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前一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一句是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还是“...

作者&投稿:充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没有前一句。这两句话分别出自不同的典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意思是: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

释义: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原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

释义:水被冻结了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罗大经(1196—1252后)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官。此后再未重返仕途,闭门读书,博极群书,专事著作。大经有经邦济世之志,对先秦、两汉、六朝、唐、宋文学评论有精辟的见解。著《易解》十卷。取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爽气金无豁,精淡玉露繁”之意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

王充(公元27- 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青年时游学洛阳,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所卖书,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他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常常因为和权贵发生矛盾而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路隔绝”不得通显。他十分推崇司马迁、扬雄、桓谭等人,继承了这些先行者的叛逆精神,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鹤林玉露

百度百科-论衡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哪里?~

典故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