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修死因 杨修的真正死因?

作者&投稿:店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杨修之死”一贯的说法是因为曹操“忌才”。鄙人以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杨修真正的死因不应该是因为曹操“忌才”,而是杨修没有搞好本职工作,犯了“奴才”之“忌”,犯了曹操的“忌”。

一、关于大家为什么会认为杨修的死因是曹操“忌才”的原因。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么呢?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最关心和重视的东西,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奴才是帮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过来咬主人,不给主人面子呢?

二、关于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都是一个对人才的特别重视的人。曹操在《求贤令》中说:“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在《让九锡表》中说:“大量能处位,计功受爵。”在《短歌行》中说:“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试想,一个有着:只要是人才,即便地位卑微,也应发现举用思想的人;一个有着:量能力安排职位,考定功绩授予爵禄的人;一个有着:渴望招贤纳士,以实现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思想的人,会不对人才重视吗?有人会说,这是历史上的曹操啊,历史上的曹操与演义中的曹操不同啊。这个问题不用别人担心。我们就从曹操对徐庶来说,曹操挟持徐母,希望徐庶能为己用,虽然他手段让人不齿,他也是对他爱惜人才的肯定啊。这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服务故意用曹操挟持徐母来体现曹操的鄙劣,并不能说曹操其人不爱惜人才啊。如果说曹操不爱惜人才,或者说曹操“忌才”都是对他的诬蔑。其实,从曹操用人目的的本身而言,不应该是那种忌才的人,曹操是一个很爱才的明主。比较其它的人而言,曹操更懂得爱才的价值和意义。

三、“爱才”的曹操为什么又会杀“有才”的杨修呢?

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心理来看,这些事件构成曹操杀杨修本身确实存在它的合理性。尤其是罗贯中的心理分析:曹操对杨修是从“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杨修触犯军纪不得不杀之。但是,如果说是曹操“嫉妒”杨修之才,那就讲不通了。确实曹操是“忌”杨修,只不是过不是“嫉妒”,而是“忌恨”,由“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鸡肋”事件——杨修触犯军纪,曹操不得不杀之的“忌恨”。确实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但不是杨修“恃才放旷”之“忌”,而是“奴才”之“忌”——多次不给他“主子”面子,多次使他的“主子”生气,还触犯军纪。

我们打开中国的史书仔细看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以及所谓有才干的人,他们之所以被重用,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忠于主子上,绝对不是像杨修那样,处处跟自己的主子过不去。

曹操为什么用你杨修,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把你杨修的才干为我所用,以我曹操为核心,在我曹操的领导之下,为我的统治服务,绝对不能有异心,更不用说处处和我作对了。

杨修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点才气,可是他把自己的才能用错了地方。我不知杨修为什么会在曹操的手下办事,但不管你杨修是什么原因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既来之,则安之”,曹操让你当他的主簿,你既然都来了,你不想为之所用,你就安分点儿,何必恃才放旷,落得一个身死人亡的结局呢?换句话来说,曹操养你这条狗,不但不能为他办一点事,反而给他找许多麻烦,甚至触犯军纪,他还留你何用。至于我们说杨修触犯军纪——“惑乱军心”是曹操的一个借口也是不大恰当的,大家想想,就是在今天,触犯军纪——如此大错,也是要杀头的啊。

可以这样说,杨修多多少少带了一点中国文人的某些陋习。文人,本来就只是书生一个而已,在政治面前根本就是软弱无力的。但他们偏偏要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横扫天下,喜欢到处出点风头(这也许也是杨修在曹操手下办事的原因吧),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操斩”。这在历史上是不泛先例的,如:李白,自以为能写几首好诗,就能玩儿政治。妄想玄宗老儿会赐给他一官半职,还放浪不羁的让杨玉环给他磨墨,让小李子给他脱靴子。他也不想一想,扬玉环是谁,小李子是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到头来也只有灰溜溜的溜出长安。“长安米贵”,住不下去了。

