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经上讲宇宙万物从心想生对吗? '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佛法也是从心想生的吗

作者&投稿:驷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样的念头或共同所见及以此类推的种种,被叫做“共业”。
所有的“物质”分解到目前的最小单位就是“粒子或者夸克”。下面引述一些佛教各派对“万物由心想生”的论述。末学以为以下文字虽不对题,但是对理解相由心生有帮助作用。虽然有点啰嗦但是看完了或许对楼主的问题有点帮助:

(一)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二)经部的观点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三)唯识宗的观点
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四)中观派的观点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所谓世间观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佛曾说过:“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间观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着物质的微观世界。这种见解与经部的观点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质是由许多极微尘构成的,很多极微尘堆积成不同的形状,并由人替这些不同的形状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车子等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堆堆的微尘而已。
总结四个基本教派的论点如下:由于唯识宗认为没有物质的微观世界,所以就暂且不谈;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见解,也承认物质的微观世界。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到达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
小乘的微观世界观,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或经典物理在物质结构上的发现,是有一点点相似的。但是中观派和唯识派遮破了这种论点,而认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量子力学虽说比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与几位数学家,以及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物质最终是不可能变成虚空的,即便质量可以转变成能量,但能量却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学的观点仅止于此,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深。
这两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颠峰,有必要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观的微观世界观,其境界已经超越了最先进的物理学说。至于密宗,则更有着非常奥妙的、准确的、实用的微观世界的观点,但现在还不必急着讲,就只先讲显宗的观点。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教的推断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观点,不接受也无妨,这是个人的问题,能否接受通常要看个人的理解程度。诸位也许对量子力学的观点比较精通,但对佛经中的观点却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绝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卖自夸,如果单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假如无根无据地夸大其词,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所讲的观点有根据、合逻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总之,佛教教理的无懈可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需拿几本其他宗教或者学科的书与佛经比较一下,就可以一见分晓。
言归正传,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着。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譬如: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当时的佛教学者, 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难道是有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
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
不仅《大疏》之类的论著这样进行解释,包括佛陀自己也作过类似的解答。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道: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道: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变的。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佛经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佛经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了。
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正如《俱舍论》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又如《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一样。因此,针对不同业感的众生,佛的开示也不只一种。
另外,《时轮金刚大疏》中还提到:在一个五肘深五肘宽的岩洞里,可以容纳转轮王与他的四部大军。也即是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洞;但对另一个众生而言,则可以容纳转轮王以及他所率领的千军万马。
《大疏》中又说道:令人类垂涎三尺的一桌丰盛美食,在饿鬼众生的境界中却根本不存在;对于造作过杀生等严重罪业的地狱众生而言,在如同针尖般大小的微尘上,也会出现险恶峻峭的高山。
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中去,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缩小一样,但这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佛教所讲的这些奇妙现象,蕴含着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将来也不可能彻底知晓的真理。
当修行不足的时候,外在的诱惑会变得强大有力,从而使内在的能力无法与之抗衡;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内心获得自在之后,内在的能力就能随意改变外在的状况。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即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
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需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传法先后只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宣讲《俱舍论》与《时轮金刚》中间相隔的年头也只有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么可能讲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讲的,然后又重新再讲一个不同的观点呢?即使普通人在说话时,也会注意到前后的一贯性,不可能前后颠倒、信口开河。所以,佛陀如此传法,是有世人无法测度之密意的。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生存的这个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所有成员的一切运动,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将《时轮金刚》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真相大白了。这里不赘述。

楼主师兄法安!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佛说:“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从未说过:“从心想生”。
关键在于“心”和“心想”的巨大差别。

心,是指真心。这个心,从来不会“想”,从来不会起心动念;乃至从未出生过,所以永不坏灭。以不坏故,名为“真”。这个心,能生一切万法。但是,以其永不触六尘境之故,不在凡夫思维觉知中。须是悟后菩萨才能实证。
能“想”之心,是意识心,是世世断灭的妄心。如果这个意识心能生万法,那么世界一定不可能有序存在。坐在那里,想上一万劫,也不会有金银财宝无中生有。这是“气功大师”的虚妄邪说而已。

请参阅: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27fa96a80291a3b8cb130c96.html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占察经说过:”一切法从心想生”.
极乐世界当然也是心想生的.

但要注意.这其中.有区别:
极乐世界属于净土.净土是真心生的.秽土是妄心生的.

