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呢? 经络与脉道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投稿:骑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一)表里关系的涵义:

十二经脉中的阳经和阴经之间,通过经别、别络的沟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六对 “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手足共六对。阴经属里,阳经属表。

(二)属络脏腑:

1、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腑联系。

2、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

“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的脏或腑直接相连接的关系。

“络”:十二经脉与其本经相互表里经的脏或腑的关系。

如手阳明经 ,为大肠经,属大肠,相表里的手太阴经,为肺经 ,络肺。

(三)表里关系的特点:

1、相为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应的位置。

2、都是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3、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其所联系的脏腑。



气血流注灌注全身,气主要运行在经, 而血主要运行在络,气与血在经分支为络处形成交界,进行相互作用, 这个交界点功能特别,被称为“ 节” 或‘ 会” ,即具有重要作用的节点 或交会处, 前者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而后者则说明了它的具体功能。 后世随着概念的转化,腧穴取代了节和会的说法。 “ 穴” 是经脉气血显现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穴又被称为“ 气穴” , 是气血汇聚之所。气血运行需要依赖经脉这个管道系统, 正如《 灵枢 · 卫气失常》 说:“ 血气之输, 输于诸络, 气血留居” 。

一言以蔽之,穴位是点, 经络是线, 除了少数以显著解剖标志定位的穴位外, 绝大多数穴位从一开始就是经络线上特殊的部位, 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联系是天然的,纽带是气血。



穴道穴位经络经脉的关系~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奇经八脉   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穴位排列规律】   人体“穴位”是怎么回事?其排列有什么“规律”吗?推测如下:   ●我们知道,“功能”这种东西,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那么我们身体里什么东西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呢?那就是“血液”、“体液”和“神经”,那么“穴位”是不是因为“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而“产生”的呢?那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的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凹槽处等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02个穴位。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郑重说明这36个穴是致命穴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实际致死案列并未有搜集。其实这些穴位都是按摩师平时按摩经常按摩到的,且辅助治疗效果很好。合格的按摩师按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骨干, 经脉都是上下行的, 贯穿着人体的上下, 联系着人体的内外, 是运行气血的主干道.络脉则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它纵横交错, 达於全身, 把人体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保持人生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全身的经脉共有56条, 大的络脉共有15条, 而小的络脉就多得难以记数.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针灸学中, 更占主要地位.它不像人体上的血管、神经、淋巴管等那样见得着, 摸得着.古人是怎样发现的经络, 又是怎样將经络的循行线路绘出來的呢? 古代医家最早认识经络是从血管开始的.有血液流动的管道叫作"脉"、 "血脉"、"脉道".這些脉道非常多, 有纵行的, 有横行的, 有深层的, 有浅表的, 为了区别它們的不同, 分别定名为经脉或络脉.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人們发现经脉运行的不仅有血液, 同时还运行着中医所說的"气", 并且由气推着血液的运行.這就进一步认识到了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针具的发展变化, 对经络的发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针刺到人体的一定部位和一定的深度时, 病人就会感到针下产生了一种酸、麻、胀、重, 或是发凉、发热或似小虫在爬, 這些感觉往往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扩散.這种现象反复多次出现就引起古代医家的注意, 经过重复针刺, 感传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古人將這条针感所走的路线记录下來, 就是我們所說的经络. 人們还发现, 有些穴位在刺时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作用.於是, 古人就把作用相近的穴位归纳、联系起來, 將這些穴点连接成线, 這个线就是经络线.古代医家把所有发现的经络现象都记录下來, 并且描画在图上, 一代一代地流传下來,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经络图. 目前, 最早关於人体经络的记载是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著作《帛书》, 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点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为了探索人体经络的奥秘, 破译针灸经络的千古之谜, 我国科研工作者, 选择了"循经感传现象"做为突破口, 终於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70 年代初的一天, 一位病人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9 医院看病, 当医生在這位病人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用电流刺激时,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這位病人突然感到好像有什么东西沿着体表在走, 這是一种麻、热、酸、胀混合在一起的难以言状的感觉, 象流水一样的一条线, 从被电刺的食指的商阳穴开始, 沿着食指, 经过前臂上缘, 再向上, 从上臂外侧直走肩上, 最后上行到口唇上方.這是一条完完整整手阳明大肠经的体表循行线.這种现象对於中医, 尤其是针灸医生來說不足为怪, 然而, 对於用现代西方医学教育培养出來的医生們來說, 就不可思议了.因为在任何一本西方医学书籍上都找不到說明人体上有這样的一条线.此后, 又在7 名感传明显人的身上观测到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经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经过对20 多万人的调查, 结果与309 医院协作组所观察到的一致. 科学工作者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 经络现象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 不是谁有、谁没有的. 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经络与神经有密切关系.但是, 也有很多现象是神经学说不能解释的. 我国学者孟昭威教授认为, 经络是"第三平衡系统".他认为人体内有四个平衡系统: 第一、第二平衡系统是躯干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第四平衡系统.经络的传导速度则界於一、二与四者之间, 所以叫第三平衡系统. 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這至今仍然是个谜.相信经过人們的努力, 经络的奥秘终究会被揭开的.

麻烦采纳,谢谢!

经脉有什么区别?
答:“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脉,常见读音mài,另有读音mò。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本义指血管。经络和血脉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不同的系统,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而血脉是血的运行通道,因为气无形,所以经络无形...

中医中的经络是什么?
答: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

经络与经脉有什么不同
答:经络=经脉+络脉。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连通人体深处的五脏六腑,常深而不见;而络脉是从前面说的经脉里分支出来的,就像树干和树枝的关系,络脉是树枝。络脉’浮而能见”,络脉连属筋肉、皮肤。区别: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

中医的经络到底是什么?你知道吗?
答:中医的经络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在中医的概念之中,经络就是人体在进行气血运行的时候所形成的通路。而且还会连接人体的内脏,从而能够实现上下和内外的沟通,这样的话就可以通过经络来治疗人体五脏六腑中的病症。而且也能够把各个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说很多时候都保持着相对协调平衡...

经络是什么?
答: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这八条经脉。它们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它们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相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另外,奇经八脉也可调节十二...

经络是血管吗
答: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

脉诊的相关因素
答: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

请教中医,经络是血管吗?
答: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经脉是不是就是血管?
答:所以,西方现代医学是不承认人的身体上有这种东西的。但是中国人却沿用了几千年,利用它治好了无数的疾病。上海、北京的很多中医研究人员曾经利用现代仪器测量过,发现在中医称为经脉的地方,其很多物理化学指标都与其他地方有差别,证明经脉是存在的,要让世界医学界接受,还任重道远。

谁能介绍一下经脉中的中脉?
答:对应十二地支,脉中的气息虽按时变化.但却截然不同于人体内的血脉和血管,人体的血管分静脉和动脉,其脉中只有红血球中所携带的氧气,强弱的变化和运行,而人体十二经脉属于气脉,脉中并没有血的流转,又因脏腑之气十分的微妙,所以这人体内气脉难以被显示科学或医疗仪器,另外,人体内还有任脉督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