本来,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可杨修这家伙不懂“政治”,偏要弄穿他的西洋镜。你想曹操他会高兴你杨修吗?我曹操是什么人,你是又什么人。不过就是一个主簿,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只不过是个秘书而已,竟敢不给我大丞相面子。你竟敢用文字游戏的把戏来捉弄我。还一人一口的把“一合酥”给我分吃了。你杨修只不过是我曹操手下的一条狗而已,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一次一次的逼着我来杀你。我要的是一条温顺的狗,你竟然敢“咬”我一口,真是胆大妄为。就这样,杨修一步一步的走向被曹操所杀的死路。

因此,我认为杨修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是因为杨修没有当好一条好狗——奴才,犯了做“奴才”的大“忌”,成了一条“咬”了自己主人的狗,最终被杀。(共:2688字)

《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真正死因

贵州省桐梓县夜郎中学 刘天才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杨修之死”一贯的说法是因为曹操“忌才”。鄙人以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杨修真正的死因不应该是因为曹操“忌才”,而是杨修没有搞好本职工作,犯了“奴才”之“忌”,犯了曹操的“忌”。

一、关于大家为什么会认为杨修的死因是曹操“忌才”的原因。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么呢?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最关心和重视的东西,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奴才是帮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过来咬主人,不给主人面子呢?

二、关于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都是一个对人才的特别重视的人。曹操在《求贤令》中说:“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在《让九锡表》中说:“大量能处位,计功受爵。”在《短歌行》中说:“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试想,一个有着:只要是人才,即便地位卑微,也应发现举用思想的人;一个有着:量能力安排职位,考定功绩授予爵禄的人;一个有着:渴望招贤纳士,以实现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思想的人,会不对人才重视吗?有人会说,这是历史上的曹操啊,历史上的曹操与演义中的曹操不同啊。这个问题不用别人担心。我们就从曹操对徐庶来说,曹操挟持徐母,希望徐庶能为己用,虽然他手段让人不齿,他也是对他爱惜人才的肯定啊。这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服务故意用曹操挟持徐母来体现曹操的鄙劣,并不能说曹操其人不爱惜人才啊。如果说曹操不爱惜人才,或者说曹操“忌才”都是对他的诬蔑。其实,从曹操用人目的的本身而言,不应该是那种忌才的人,曹操是一个很爱才的明主。比较其它的人而言,曹操更懂得爱才的价值和意义。

三、“爱才”的曹操为什么又会杀“有才”的杨修呢?

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心理来看,这些事件构成曹操杀杨修本身确实存在它的合理性。尤其是罗贯中的心理分析:曹操对杨修是从“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杨修触犯军纪不得不杀之。但是,如果说是曹操“嫉妒”杨修之才,那就讲不通了。确实曹操是“忌”杨修,只不是过不是“嫉妒”,而是“忌恨”,由“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鸡肋”事件——杨修触犯军纪,曹操不得不杀之的“忌恨”。确实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但不是杨修“恃才放旷”之“忌”,而是“奴才”之“忌”——多次不给他“主子”面子,多次使他的“主子”生气,还触犯军纪。

我们打开中国的史书仔细看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以及所谓有才干的人,他们之所以被重用,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忠于主子上,绝对不是像杨修那样,处处跟自己的主子过不去。

曹操为什么用你杨修,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把你杨修的才干为我所用,以我曹操为核心,在我曹操的领导之下,为我的统治服务,绝对不能有异心,更不用说处处和我作对了。

杨修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点才气,可是他把自己的才能用错了地方。我不知杨修为什么会在曹操的手下办事,但不管你杨修是什么原因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既来之,则安之”,曹操让你当他的主簿,你既然都来了,你不想为之所用,你就安分点儿,何必恃才放旷,落得一个身死人亡的结局呢?换句话来说,曹操养你这条狗,不但不能为他办一点事,反而给他找许多麻烦,甚至触犯军纪,他还留你何用。至于我们说杨修触犯军纪——“惑乱军心”是曹操的一个借口也是不大恰当的,大家想想,就是在今天,触犯军纪——如此大错,也是要杀头的啊。

