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的特征是什么 蚱蜢的外形特征

作者&投稿:别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蚂蚱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蝗虫”。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外形特征

编辑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分布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草地、农田,多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创造纪录的体育健将会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 15~20倍的距离——而且不需要助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

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出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阅读: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典型广栖 、植食性优势种 ,数量大,分布广,常取食危害农作物及牧草 ,其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源。 [1] 

2018年7月,哥斯达黎加发现了一只少见的紫色蚱蜢。



蚱蜢是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所属昆虫的统称。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

蚱蜢体绿色或黄褐色,成虫体长80~100毫米,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咀嚼式口器,为典型广栖 、植食性优势种。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下图是中国分布较广的中华蚱蜢。



我们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你是不是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样的时候就是因为你的生活会

蚱蜢的特点~

  1、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2、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
一、蚱蜢简介:
蝗虫俗称“蚂蚱”,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它的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过12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二、形态特征: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三、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蚂蚱的最明显的特点?
答:3. 蚱蜢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主要作用是保护内部器官和防止水分蒸发,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之一。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因此蚱蜢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蜕皮多次。蚱蜢通过发出特定的“音乐”声来吸引配偶,并警告其他雄性蚱蜢。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声音的方式不同,有的用后腿的尖叉刮擦前翼边缘...

蚱蜢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答:《昆虫记》蚱蜢的外形: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生活特征: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

蚱蜢的特征是什么
答:蚱蜢是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所属昆虫的统称。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蚱蜢体绿色或黄褐色,成虫体长80~100毫米,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咀嚼式口器,为典型广栖 、植食性优势种。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如用手握住...

蚱蜢的特点
答:蚂蚱的特征: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

蚂蚱蚱蜢的区别
答:蚂蚱蚱蜢的区别有:体型不同、头部特征不同、翅膀颜色不同。1、体型不同:蚱蜢的身体小一些,身长通常为1-2厘米;蚂蚱的身体大一些,身长通常在1-3寸之间。2、头部特征不同:蚱蜢的头是尖的,有4片汤勺状的口器(口器是昆虫的嘴);蚂蚱的头是圆的,只有2片口器。3、翅膀颜色不同:蚱蜢的翅膀...

蚂蚱有什么特点 蚂蚱的特征
答:1. 蚂蚱通常呈现绿色、灰色,部分种类为褐色或黑褐色。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触角较短。蚂蚱的腿部非常强壮,尤其是后腿,上面有尖锐的锯齿状结构,用于跳跃。前胸部分有坚硬的背板。2. 雄性蚱蜢会通过翅膀发出特定的声响来吸引配偶,并驱逐其他雄性。不同种类的蚱蜢产生声响的方式各异。有的通过后腿上的...

蚂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蚂蚱有什么特点
答:2. 蚂蚱善于保持它们的群居性,而且大多是群居性的。雌蚱蜢通常选择土壤坚硬、湿度大、阳光直射的环境产卵。它们经常大量产卵。促进和适应生理功能活动需要较高的体温。3.蚂蚱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主要用来保护和支撑内部的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流失。这是适应陆地生物的特征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

草蜢有什么习性,能活多少年?
答:蚱蜢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能手,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

蚱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答:蚱蜢的特点是:蚱蜢,体长形,绿色或枯黄色,头尖,呈长圆锥形,后翅大,飞翔时发出声音,后肢长,善跳跃,是一种农业害虫,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与蝗虫属同类,但不同种。蚱蜢有着以下的生活特征: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

蚂蚱的特征
答:蚂蚱的特征: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