为什么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
因为是共业所感.

佛法所说的相由心生并不是东西都是心生出来的,而是你的心,和外界的事物有个映,你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是这个映所认知的,但这个不是事物的本质!这个映看到的是假象,而并不是说事物本身是假象。

我贸然斗胆表述一下看法 我一说 你一听
人有烦恼源于妄念 心不清净 常沉苦海 流浪生死 故此不见极乐世界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你若是执著于真 执著于假 就难见极乐世界 有无本一 你千万不要误解佛经 但是不知道你读的是什么经 可否多说一说 就这一句难于解释

一切法从心想生,虚空 是从心想生吗~

是的,《楞严经》第九卷佛陀讲:“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当知这个无边无际的虚空,尚且生在你的心中,犹如一片浮云,点在太虚空一样,何况十方世界,还是包藏在太虚空之中呢?这如前面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偈颂“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同一道理。这是形容自性遍满一切处,而世界渺小虚幻!

十方一切世界 包含于 虚空中,但虚空与真心比起来,就好像一片浮云与太空相比一样,非常渺小。

分两方面讲。
”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法说的是有为法,是身受心法这四念处中的法念处的目标。
而佛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无为法即涅槃,有为法是证得涅槃的方法,即各种法门。涅槃是佛陀发现的,但不是发明的,也不是心想而生,而各种法门是佛陀心想而生。

如何去掉佛教中的我执?
答:这个现象完全符合《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完全符合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万法皆空”,心想不空,这就是“因果不空”。 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在般若经上为什么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万法的体、相、作用皆空,所以教你“应无所住”。“相”决定不会...

怎样理解“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答: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着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

道德经对于宇宙的解释是什么?
答:《易经》中有一段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描述叫“元亨利贞”。简单地说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物种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现在的大千世界,甚至于人的一生当中知识财富的积累过程,都在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环没有做好,下一环就会出差错,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易经》中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描述是非常多的...

佛教认为人是怎么来的,谁创造了人?
答:宇宙中有个超微细物质的时空,那里的人是光波与超声波的合体,波长我们肉眼看不到,那里叫光音世界。光音世界的人,下来最初形成的地球,和物质结合,物化便成地球人。~常观世音师父 ​"1.叩问大士:请问宇宙万物是由某一神所创造的吗?答:所向处难开化 2.请问正如《圣经》上所说,有阿...

老子的《道德经》和宇宙观是什么?
答:《道德经》即《老子》的后称。因《老子》分上下两篇,共81章,上篇又名“道经”,下篇又名“德经”,故《老子》全书又有《道德经》之称。它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有完整体系的哲理诗,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二字,在儒家那里,谈的是善恶问题;在道家这里,谈的则是宇宙的本原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虚空世界都是假的,我们的身还会是真的吗?(183求答案
答:能,不是不能;因为虚空不是真实的,虚空是情识所变的,也是从心想生。虚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里说“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众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这个身哪里是真的?虚空世界都是假的,我们的身还会是真的吗?佛在经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

宇宙、我从哪里来的?《华严经》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求解答
答:我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依正二报,依报是讲宇宙,正报是讲我自己,我从哪里来的,禅宗里面主要的是要你把这个问题找到,对自己来说,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科学里面,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解答,还包括神学,都不能够圆圆满满的解答这个问题,可是在《华严经》里面都说...

佛教认为最初世界是怎样的?
答:宇宙本源是无,而后是一个精神生命体。宇宙本是虚无,把现在的宇宙万物逐渐缩小到一点,然后把这点也轻轻的抹去,这就是宇宙本源,也是无极。而后太极,两仪。静极生动,静极就是纯精神世界,产生“动”的精神世界;从而产生“动”的物质世界,这就是由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反过来说动极(动极就会没有...

净土五经一论的内容
答: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拚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第三重点,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该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该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

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从哪里来,是怎么解释的,不要添油加醋
答:唯独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才是神,才配称为神!唯独真神掌管着一切被造之物的生死命运。 所以,除以色列与基督徒的神和耶稣基督之外,世上所有君王,宗教教主,自称是神的,被称为神的,都无一例外的欲望困扰,被罪恶辖制,并无奈的伏在死亡权下,被死亡与坟墓囚禁。而唯独造物主永生真神无限,永恒,完美,永不改变。唯独耶稣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