可以这样说,杨修多多少少带了一点中国文人的某些陋习。文人,本来就只是书生一个而已,在政治面前根本就是软弱无力的。但他们偏偏要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横扫天下,喜欢到处出点风头(这也许也是杨修在曹操手下办事的原因吧),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操斩”。这在历史上是不泛先例的,如:李白,自以为能写几首好诗,就能玩儿政治。妄想玄宗老儿会赐给他一官半职,还放浪不羁的让杨玉环给他磨墨,让小李子给他脱靴子。他也不想一想,扬玉环是谁,小李子是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到头来也只有灰溜溜的溜出长安。“长安米贵”,住不下去了。

本来,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可杨修这家伙不懂“政治”,偏要弄穿他的西洋镜。你想曹操他会高兴你杨修吗?我曹操是什么人,你是又什么人。不过就是一个主簿,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只不过是个秘书而已,竟敢不给我大丞相面子。你竟敢用文字游戏的把戏来捉弄我。还一人一口的把“一合酥”给我分吃了。你杨修只不过是我曹操手下的一条狗而已,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一次一次的逼着我来杀你。我要的是一条温顺的狗,你竟然敢“咬”我一口,真是胆大妄为。就这样,杨修一步一步的走向被曹操所杀的死路。

因此,我认为杨修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是因为杨修没有当好一条好狗——奴才,犯了做“奴才”的大“忌”,成了一条“咬”了自己主人的狗,最终被杀。(共:2688字)

杨修的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造成的。这主要是关于“知孤意”的谈论。

被要求知孤意的显然不是铁马金戈的武将,而是配合主公设计总战略战术思想的谋士,而一个谋士成功与否就在于主公愿不愿意听你的——这种成功说的是职业性的成功,也就是主公能够听进你的话为准,所以这个标准下袁绍的郭图是成功的而田丰等是失败的。

而主公愿意听话的最高境界,无非是觉得你能知孤意——他觉得你想的就是他想的,自然会听得进去咯~

于是就不但要殚精竭虑的思考战局时局,还要考虑主公的意思。

能够成功的谋士有几种,一种就像荀彧荀攸,用装傻作老实貌的(不过我想荀彧同学是真的老实……汗),还有就是贾诩那样什么人都不交往彻底低调从事的,还有诸葛亮那样一切包办处处显灵的——当然,这个类型只能赶着刘备这种好脾气并且才能的确赶不上谋士的主公,放曹操那里估计活不到50多的……汗,另外有郭图这种小人咱们放一边不说,他也就是赶上了和袁绍相性很高(都是志大才疏啊……无语)。不过最成功的,还是郭嘉,他绝对是三国里最成功的谋士。(我觉得诸葛亮的成功是作为丞相的成功而非策士的成功)

尽管还有一个贾诩也可以然张绣言听计从(那么听话的主公以至于面对曹操的招揽都不忍弃之啊……所以说听话的主公难找哦~),可是显然张绣的个性与脑袋和曹操比起来,那是一落千丈,曹操可是三国里公认的最不好晃点又喜怒无常,最让人有伴君如伴虎之感的人啊!但是偏偏郭嘉十一年的策士生涯中,从来就没有被这头老虎咬过。(放走刘备这件事有两种完全相反记录,咱们暂且不表)

为什么呢?因为他捻不到虎须,甚至对别人来说是虎须的事情,对他来说也不是了。这就是当主公知己的好处了。

说起来揣摩曹操的意思,历史上做得最彻底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郭嘉,一个是杨修。

不过两个人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奉孝的‘知孤意’是不经意的,或者说他很聪明的表现出不经意。他和曹操本来就有相当多的同质性,两个人同样不太把规矩当回事,思维跳脱,行径放浪,想必平常抵足夜谈,总是有不少相同的感慨,所以两个人可以成为知己。再加上奉孝这个人其实满低调的,不到大事不开口,又不喜欢争功劳,他给曹操的感觉是——我们两个一样聪明(会议上力排众议的时候都说什么奉孝和我想的一样……)。所以虽然曹操有的时候嫉妒才能,却不会拿他开炮,这一点上许攸(不会讨好上司的著名反面教材)就作的不好了,人家奉孝和曹操可以成天粘一起都老老实实的叫主公(其实我很想他叫:老公……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邪恶的话题了),你成天阿瞒阿瞒的套近乎算什么呢?还不断的说要是没有我你就怎么怎么了……理所当然,砍了!郭嘉是狂傲的,但是他同时也是会说话的——暂时不论十胜十败的真实性,这件事至少反应了郭嘉的行为方式,会说话——这就和某位刚而犯上的倒霉谋士完全不同了。而且他不但会说,说完了还有本事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拉,他安慰曹操并非是谄媚,而是真有办法把这些事情解决掉,轻描淡写——

