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的繁殖与捕捞 小黄鱼什么季节捕捞

作者&投稿:源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季中国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东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区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亲鱼于四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吕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产卵场。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9月还有较小鱼群到江苏、浙江近岸产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闽、粤东群的北部群体主要在闽东渔场产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东引渔场产卵,另一路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白犬列岛、马祖岛等分3~4批进入三都澳内湾,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产卵。秋末冬初分散于各处索饵的鱼群开始在四礵列岛一带形成秋冬季大黄鱼汛。此后随水温下降,一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一部分鱼群继续向四礵列岛以南游去。闽、粤东群的南部群体其生殖洄游在珠江口以东沿岸海区开始较早,1月鱼群开始由外海集中到达汕尾,转向东北方向洄游,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鱼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深一般在东海、黄海区不超过20米,但在岱衢洋产卵场最深可达20~30米,在南海区不超过30米;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中国沿海大黄鱼的产卵场约10个,有江苏的吕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及乐清湾,福建的官井洋、东引渔场,广东的南澳渔场和硇洲岛渔场。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旺汛期浙江产卵场水温达17~19℃,20℃以上(吕泗洋为21~22℃,官井洋22~24℃)时渔汛结束。产卵场盐度范围在吕泗洋和官井洋为28~31,岱衢洋和大戢洋为17~28。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由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各地方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各群中个体的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的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的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的大黄鱼处于上述两群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大黄鱼最大个体全长可达755毫米,重3.8千克。
随着捕捞量的逐渐加大,高龄黄鱼几乎已经绝迹。 据《吴地记》载:阖庐十年(公元前505),中国东海已有捕捞大黄鱼活动。明《闽中海错疏》记载了四明(今宁波)沿海大黄鱼的渔期。长期来捕捞大黄鱼的渔具在浙江主要为囊网类(大对、小对、围缯网),其次为流网、张网和钓钩;福建以大围缯和流刺网为主;广东过去以“敲”作业最为着名,还使用拖网、手钓、罟(围)网和地拉网捕捞。“敲”作业因对资源破坏甚大,已被禁止。大黄鱼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和朝鲜。



怎样区分野生和人工养殖大黄鱼~

1、鱼鳞不同
养殖的黄花鱼,鱼鳞比较不规整。反之野生的黄花鱼,除了身材修长,鱼鳞也很整齐,顺畅。
2、表面颜色有差异
相对养殖的大黄鱼,野生黄鱼体色更黄、鱼嘴更红艳、鱼体更修长苗条、肚小。
3、外观不同
野生鱼的嘴巴、眼圈会显得大一些,鳞片粗大,尾巴上的鳍比养殖的要长要宽;养殖的黄鱼常年生活在网箱之中,空间有限,鱼鳍尾巴较短,身材比较臃肿。野生的长时间在大海中回游,鱼鳍,身材会变得比较修长。

扩展资料:
大黄鱼的生活习性介绍:
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
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
产卵鱼群怕强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小的混浊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
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着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黄鱼 (鱼类的一种)

小黄鱼的捕捞季节没有什么具体时间,除了夏季休渔期,都有捕捞的,但秋季和冬季捕捞的小黄鱼味道最佳,主要分布在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大连等省沿海。

中国大黄鱼养殖方式、苗种产量、养殖和捕捞产量分析「图」
答:在地域分布上,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引领养殖业,其中福建省的养殖份额占据主导,2020年产量占比超过80%。捕捞方面,广东和海南成为主要产区,2020年广东省捕捞量占比高达76%。在苗种方面,大黄鱼鱼苗产量经历起伏,2017年达到峰值39.15亿尾,随后逐渐下滑,2020年为23.81亿尾。福建和浙江作为育苗重地...

黄鱼属于深海鱼还是浅海鱼
答:黄鱼分为大黄鱼,小黄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朝鲜西海岸。大黄鱼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小黄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深海鱼生活在百米以下深海区域,所以对于其捕捞方式只能是远洋深...

黄花鱼的市场需求旺盛,黄花鱼哪个季节养殖最合适?
答:大黄鱼的繁殖期有两个季节:春季和秋季。在繁殖期,大黄鱼会分批从越冬区迁移到近海。作为稀有的经济鱼类,大黄鱼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黄鱼在苗期主要以桡足类、虾类和磷虾等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主要以鱼或虾、蟹等甲壳类动物为食。在人工养殖中,冷...

黄鱼的洄游遵循哪些规律?
答:黄鱼在深海区域越冬,每年春季到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又在近海索饵洄游。黄鱼分大黄鱼和小黄鱼两种,它们外貌很相似,体形大小不同。大黄鱼既怕热又怕冷,因此它们大都全年生活在浙、闽沿海,广东沿海要在冬春时才大量出现,从江苏沿海往北,就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了。繁殖季节,它们密集成群,栖息在近海的...

大黄鱼百科
答:。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着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_虾等浮游动物。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

不同的种类养殖模式不同,黄花鱼养殖模式是怎么样的?
答:它们都属于三尖杉属、鲈形目、石首鱼科和大黄鱼属。黄花鱼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是中国特有物种。这种鱼是一种温暖的游泳鱼,经常栖息在离岸60米以内的中低层水域。大黄鱼的繁殖季节。繁殖期,鱼群从近海越冬区分批向近海迁徙。大黄鱼作为一种稀有的经济鱼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过度捕捞,资源...

很多养殖人不会养殖黄花鱼,黄花鱼养殖方法有什么?
答:黄花鱼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鱼类,黄花鱼以前基本上都是在野外,黄花鱼的来源也是市场上严重依赖沿海渔民捕捞,但现在慢慢出现了养殖黄花鱼,而且养殖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池塘养殖和水产养殖,所以今天我们将学习人工养殖的方法。由于黄鱼很难饲养,所以在繁殖前需要充分准备,如果是水产养殖,那么按照黄鱼的...

大西洋黄鱼捕捞
答:其中,切萨匹克湾是美国大西洋黄鱼的主要产地,其捕捞旺季从3月持续到9月。渔民们每天辛勤工作,收获的黄鱼在早晨寒冷的海风中被从粘网和诱饵网上取下,随后在几个小时内迅速运往陆地上的加工厂处理。一艘上等捕捞船在此期间可以捕捞大约九吨黄鱼。诱饵网捕捞的黄鱼以其优良品质受到青睐,但需注意的是,...

黄花鱼产地是哪里?
答:分布范围图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主要以糠虾、毛虾以及小型鱼类为食物,秋末返回深海。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小黄鱼主要摄食游泳动物,但在不同的生活时期(越冬期、 产卵期和索饵期)摄食强度不同,其中越冬期 (1~3月)摄食强度最弱,产卵期(4~5月)...

黄花鱼产自哪里
答:广泛分布于北起黄海南部,经东海、台湾海峡,南至南海雷州半岛以东。该鱼属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生殖季节有春、秋两季,生殖期时,鱼群分批从外海越冬区向近海作生殖洄游。作为名贵经济鱼类,大黄鱼长期来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因过度捕捞,资源破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