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爱其子当教子 *** 言文阅读

作者&投稿:郦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人爱其子当教子 *** 中宠禄过也过的意思是什么

过分;过于。

【原文】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曲礼》:“幼子常视毋诳。”

“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译述】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分宠爱他们所造成的。”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

《礼记·曲礼》说:“对于小孩子,要经常关注教导他,不要让他学会说假话和诳骗。”

又说:“孩子从小要养成好的习惯,站立的时候一定要中正,不要斜着身子去倾听。”

又说:“如果有长辈与你握手,你就要用两只手奉长辈的手。如果长辈俯下身和你说话,你要将自己的嘴用手挡住一点,然后再恭敬地说话。”

2. 寒假作业 文言文阅读 教子以义方翻译

这段故事出自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著《家范》。

以下是原文、注释、译文:以教疼子(也作“疼子以教为贵”或“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等)【原文】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如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成人。

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注释】 1、石碏(què):春秋时卫国大夫。2、卫庄公:第一个卫庄公是卫国第12代君主,姓姬,名扬,前757——前735年在位,在位23年。

据《左传·隐公三年》和《史记·卫世家》记载,卫庄公曾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庄姜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温柔贤惠,但却没有生育,卫国人作了《硕人》诗来赞美庄姜。卫庄公还娶了陈国的姊妹花历妫、戴妫,历妫生了孝伯后就死了,戴妫生了姬完,就是以后的卫桓公,庄姜对桓公视若己出。

庄公的另一个姬妾生了公子州吁,因喜好武事深得庄公宠爱,大夫石碏曾劝谏庄公,让他赶快定下太子,并好好管教公子州吁,以免发生祸患,卫庄公不听,继续宠爱州吁,卫庄公死后,桓公继位,州吁与石碏的儿子石厚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因失掉民心众叛亲离,问计与石碏,石碏设计将二人除掉,因此还留下了传诵千古的“大义灭亲”的历史典故。3、爱:疼爱。

4、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逸周书·官人》:“省其居处,观其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方,方法;道理。

5、弗:不能。6、纳于邪:接受错误的东西。

或交给人错误的东西。纳,接受。

于,受。邪,不正。

7、骄奢淫逸:骄横、奢侈、荒淫、 *** 。8、自邪:从错误思想产生。

来,产生。9、四者之来:这四样毛病产生。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0、宠禄:谓给予宠幸和富贵。

11、不如:比不上。12、使:致使。

13、危辱:危险与屈辱。《列子·说符》:“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14、乱亡:败乱灭亡。《管子·明法》:“人主专以其威势予人,则必有劫杀之患;专以其法制予人,则必有乱亡之祸。”

15、胜数:数得尽;数得完。16、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17、乌在其能爱子: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其能爱子乌在”,意为“他能疼爱孩子(的特点或表现)在哪里啊”,可以意译为“怎么能够算是疼爱孩子呢”。乌在,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在乌”(在哪里)。

乌,疑问代词,哪里。18、人之爱其子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爱其子人”,意为“疼爱他的孩子的人”。

“之……者”辅助表示定语后置。19、有知:有知觉;有知识。

这里指懂道理。20、俟:等;等到。

21、是:这。22、犹:如同;好像。

23、恶木之萌芽: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萌芽恶木”,意为“萌芽时期的劣树”。恶木:贱劣的树;不成器的树。

24、合抱:两臂环抱。多形容树身之粗大。

《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5、伐:砍伐。

这里指修剪。26、其:那时。

27、顾:反而;反倒。28、曷若:何如。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曷,相当于“何”,疑问副词,哪里。

并不是“何不”的意思。若,动词,比;比得上。

【译文】石碏向卫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孩子,要教给他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不能让他受错误思想的影响。骄横、奢侈、荒淫、 *** ,就是从错误思想产生出来的的。

这四样毛病产生,就是家长给予他的宠幸和富贵过多造成的。”自古以来就知道疼爱孩子不如教育孩子,(因为父母不教育孩子而)使他到危险、屈辱与败乱、灭亡的情况,如何可以数得完呢!(所以)疼爱他就应当教育他长大成人。

疼爱他却使他危险、屈辱与败乱、灭亡,怎么能够算是疼爱孩子呢?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人大都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啊,等他长大了以后再教育他。”这就好像是培养了一棵萌芽时期的不成器的树,说等它长粗了才砍伐修剪它,那时用力不是反倒更多吗?(这)又像是打开鸟笼子把鸟放出去再去捕捉它一样,像解开马的缰绳放开马而后去追赶它一样,还不如不打开笼子、不解开缰绳做起来容易啊。

3. 求《教子以义方》的全文翻译

石碏劝谏庄公说:“臣下听说爱自己的儿子,应当用正确的道义规矩来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道。

骄傲、奢侈、淫欲、放荡,是走入邪道的根由。这四者所以产生,是宠爱、得益过分的缘故。

如果您打算立州吁为太子,那就定下来,如果没有决定,这样做就会逐步酿成祸乱。受到宠爱而不骄傲,骄傲而能安心于地位的下降,地位下降而能无所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是很少的。