不管是说袁绍之子必内乱还是收拾其他人,他都是三言两语就把东西分析得清清楚楚,抓住最关键的东西让曹操一目了然。而言中霸王毙这种神乎其神的成功,则干脆把曹操和曹营里其他人都镇住了。

然后,曹操觉得奉孝真是高明啊,我有这么个策士真好,干吗都省心,同时也被夸了一把顾全了面子,他当然会觉得郭嘉好了——何况他们两个还是好朋友,是能够打破上下级关系同车同驾的知己——不然曹操这样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枭雄遇上郭嘉这么个三眼看穿一个人一定会怵的,但是知己就不同了,知己就是要互相明白才叫知己(至于他明白不明白郭嘉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看曹操的态度他是以为自己明白的)。

故此,那么多谋士中曹操最信任的是郭嘉(虽然他知道荀彧和能耐和郭嘉差不多,但是我想至少从衣带诏事件后,忠诚于汉室的荀彧和开始对汉室绝望的曹操就有了思想上的分歧,从而有了隐约的信任危机)

所以赤壁后曹操会哭郭嘉,不是因为他的谋士们都想不到郭嘉那么远,而是他的谋士中没有人能叫他相信对方想得对了相信对方都是为了自己好了。这就是平时装低调的坏处,赶上来了个大才,主公就不听你的啦!(当然,历史上某些人在里面的作用真实性待考)

再说杨修,这个人其实说聪明也聪明说笨也笨,他的确很用心的把曹操琢磨透了,可是他犯了一个错误——他并不是在对曹操有利的情况下看透曹操的。这就是他和郭嘉的高下之分,郭嘉看透了曹操的心思后提出的是利于实力发展的计策和观点,而杨修只是作出了很多显示自己才思必曹操高的无聊行为——比如那人一口的奶酪有点窄的门……我想是个人都会烦吧?至少但是已经大权在握,称的转变为枭雄的曹操是不会舒服的。何况杨修这个人除了以让他不舒服来显示自己聪明外,并没有能在内政外交战场上显示出自己的聪明——还掺和进了立嗣争端……

最后……鸡肋啊鸡肋……

杨修这种人对于曹操来说其实就是鸡肋,杨修是名士,有文才,还是近臣,这样的人不留着,多少有点叫人说他闲话让同样的人物心寒的作用,可是留着吧,真是食之无味——即使杨修作的事情但是让曹操大笑一场,事后回忆却类似我们吃麻辣鸡肋,只有调味料的味道没有好处。

最后杨修自己提醒了曹操——还是丢了吧。

于是,泻露军机的杨修,就如同鸡肋一样,被丢弃了……砍啦~(当然,杨修在历史上的作用似乎算不上谋士,不过……他不是谋士那岂不久是弄臣了,SO……还是算他是谋士吧,谋士原本就是一个暧昧的职位,智勇双全的武将,在主公帐内,也是可以充当谋士的……汗)

其实杨修作策士的反面教材不算合适……但是曹操麾下事迹比较多我又没心思回护的还真少啊……

《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真正死因
刘天才2006-06-11 23:20:39

《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真正死因

贵州省桐梓县夜郎中学 刘天才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杨修之死”一贯的说法是因为曹操“忌才”。鄙人以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杨修真正的死因不应该是因为曹操“忌才”,而是杨修没有搞好本职工作,犯了“奴才”之“忌”,犯了曹操的“忌”。

一、关于大家为什么会认为杨修的死因是曹操“忌才”的原因。

罗贯中在写杨修之死时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诉我们,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忌才”。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然后,通过六个小故事来印证了他的观点。一是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曹操“忌之”。二是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三是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恶之”。四是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五是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个客观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之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贬曹操,这也难怪,在这段文字中也竭尽夸张之能事,贬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认为曹操是“忌杨修之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要真正的找出杨修被杀的原因,关键还得注意理解罗贯中说的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么呢?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中最关心和重视的东西,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杨修多次不给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让曹操忌恨他,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奴才是帮主人咬人的“狗”,怎么能反过来咬主人,不给主人面子呢?

