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要送岳涵一副写有诸葛亮名言修身养性的对联,你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河洛民俗:谈古论今话对联

作者&投稿:闫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
三国时期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爸爸要送岳涵一副写有诸葛亮名言、修身养性的对联,
我认为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实用性强~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实用性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已融入了民间习俗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也叫楹联、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系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追根溯源,哪一副对联是联史上的第一副呢?众说纷纭,一般公认《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说法,五代时蜀主孟昶(chǎng)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最古。宋代推而广之,民间几乎家家贴对联了。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为明证。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民间新春都得贴春联,并微服私访,亲自为未贴联者挥毫写联。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很喜欢写对联,也是对联的积极倡导者。经过历代的提倡,贴对联便蔚然成风。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字数多少无定规,以短小精悍见称。它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抒怀言志,扬清激浊,使人读了既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它大体分为春联、寿联、婚联、丧联、宅第联、行业联、名胜联等。一副好的对联,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音乐韵律的体现。它形式短小,寓意无穷。它用途之广、教益之多,不胜枚举。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于对联的喜爱,自然是世代相袭,久用成俗。像龙门联“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万尊”;白居易墓联“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关林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存”等,均不知出于何代,足见用联之早。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收集...
答: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

谁有有关诸葛亮的诗句、对联及其解释与来历?
答:七绝·上卿翁请修武侯 唐 杜甫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五排·武侯庙古柏 唐 李商隐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是日至...

关于家庭文明的诗句(关于文明的诗句大全)
答:1.关于文明的诗句大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 4.有关家庭文明的名言 所有幸福的家庭...我们要做新时代文明的代言。 雨露下,我们播撒文明的种子; 阳光里,我们装扮心中的春天。 (甲)带给别人...

有名的对联及出处
答: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出处:现代郭沫若题在武成都侯祠过厅 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3、草堂留后世...

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一副对联
答: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

有关诸葛亮的10个故事
答: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

要有关诸葛亮的智谋的故事,不要古文的,100字
答: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

我要摘抄一些好的好词好句好段,初2的。至理名言的也可以。一定要...
答: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2、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3、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

有关诸葛亮故事大都脍炙人口
答:一,佤族归顺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

求一篇诸葛亮的故事
答: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