才了。

20岁的程大位离开家乡,踏上了“遨游吴楚访名师”的漫漫长路,20年过后,程大位回到家乡,开始了《算法统宗》的写作。

又过了20年,一部集各种算理算法之大成的著作,在徽州乡村编撰成功。

此时,程大位已经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对于运筹国计民生的仕宦之途望而却步时,就开始了弃儒业医悬壶济世的生涯。

创造了营卫学说的新安医药大家汪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在老桥上走过,我们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是中国徽州歙县人王茂荫,还有婺源人詹天佑,以及他们远去的背影。

与 *** 桥毗邻的是渔梁坝。

“ *** 之麓,绝流为梁,潴为渊,”这是渔梁坝名字的由来。

专家还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这也是祖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意外。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因为渔梁坝可泄洪防旱,二是因为它能截流行船,三是因为它能美化环境。

所以他们心连石坝,魂绕渔梁,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七集 月到风来

因为黄山,徽文化的韵味才更显得明净而淳厚。

因为徽文化,黄山的自然风光才更显得动人而灿烂。

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别的山是以形态取胜,而形态是能看得够的,黄山靠变化取胜,但变化是看不完的。

走过黄山的画家石涛,如鱼得水,石涛说自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以黄山为题的画家,成百上千,石涛是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石涛说,“渐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

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石涛说的渐公,就是渐江和尚。

渐江,俗名江韬,法名弘仁,别号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人,是明末的生员、新安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在黄山,猿鸟都不去的地方,渐江去了,猿鸟都没有看到的景色,渐江看到了,然后,久久地独坐在这样的景色之中的渐江,和黄山促膝谈心。

他们的谈话,渐江用书画的形式,记在纸上,《黄山画册》便是渐江以至灵之笔传写黄山真性情的精心杰作。

“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这是渐江一贯荒寒冷逸的艺术风格。

新安画派源远流长,如果说渐江是超凡脱俗的峰回,那么黄宾虹就是标新立异的路转了。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于山于川,可以说是“身到,心至”。

黄宾虹大器晚成,“先生七十后,夺得造化之精英,图写自然,千笔万笔无一笔不是,年过八十,尤见精神。

”八十岁的老人,“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所谓“黑、密、厚、重”的风格,正是黄宾虹进入艺术巅峰时期最显著的特色。

最初的时候,国内著名的墨工因避乱来到徽州,手艺代代相传,制墨也生生不息。

而黄山上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这样的珠联璧合,使徽墨水到渠成地名扬天下。

徽墨的创始人是李廷珪,他使碌碌无名貌不惊人的徽墨,出落得“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一代代徽州墨工,使黄山上的松树,以一种人文的姿态,展示在一朝一代的册页之中了。

在徽州,和徽墨一样悠久且赫赫有名的是歙砚。

徽州的文人墨客,几乎都有一段与歙砚相关的故事,与笔墨比较,砚石仿佛更是终身的伙伴。

歙砚的好,好在质地,好在雕刻,好在铭文。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文房四宝,徽州的风花雪月才是如此的动人心弦。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八集 云外山河

沿新安江两岸山水尽得风流,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船靠岸的地方,赤岭村和黄潭源的陶氏,就是桃花源了,就是陶渊明的后人。

镶嵌在民居、祠堂和牌坊之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称之为徽州“三雕”;三雕使三绝别开生面精妙绝伦,三绝使三雕天衣无缝容光焕发。

衣锦还乡的徽商,开始建祠造楼,但当时的政策规定:“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灵机一动的徽商,将功夫放到精雕细琢上,三雕应运而生。

“三槐堂”精美绝伦的木雕,让我们怦然心动。

依旧是走在黄潭源的路上,我们的眼前闪过了清贫人家发愤苦读的少年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马牛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黍稷下功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教育理念,至今依旧焕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陶行知的好友,也是他的同乡、同学的胡适,一样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风云人物。

在胡适故居,我们想起了一个传统的小脚女人江冬秀。

对于母亲给他安排的这桩婚事,胡适不是没有意见,但作为新安理学熏陶下的徽州人,他最终却无法决绝,更无法与他心仪已久的新派女子曹诚英结为秦晋之好。

和鲁迅一样,胡适先生是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急先锋,但同时又是旧道德、旧文化的牺牲品。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九集:花雨弥天

在徽州,傩戏就是贴在春天里的对联。

最初的时候,傩,是徽州乡村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后来,傩的表演中,有了人物和故事,傩也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戏剧形式,徽州人说,这就是傩戏。

徽州的乡村,看戏的热情是高涨的,演戏的日子也肯定是不少的。

目连戏是徽州古戏台上,演出最多的剧种。

目连戏是一个剧种,又是一个剧目,说的是目连为救打入地狱的母亲历尽千难万险的故事。

徽州人说,目连戏“出在环沙,编在清溪,打在栗木”,指的是这一个故事发生在环沙,而编写《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郑之珍是清溪人,“打”就是演出,要说目连戏的演出,栗木的戏班首屈一指。

“一年目连三年熟”,说的是村子里邀请目连戏班前来演出的费用,还是比较昂贵的。

与目连戏一样,在徽州生长的,还有徽剧。

和徽剧最有关的人物是曹文埴,回徽州之前,曹文埴去了一趟扬州招了一班童伶,他将他们带到徽州去,让自己在徽州说起曹文埴,更多的话题是“父子尚书”以及栽在竹山书院的桂花。

