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路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没有文字,他们的心性和才情仅体现于汉人单方面的转述。这首诗在匈奴消失上千年后一直保持着魅力。不重视文字的匈奴,肯定不会想到有一天自身会在人类的血液里被稀释得无影无踪,随口所唱过的一首歌却能活灵活现地在另外的语言里继续塑造他们的灵魂。
隋大业5年(609年),隋炀帝西行,登此山谒见西域27国使臣,在张掖举行“万国博览会“,甘州、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朝迎,史书多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也使焉支山名扬华夏。
西汉名将霍去病在此大败匈奴;隋炀帝在此诏见西域27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堪称世博会的发源地;唐玄宗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建宁济公祠。“焉支(燕支)”作为诗歌意象,经常出现在李白、韦应物等伟大诗人的作品当中,留下了不少千古绝唱,余韵犹在,震古烁今。



山丹县的历史沿革~

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夏帝禹元年,山丹属《禹贡》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周穆王十三年 祭公率师随穆王西征,西戎归顺。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山丹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西汉时期,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山丹为张掖郡治。始建国元年(9年) 王莽废汉立新,令天下改郡、县名。张掖郡改名设屏郡、觻得改名官式。山丹为设屏郡治。建武三年(27年) 光武帝刘秀令各郡、县恢复旧名。张掖郡及各县恢复原名称。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六月,分张掖郡之日勒、山丹置西郡。两晋南北朝时期,沮渠蒙逊在山丹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隋初改为山丹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山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五代时,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甘州回鹘攻沙州,张承奉力屈,订城下之盟。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 六月,甘州回鹘遣使向后唐纳贡,乃册封王仁美为英义可汗。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 甘州回鹘王仁裕(仁美之弟)遣使纳贡,被封为奉化可汗。北宋时期,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元时期,置甘肃行省,山丹为省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明时期,山丹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清时期,改置山丹县,山丹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2002年属地级张掖市。

山丹焉支山

  焉支山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距山丹县城40公里,属自然风景区,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总面积680平方公里,主峰毛帽山高达3978米,是仅次于祁连山的一座独立山脉。山中松柏苍郁,溪水潺潺,云蒸雾掩,景色宜人,日均气温23℃,有“小黄山”之美誉,是消夏避暑和旅游观光不可多得的好地方。2000多年前,焉支山就以天下名山载入史册,它不仅景色秀丽迷人,而且与历史上诸多游牧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是出生天资国色的宝地,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焉支山在古代又称删丹山。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这里初置县时,以此山之名命名删丹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兵击败匈奴,收复焉支山。匈奴人为失去焉支山发出了“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足见焉支山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过焉支山时,召见西域27国使节,历史上称为“万国博览会”,隋炀帝也成为唯一到过焉支山的封建帝王。盛唐时的焉支山成为边塞诗人笔下尽抒豪情的代名词,李白在他的诗作《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赫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何时天狼灭,女子得安闲。”这些诗句,不仅描绘出古代焉支山的壮美画卷,而且也刻画出了边塞儿女为保卫家乡的豪放骁勇。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部队远征河西,曾在焉支山和马步芳部队浴血奋战,无数红军战士血洒焉支山的事迹在焉支山区人民群众中至今广为流传。
  焉支山重峦叠嶂,松林密布;沟壑纵横,清泉淙淙;林间獐鹿、獾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盛产名贵中药大黄,因此焉支山又叫大黄山。山上建有钟山寺、玉虚宫、民族接待帐篷等参观接待游客的景点,游人可以在这里骑马、照相、登山,采摘野生蘑菇、地耳等。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焉支山传统庙会,俗称“祛病节”。周边农民多有到焉支山赏景消夏,游玩避暑;上钟山寺求儿盼女,偿还心愿,或在家中晾晒被褥,清扫房屋、防虫防鼠防病的农家习俗。县上同时举办焉支山风情旅游节,举行民俗文艺表演、民间工艺品展览、地方特产展销和旅游观光等活动,现已成为地方性重大传统节日。

...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是我嫁妇无颜色的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答:当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汉武帝刘彻登基后,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 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 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

祁连山北侧山前冲积扇广布的原因
答:“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后泛指甘肃、青海之间一系列在地质或地貌...

祁连山在各朝各代,究竟具有多重要的战略地位?
答:但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却通过战略调整与碰撞让匈奴人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嚎。我们后世之中国人对于祁连山的历史认知最早也就是来源于这首汉代的匈奴之歌了。祁连山是匈奴的圣山,还有一座叫做焉支山。在匈奴人的心中,焉支山是管理着人间妇女和刚出生幼子发育的。而祁连山则是管理着...

隆阳的一:历史沿革
答: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

焉支山森林公园的自然风景怎么样?
答:除了自然景观,焉支山森林公园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如古代石窟、寺庙、碑刻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总的来说,焉支山森林公园的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既有壮观的山水景观,又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更有...

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人口多吗
答:2、"焉耆"一词的语义上列10种写法所包含的意义,历代解释家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 ( 1 )指 山名一一焉支山(此山坐落甘肃省河西走廊山丹县与永昌县之间,今名大黄山) 。"焉支"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书称"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 余里,击匈奴。"(2)指一种叫作...

焉支山组诗 七绝三首
答:焉支四季皆佳景,春夏秋冬各不同。意境常随时令改,阴晴雨雪画图中。好友孟澄海的诗评:焉支山为河西名山,自霍去病远征匈奴,凯旋东归以后,其巍峨峻美的身影便开始走入翰墨春秋,历代文人咏唱不绝。焉支山除了有历史文化的沉积,自然景观亦美不胜收。独特之处在于四季景色不同,晨昏风光变幻。诗人以...

山丹县的历史沿革
答: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山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后由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为张掖郡所辖。夏帝禹元年,山丹属《禹贡》雍州之域,西戎氏之故墟。禹封少子于西戎,世代为...

谁能说说历史上的张掖,详细
答:历史沿革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

胭脂得名于哪里呢?
答: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妆品胭脂得名于地名,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胭脂还有焉支、燕脂、鲜支、烟支、燕支、阏氏等写法。胭脂的历史故事 古时的胭脂也名焉支。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焉支山属祁连山脉,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山丹军马场曾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种草养马之处。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