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代替亲近的,新人离间旧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这就叫做六逆。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这就叫做六顺。

抛弃了顺的而效法逆的。这就是招致祸害的根由。

作为人民的君主应该勉力去消除祸害。现在却去招致祸…… 我是不会的、、别处找的、、。

4. 楚人爱其子全文及翻译

《楚人爱其子》全文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翻译: 有一个楚人,他疼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他吝惜钱财,但孩子的请求他都答应。等到孩子成年,孩子有陶渊明的风度,偏爱菊花,世人爱慕菊花的高洁而称赞它。

有人约他在茶亭见面,他避而不见。 全文一共五个“爱”字,但意思各不相同,分别是宠爱,吝惜,喜爱,爱慕,隐藏的意思。

扩展资料 楚人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新郑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

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

即:河南新郑——桐柏山——丹阳(今淅川县)——湖北荆山。 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广义上的楚人泛指楚国统治下所有地区的人,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和河南南部。比如项羽是浙江绍兴人,刘邦是江苏沛县人,但都是楚人。

狭义上的楚人指楚国的发源地,今天的湖南湖北的人。

5. 有一篇古文,里面有“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原文】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曲礼》:“幼子常视毋诳。”

“立必正方,不倾听。”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译述】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分宠爱他们所造成的。”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

6. 艾子有孙(文言文)

译文

艾子有个孙子,年龄十岁左右,懒惰顽劣不学习,艾子常用棍棒打他但不悔改。他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杖刑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就流泪哭泣着求饶。艾子愤怒地说:“我替你教训儿子不好吗?”用木条棍棒打孙子越发严厉。艾子的儿子对艾子无可奈何。

有一天早晨,雪下了起来,孙子捏雪球玩耍,艾子看见了,剥掉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冻得冷颤的神色十分明显。艾子的儿子不再敢说求饶的话,艾子的儿子也脱掉自己的衣服跪在自己儿子的旁边。艾子告诫地问道:“你的儿子有罪,应当受到这种惩罚,你为什么加入进来?”艾子的儿子哭着说:“你让我的儿子受冻,我也让你的儿子受冻。”艾子笑着宽释了孙子。

字义

1.许:表示约数,“左右”。 2.慵劣:慵,懒惰。劣,顽皮。

3.槚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树上指牡荆,落叶灌木。榎楚,用作鞭笞的的刑具。

4.悛:悔改。 5.恒:常常,经常。 6.峻:严厉。

7.抟: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8.褫:夺取或解下衣服。

9.掬:两手捧(东西)。如今天仍在用的“笑容可掬”。 10.警:告诫。

11.褫:剥,脱下。 12.与:参与 13. 释:释放 14.若:你

15.如之何:对……怎么办 16..复:再,又。

7. 古文 士奇万年泥爱其子 全篇翻译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万年教子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

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

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

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陈万年,汉宣帝时任御史大夫。他好结交权势,对皇后的家人更是卑躬屈膝。他的儿子陈咸却跟老子完全不一样,疾恶如仇,不畏权势,经常上书讥讽皇帝的近臣。陈万年觉得儿子这样必将得罪于人,一次,生病休息时,将儿子叫到床前训话,讲到半夜,言犹未尽。陈咸竟睡着了。突然头磕到屏风上,“砰”的一声,把陈万年吓了一大跳。陈万年大怒,要拿杖来打他,并严厉责问道:“我今天这样诚信教你,你倒睡起觉来,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为什么这样?”陈咸说:“我都听见了,总的意思不过是叫我拍马屁套好人家。”陈万年默然无语,挥手让陈咸离开。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

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

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

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8. 古文《教子》的全文翻译

译文: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湓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就棍棒鞭策他,因此,王僧辩成就了一番功业。

梁元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传,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他若一件事有闪失,他父亲为他百般遮掩,,希望他悄悄改掉。

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原文:《教子》

南北朝,颜之推《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二篇》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扩展资料

教子的其他故事:

1、孟母三迁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9. 文言文《以教疼子》

【原文】 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自古知爱子不如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

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翻译】 石碏向卫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孩子要教给合宜的道理和正直的态度,不能教给他不正确的东西。

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就是不正确的。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

自古以来就知道疼爱孩子而不教育孩子,致使他在危乱受辱时沉沦的,可以数一数!所以疼爱他应当教育他长大成人。疼爱他而致使他在危乱受辱时沉沦,怎么能够算是疼爱孩子呢?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时大多是说:“孩子小,不懂事罢了,等到长大了的时候再教育他们。”

这好像是从小就培养的不成器树木的萌芽,说等到它长粗了才砍伐它,这时用力反而不多吗?又像是打开鸟笼子把鸟放出去再去捕捉它一样,像解开马的缰绳放开马而后去追赶它一样,还不如不打开笼子、不解开缰绳做起来容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