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文章?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投稿:潜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
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
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向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转化,必然会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之中。实践的观点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基本的观点,生态文明建设究其实质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而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于实践观及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为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实践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
  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涉及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非优化、非低碳化的产业结构。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很快,但生态破坏也很重要。当前我国的能源生产仍然是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为辅的能源生产模式。高硫化、高碳化、大气污染问题依旧突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党对于实践观及生态文明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为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实践的观点。本文还结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实践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1.1实践的观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是西方哲学中第一个对实践作唯物辩证主义阐释的人,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从总体上概括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其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在这个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精辟论述,指出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的本质,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检验理论。而生态文明建设恰好包含了这两层关系,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去改造自然。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句话科学地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的。这里的“环境”指客观世界,包括狭义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广义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实践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媒介。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体(环境)的改变和自身改变,同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的变化,这三种改变又构成了一个系统主体,也就是说,在实践活动中,环境客体的改变与主体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过程。所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忽视主客体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自然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是天然的。由此在人的世界里就有自然,人是离不开自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没有了自然就如同没有心脏,就没法在这个世界里存活,人只有靠自然界的有机体才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时刻要记住,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的存活,没有我们自然也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与自然不是彼此独立不相涉及的,自然与人的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生成了人,但并不无条件的直接满足人的需要。自然界的一切资源,都要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满足人。劳动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工具,人通过不断地辛勤劳动而改造自然界、去支配自然界,给自然界烙下深深的印记。
  1.3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中介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相关论述,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马克思一方面承认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影响人,另一方面又要承认人也要改造、影响环境,在彼此相互作用中,人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能动性。人类正是在实践中改变周围的环境并改变人自身的,他们总是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又反过来更好地改造客观环境,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客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才能理解新世界观所实行的变革的实质。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及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实践作为社会生活本质和人的存在的本质,有两个基本要素: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实践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有主体性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对象世界。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是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之间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种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追求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使人的实践活动从只是把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作为预期目的而自身被认识、改造作为意外收获和副产品的过程转换到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与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相统一的过程,寻找一条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本身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具体实际。
  1.4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不能离开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把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与改造社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因为人是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否科学合理,也会影响社会关系能否和谐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很显然,我国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写入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有其深刻的战略意义。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理论推进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运用这一重要原理时。除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更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再次用于实践。
  在《决定》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板块中,中共中央推进理论创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渐渐认识到,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体制机制层面的羁绊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根本上破除这些难题,必须从制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找准了推动问题解决的切入点,指明了破解难题的发力方向。
  《决定》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依次为(5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5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3)实行自愿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54)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这四点不仅进一步扩充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性,还推动了十八大报告提法的理论创新,并与以往的具体经验一道,共同构成了更加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2.2结合理论在实践中推进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以及在《提纲》的最后,马克思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影响后世极其深远的名言,精准地指出了其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根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在于实践。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际。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央提制度建设,百姓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这也不单单只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抓住当前最新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实践中去,坚持客观规律,既要合理、灵活的把握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大方向,又要务实、彻底贯彻每一项具体措施,在实践中去突破难点、改进缺点,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朝着好的方向继续。
  结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要推动这一制度的建立、落实,就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了解这一观点的发展过程,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理论中推进,在实践中发展。(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写出党建常识及名词解释全部内容。
答:27、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28、“失联”党员:流出后不知去向,连续六个月以上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与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 29、“口袋”党员:组织关系长期放在“口袋”中,人在一处、组织关系在另一处,不办理组织关系...

急求《宇宙与人》观后感 两篇 字数1500字
答:但是我们对宇宙、对世界的研究与认知要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马 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 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

起源期的中国心理学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目前世界上所有心理学家,包括我们中国心理学家在内都普遍认为,世界心理学,最早始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实这种观念和认识是极其幼稚无知和错误的,他们对世界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只是站在了一种主观片面狭隘的立场和角度,单纯围绕着以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传统文化,哲学理论思想,以及医学...

政治小论文 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答:因此,我们要大w力f加强马r克思主义t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d教育,坚持“汉族离不i开a少3数民族、少7数民族离不r开u汉族和少1数民族之v间也q互5相离不t开y”的原则,积极开k展反2对分6裂主义p的斗7争,以5增强国内5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s,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l、当前影响我国民族...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特点和原因
答:二、 毛泽东不但从中国城乡关系的对抗性出发,论证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而且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的质的区别,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确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城乡关系上有质...

爱护国家的小故事
答: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 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 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 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 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 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 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 ”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 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 牢牢地...

可以提供一篇马哲论文给我吗??
答:5这就是说,作为哲学之思的前提的,不应该是直观的“主体/客体”那样的实体,不论这个“主体”是“人”还是其它什么东西;而应该是“实践”“活动”。凡是“主体”,必是某种“实体”枣机械唯物主义以“物质”“自然”为主体,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主体,莫不如此。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使用“主体/客体”范畴,而是...

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主要做了哪些修改和完善
答:大会一致同意把党的十七大以来建设实践发展的新成果、新认识、新要求充实到党章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将...

文明如果是自发发展,而不是自觉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怎么理解_百度...
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新的科学 发展观,并在“三农”、“低保”和下岗工人再就业等民生问题上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 ,以崭新的面貌和气势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人本主义有 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以人为本”中,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承前启...

中国经济建设的现状
答: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总之,有什么哲学流行,就有这种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能从马克思主义 哲学经典著作中找到依据。 四是进行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是与其他哲学流派比较而存在 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真实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