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古诗《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投稿:彤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扩展阅读:王勃主要成就之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扩展阅读:王勃轶事典故之滕王阁序


  《唐摭言》载: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最为动人的故事。[12]王勃写下《滕王阁序》的故事,在很多文献典籍中都有记载。唐代《中元传》记载:“勃引纸,方书两句,一吏入报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中引用典故众多,明杨慎《丹铅录》评论道:王勃“以十四岁之童子,胸中万卷,千载之下,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



~

重阳节的著名诗句
答:——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2、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15、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关于七八月的诗句
答:7.含有“七、八、九月份”的诗句有哪些 七月:1.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八月: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九月: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

关于鸿雁北归的诗句
答: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6-368 2、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

敬老孝老的诗
答:7、《九日龙山饮》唐·李白: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8、《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宋·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9、《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10、《行军九日思...

和九有关的诗句和名句
答: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九日作(唐)王缙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唐)杨衡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九九重阳节思念家乡的诗
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折桂令·九日》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

重阳节敬老文言文
答: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描写重阳节的文言文
答:《九日与钟繇书》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九日登山》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九日登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采桑子·重阳》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关于赞赏大雁的诗句
答:--温庭筠《瑶瑟怨》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关于雁的诗句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杜甫《孤雁》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韦承庆《南中咏雁诗》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描写民俗的古诗有哪些
答: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4.关于民俗的诗句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