二、关于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对人才的重视。

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都是一个对人才的特别重视的人。曹操在《求贤令》中说:“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在《让九锡表》中说:“大量能处位,计功受爵。”在《短歌行》中说:“明月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试想,一个有着:只要是人才,即便地位卑微,也应发现举用思想的人;一个有着:量能力安排职位,考定功绩授予爵禄的人;一个有着:渴望招贤纳士,以实现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思想的人,会不对人才重视吗?有人会说,这是历史上的曹操啊,历史上的曹操与演义中的曹操不同啊。这个问题不用别人担心。我们就从曹操对徐庶来说,曹操挟持徐母,希望徐庶能为己用,虽然他手段让人不齿,他也是对他爱惜人才的肯定啊。这只不过是作者为了“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服务故意用曹操挟持徐母来体现曹操的鄙劣,并不能说曹操其人不爱惜人才啊。如果说曹操不爱惜人才,或者说曹操“忌才”都是对他的诬蔑。其实,从曹操用人目的的本身而言,不应该是那种忌才的人,曹操是一个很爱才的明主。比较其它的人而言,曹操更懂得爱才的价值和意义。

三、“爱才”的曹操为什么又会杀“有才”的杨修呢?

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心理来看,这些事件构成曹操杀杨修本身确实存在它的合理性。尤其是罗贯中的心理分析:曹操对杨修是从“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杨修触犯军纪不得不杀之。但是,如果说是曹操“嫉妒”杨修之才,那就讲不通了。确实曹操是“忌”杨修,只不是过不是“嫉妒”,而是“忌恨”,由“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鸡肋”事件——杨修触犯军纪,曹操不得不杀之的“忌恨”。确实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但不是杨修“恃才放旷”之“忌”,而是“奴才”之“忌”——多次不给他“主子”面子,多次使他的“主子”生气,还触犯军纪。

我们打开中国的史书仔细看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以及所谓有才干的人,他们之所以被重用,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忠于主子上,绝对不是像杨修那样,处处跟自己的主子过不去。

曹操为什么用你杨修,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把你杨修的才干为我所用,以我曹操为核心,在我曹操的领导之下,为我的统治服务,绝对不能有异心,更不用说处处和我作对了。

杨修多多少少是有那么一点才气,可是他把自己的才能用错了地方。我不知杨修为什么会在曹操的手下办事,但不管你杨修是什么原因来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既来之,则安之”,曹操让你当他的主簿,你既然都来了,你不想为之所用,你就安分点儿,何必恃才放旷,落得一个身死人亡的结局呢?换句话来说,曹操养你这条狗,不但不能为他办一点事,反而给他找许多麻烦,甚至触犯军纪,他还留你何用。至于我们说杨修触犯军纪——“惑乱军心”是曹操的一个借口也是不大恰当的,大家想想,就是在今天,触犯军纪——如此大错,也是要杀头的啊。

可以这样说,杨修多多少少带了一点中国文人的某些陋习。文人,本来就只是书生一个而已,在政治面前根本就是软弱无力的。但他们偏偏要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横扫天下,喜欢到处出点风头(这也许也是杨修在曹操手下办事的原因吧),结果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操斩”。这在历史上是不泛先例的,如:李白,自以为能写几首好诗,就能玩儿政治。妄想玄宗老儿会赐给他一官半职,还放浪不羁的让杨玉环给他磨墨,让小李子给他脱靴子。他也不想一想,扬玉环是谁,小李子是谁,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到头来也只有灰溜溜的溜出长安。“长安米贵”,住不下去了。

本来,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可杨修这家伙不懂“政治”,偏要弄穿他的西洋镜。你想曹操他会高兴你杨修吗?我曹操是什么人,你是又什么人。不过就是一个主簿,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只不过是个秘书而已,竟敢不给我大丞相面子。你竟敢用文字游戏的把戏来捉弄我。还一人一口的把“一合酥”给我分吃了。你杨修只不过是我曹操手下的一条狗而已,你有什么资格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一次一次的逼着我来杀你。我要的是一条温顺的狗,你竟然敢“咬”我一口,真是胆大妄为。就这样,杨修一步一步的走向被曹操所杀的死路。

