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点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丈山记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籐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著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籐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象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座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从寺院的大门出来往东走十来步,遇到一座石台。石台下临陡峭的崖岸,幽深昏暗极其险峻。从草木丛生的地方向东南望去,见一瀑布从前面的巖穴中喷涌而出,又从几十尺的高空中投下来。溅起的水沫象散落的珍珠,又像喷射的雾气,被阳光一照,光彩耀眼,不能正眼去看。石台在山西南的缺口处,它的前面对着芦山,有一座特别秀丽的山峰出现在眼前,而远近几百里高低不同的峰峦也都一个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太阳迫近西山了,余光横射过来,紫色和翠绿色重重叠叠,数也数不完。早晨起来往山下望去,白云铺满平野,就像一起一伏的大海波涛一样。而远远近近从云中露出来的山峰,都像来来往往飘飞浮动一样,有的涌出,有的沉没,转眼之间千变万化。石台往东的小路断绝了,当地的人凿出些仅能容下脚的石磴来通过,并在东面建了一座神祠,遇到水涝或旱灾就到那里去祈祷。害怕危险的人有的就不敢过去。而山上可观赏的景致,到这里也就没有了。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注释 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2.许:表示约数。3.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4.控:临。垂崖:陡峭的山崖。5.度:渡过,过去。6.循:顺。7.得:遇见。8.梁:桥。9.亭午:正午。10.淙:流注,灌注。11.溅溅:水流声。12.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13.瞰:俯视。14.蹑:踏,踩。15.庵:尼姑的寺庙。16.才:仅仅。17.卑庳:低矮。迫隘:狭窄。18.胜:美好。19.罅:裂缝。20.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21.水石峻激:为合叙句,拆分开来为「水激,石峻」。22.玩:欣赏,品味。23.潺潺: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24.昧:昏暗。25.瀵涌:喷涌。26.烛:照。27.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夺目:光彩耀眼。28.揖: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29.历历:一个个清清楚楚的。30.薄:迫近。31.殚:尽。32.川:平野,平地。33.飞浮:飘飞浮动。34.径:小路。35.祷:祈祷。36.穷:尽。37.纪:通「记」。38.叙次:按照次序记叙。39.各别为小诗:各个另外作了几首短诗。按:所作小诗是六首五绝,见《朱文公文集》卷六《百丈山台咏》。40.夫:远指代词,那些。

百丈山记创作背景

  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的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作者与同游者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这在末节中作了交代。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而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著「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这篇末文字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百丈山记赏析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文尾映照题目,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左俯绝壑,右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及得度」,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

  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段山门前后诸景点虽历历如绘,以「跨」、「度」、「上」等行为动词,展示过程,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作者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苍籐古木」的掩映,伴和著「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声色并茂。「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点染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第二段一开始先略提小涧,再谛听水声溅溅,再瞰涧水流淌,再写「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探寻了水源,再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照应前文,并以「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

  第三段,先写壮美的瀑布,后又写了美姿美态的山峰。

  先写瀑布。如果说第二段写出了百丈山的幽美的话,那么第三段写瀑布则重在表现壮美。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然后写山峰。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主次层次感丰富的图画。「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清晨「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凸现的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最后一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这一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篇游记和一般平铺直叙的游记不同,作者处处留意对重点景观进行介绍、描写。如开头就直接写「石磴」,而舍去了关于登山历程的冗长叙述。又如写小涧,仅从客观方面写到了「苍籐古木」、「水皆清澈」以及涧水飞溅而下的淙淙声,和「盛夏亭午无暑气」这一游人的主观感受,笔墨无多,就点染出了此地环境的清幽宜人。 [3] 作者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还擅于运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即先叙述该处属平常景观,然后从中找出可供游人欣赏或可能使游人感兴趣的某一侧面、景点来进行介绍。如写山中六景之一的山门,仅有一「不能容十许人」的小屋,殊无可观,而作者用一转折语气,以「然」字领起,指出此地亦别有情趣。因为它「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倘若炎夏登临,峡风拂面,定当十分畅快,就使读者不禁心向往之了。又如写到山庵时,以为它「才老屋数间」,且狭小低湿,自然无可欣赏,而作者用一「独」字领起,指出庵之西阁却为一胜景,特别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遇,叙述了夜卧其上,下听泉声潺潺,所引起的悲凉之感。 [3] 百丈山中最吸引游人的,是石台和石台周围的景色。从「下临峭岸」的石台上,既可于「林薄间」望见前巖巖穴中喷涌而出,「投空数十尺」的瀑布;又可远眺「数百里峰峦高下」的壮观景色。还有变化万千的云海、冉冉西沉的夕阳。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为了突现石台及其周围景色之美,作者多次运用了恰切而生动的比喻,如说瀑布飞沫「如散珠喷雾」,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云海中诸山「若飞浮往来」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描写瀑布飞沫为日光所照时的景象的一段文字,虽为直叙,但由于能为山水传神,其技巧也不能不令人叹服。

诗词作品: 百丈山记 诗词作者:【 宋代 】 朱熹 诗词归类: 【游记】、【写景】、【山水】



~

题君山 / 洞庭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宋代·朱熹《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宋代 :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答:翻译: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日薄西山下一句
答:余光横照。出自宋代朱熹的《百丈山记》。原文: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下一句
答:余光横照。出自宋代朱熹的《百丈山记》。原文: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

《百丈山记》的翻译及原文是什么?
答:翻译: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百丈山记 朱熹
答: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

百丈山记文言文解释
答: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3. 百丈山记翻译及原文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

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
答: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 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润水,...

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
答:《百丈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