户部尚书曹文埴在京城官场上呆了28年后打了离职报告,并得到了乾隆的批准。

的老母亲在歌舞升平中颐享天年。

为了取悦老母亲,用心良苦的曹文埴开始了扩大和改进戏班的努力,首先是从附近的戏班中请来老艺人做教师,对童伶们加以辅导,丰富和改进了原来的唱腔,当徽州腔和昆腔不再是楚河汉界的时候,传统的弋阳腔一变之下,成了二黄平板,这也是后来徽班进京所采用的主要唱腔。

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

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

“庆升班”沐浴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晋京开辟了道路。

一时间,“徽戏”名声大噪,看“徽戏”成了京城一度流行的时尚。

“四大徽班”进京后,经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

在不断的同台演出中,逐步以徽调的“二簧”和汉调的“西皮”为基调,又吸收昆曲、秦腔以及梆子等戏曲的曲调、演技,揉和在一起,形成了日后成为国粹艺术的京剧。

就这样,徽剧从乡野走向了皇城,走向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殿堂。

中央电视台十集文化系列片《徽州》解说词 第十集:逝水流年

李白在洛阳游山玩水的时候,看到同华传舍的墙上题着一首诗。

诗是徽州的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题的,李白记住了许宣平的名字,并且有了去徽州的念头。

李白第一次泛舟新安时,与许宣平失之交臂,再一次来到新安江边,却是人去船空了。

同样是与李白有关,还有太平桥、桥头的“太白楼”。

和李白一样,唐伯虎去徽州不单单是游山玩水,还是因为一个名叫程敏政的徽州文人。

唐伯虎到南京参加乡试,名列榜首,成了名闻遐迩的“唐解元”,然后兴冲冲地往京城里赶,他是去一试身手的,也是想大展宏图的,不料却陷身科场舞弊案,以为要衣锦还乡的唐伯虎,锒铛入狱,甚至险一点丢了性命。

唐伯虎涉嫌科场舞弊,这一年的主考官就是程敏政,程敏政为此蒙冤经历了牢狱之灾。

程敏政去世后的第二年唐伯虎到了徽州,想起从前读过的程敏政的《游齐云山记》,唐伯虎就上了齐云山,一气呵成地写下了《紫霄宫玄帝碑铭》。

被古老的徽州深深感动的,还有谢灵运、苏辙,还有范成大、汤显祖,还有郁达夫……

感受徽州,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就是竹山书院清旷轩里的满园桂树,就是黄山悬崖绝壁上的一棵松树,就是泡在青瓷杯中的一杯黄山毛峰……

就这样,我们和徽州心心相印——永远的徽州。



~

制作徽州嵌字豆糖的主要原材料
答:嵌字豆糖珍贵的原因 1、手艺失传 嵌字豆糖原本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糕点,但由于工艺过于繁琐和复杂,利润也不高,如今全国上下懂这门手艺的人已经不足20人,而且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已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了。嵌字豆糖直到被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报道出来,才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里。2...

央视纪录片频道都有哪些好看的纪录片?
答:西汉皇帝陵墓,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汉代丧葬“视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说是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历史活动的缩影。对西汉帝陵的勘探与发掘,深刻解读历史、后世继承传颂。3、玄奘之路(2011)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他不顾朝廷的禁令...

中国通史第五十集的观后感200字左右?
答:这个暑假我看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集中华道路,第二集中华祖先,第三集农业起源,一直到第一百集帝制的终结。从远古社会到封建帝国的败落,一集集,一段段,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上下五干年的光辉历史。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看了...

叶朗的最新纪录片作品《废都》
答:《废都》纪录片从策划、拍摄到成片,历时三年之久,主创团队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制片人木南自1995年开始记录和收集了贾平凹大量影像资料,本片的导演则是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委员叶朗,为让影片更具表现说服力,制作团队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有时为了获取国外《废都》最真实的现状,甚至还...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87集 崇祯帝(解说词)
答:《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87集 崇祯帝(解说词)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历史上日本哪些首相被刺杀身亡?刚阳文化 2022-06-12 · TA获得超过2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87集:崇祯帝 这是公元1610年,北京的...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77集 永乐迁都(解说词)
答:《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第77集 永乐迁都(解说词) 1个回答 #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唔哩生活 今天17:52 · 百度认证:北京唔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唔哩生活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第77集:永乐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数凯孝小屯村),开启了商朝...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所有美食?
答:《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

央视 山西 主持人
答:近年来,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中担任解说的大量纪录片作品,如:《解放战争》、《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国档案》、《极地跨越》、《走进非洲》、《撼天记》、《北洋水师》、《庚子国变》、《徽州》、《江南》、《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中国史话》、《考古中国》、《丧钟为谁而鸣》、《战俘存亡录...

南宋(浙江卫视大型高清历史人文纪录片)详细资料大全
答:《南宋》是浙江卫视的一部大型人文纪录片,真实还原南宋繁荣昌盛的历史景观,再现南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集结优秀制作团队,历时3年多全力打造。 纪录片《南宋》共分七集,分别为《遥望中原》《临安梦华》《诗词流域》 《宋画江山》《戏文南北》《发明时代》《回望未来》集。 该片三年磨一剑打造最...

中央电视台2008年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主要记录了湄公河...
答:湄公河和其他许多河流奔流在中南半岛的群山峡谷之中,向南流入海洋,构成了中南半岛山河分布的壮丽景观,这种景观具有的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