因此,我认为杨修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是因为杨修没有当好一条好狗——奴才,犯了做“奴才”的大“忌”,成了一条“咬”了自己主人的狗,最终被杀。(共:2688字)

双方都有原因 杨修太过放纵了 而曹操也不是好欺负的

1.曹操嫉才妒能
2.杨修侍才放矿

杨修死因是什么?~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本身就文采极好的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1)。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2)。  但是,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其余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为嫌阔,曹操写“一合酥”解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等(3),都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慧,然而只能说是小聪明,说过点甚至可以说只是猜文字谜的工夫好,并没有见他与丁氏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建树可言。此后,曹丕因为曹植的文采极好,自己实在不是他对手,心里颇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吴质又一次逆转了形势,致使曹操再次对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91;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4),吴质可谓善解人意也,这个工夫比之杨修的解字谜工夫要实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这样在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同时他又适时地展开了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操)宫人左右,并为之说”(5),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6),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7)。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9)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经对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又“(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10),案《三国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操紧接着就以兴平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11),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祢衡,也因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12),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

杨修被杀的原因,自非一端,大致有这样几点:(一)太聪明;(二)帮助曹植争储位;(三)袁绍之甥(四)太聪明杨修讽刺曹操,曹操忍了;(五)没有搞好本职工作 通过《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可以了解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杨修的七大死因,希望简洁一点
答:阔门事件。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

《杨修之死》一课杨修死的原因
答:那么杨修因何而死?其实杨修死在他不识时务掺合夺谪上。历来宫廷夺谪之争,必是风声水,波谲云涌。同时期的袁氏三子夺谪,几位掺合进去的谋士无一善终,就可见这战争决不亚于逐鹿中原的刀兵之见。相比之下,贾诩就聪明得多。这家完全置身事外,在曹操向他请教立谪时,他只一句“吾正思袁公路耳!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请以...
答: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杨修之死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三国首先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史书,小说描写多少有些夸张不实之处。本人个人认为杨修之死主要在于自己个性缺陷,恃才而傲。曹操虽爱才,但也得能为他所用,如果一个有才华而备受推崇的人却几次三翻逆已之意,对于居上位的人来说是很难容忍的,要...

杨修之死,谁之过?
答: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段话也涉及杨修的死因:“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二 关于课文的线索一种意见认为“鸡肋事件”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贯串事件”,能起到“贯串作用”。一种意见认为,“作者以‘忌’字为针线,或明或暗,缀正事、闲事于一体...

杨修之死的原因
答: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胁”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而曹操杀死杨修这件事,也成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现。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

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
答:关于杨修死因的猜想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 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

求《我看杨修之死》作文300到400字左右
答:曹植虽对杨修“才捷爱幸”,数与修书,但所谈亦不过吟诗作赋之事。而杨修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一心替曹植出谋划策,欲打败太子曹丕,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恨曹植太不争气,只知沉湎于诗酒,不可自拔。遇上这样的主子,杨修岂有不死之理?后人写诗叹杨修“身死因才误”,言外之意,说杨修...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杨修死的原因是他本不该参与朝廷斗争,曹植与曹丕关于太子之争,因为“元谭商”的例子是曹操晚年最忌讳的事情,而杨修不知道萧强的重要性,多次帮助曹植,让曹操深感自责。《三国演义》年,杨修的死因被归结为“倚仗人才而放手,几度得罪曹操”。书中提到,杨修犯了六个“忌”;重修园门,分塞北之饼,...

你认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答:杨修恃才傲物,多次猜中曹操不为人知的心思,并且不知收敛锋芒,让曹操下不来台,而且杨修聪明过头,让作为领导的曹操很不放心。这都为杨修的死亡埋下伏笔。而最根本的促使曹操杀杨修的原因是杨修参与了曹操儿子们的夺嫡之争,支持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犯了曹操的忌讳。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杨修之死主要原因在于谁
答: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