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的代词

作者&投稿:弭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这个网上搜得,高考差不多够了。

2.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彼”。

彼:

1、那,与“此”相对。这个远指代词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如《诗经·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它代词中,用作远指而比较常见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为远指时——

1、那、那些。如《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2、他们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

【注】其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如《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用为远指时——

1、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如《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夫往而学焉。”

2、那,那个,那些。如《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注】夫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之:用为远指时表示“那个”;“他(她、它)”;“其他的”。如《武王伐纣平话》:“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注】之作为代词,并非都是远指,也常用作近指。

匪:通“彼”。如《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3. 语文文言文中全部的代词和介词有哪些

1.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例如: (1)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僖公四年》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东纪》 例(1)是“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的意思;例(2)是“以一当十”的意思。 还有一些代词与介词组合的固定结构,如“是以”、“所以”、“所从”“所自”、“所由”、“所与”等 ,也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

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例如: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同上) 我们认为介词的范围应该从严,只有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不单独作谓语,或者作谓语时同作介词时意义又明显区别的词才能算作介词。因此,古代汉语介词只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下面对“于(於,乎),以、因、为、与”等较复杂而特殊的用法做一些介绍。 一、于(於,乎) “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

二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处所和时间。例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句践栖於会稽之上。 《国语·句践灭吴》 这 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

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

例如: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 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涉及的对象。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言博问也。 《荀子·大略》 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

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比较。

例如: 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 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 也使用,例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被动。(见被动表示法一节) 二、以 “以”字原是动词,义同“用”,虚化为介词。

介词“以”的用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

例如: 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 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

《左传·鞍之战》 “以剑”“以肱”均表示动作的工具或凭借。 第二种用法是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

例如: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史记·西门豹治邺》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以八千人”是率领八千人的意思。 第三种用法是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第四种用法是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如: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 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

“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 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二是它的宾。

4.

我下面写的都是初一课文中的.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其:他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前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后一个“其”的意思是:那个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出处同上) 其:他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赵普》出自《宋史》) 这里面的两个“其”都解释为:那个4、益习其声.(《黔之驴》)其:它的,指驴子的.另外,“其”除了这两种意思,还可以当语气词用,放在句首,比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出自韩愈的《马说》)前面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以解释为:难道后面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以解释为:恐怕不过这是初二的一篇课文,。

5. 第一二三人称在古文中的代词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

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扩展资料:

其他人称

一,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下官,奴家,愚,小人等。

二,尊称

1、称人之字。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如君,公,先生等。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称代词

6.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怎么表示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7. 谁能告诉我点比较常用的古文诗句代词和翻译好吗

一、人称代词 1、自称——第一人称 【吾】·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我) 【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 【予】·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的) 【余】·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我的) 【卬】·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卬,读如昂,第一人称代名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夫摇摇把船摆,旁人过河我等待。旁人过河我等待,等个人儿过河来。)

——以上为自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相当于“我”。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我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吾辈】·三湘登眺还吾辈,千古江山独此楼。

(我们) 【我辈】·我辈本无流俗态,不教离恨上眉多。(我们) 【吾侪】·文王犹用众,况吾侪乎?《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这些人) 【我等】·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以上为自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 【朕】·“朕为始皇帝”。

(朕 我,我的。中国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后汉书·和殇帝纪》(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屈原《楚辞·招魂》。

(朕,古人自称之词,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 【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孤,孤家,人君谦称) 【寡人】·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战国策·魏四》(寡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 ——以上为帝王自称。

【对己称名】·项王(项羽)曰:“不然,籍何以至此?”(籍,项籍自称)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腾王阁序》(勃,王勃自称) ——谦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古人对尊长说话,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自谦,相当于“我”。

2、对称——第二人称 【若】·是非若所知也。(你) 【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 【汝】·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 【女】·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尔】·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你的) 【而】·吕后真而主矣。

(你的) ——以上为对称代词,,⑴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你”。⑵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⑶单独用以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⑷⑺⑹⑸ 【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汝辈】·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你们) 【汝曹】·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你们) 【尔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 【尔等】·使尔等片帆不返。

(你们) ——以上为对称代词后面加“侪”、“等”、“属”、“曹”、“辈”等字,表示复数,相当于“你们”。 【上】·上使外将兵。

(皇上,指秦始皇) 【君】·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指项羽)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齐威王) 【大王】·大王来何操? 【陛下】·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您) 【阁下】·阁下以为如何? 【足下】·足下事皆成,有功。 【将军】·将军岂愿见之乎?(指刘备,您) ——以上为对帝王将相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君】·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你) 【卿】·卿欲何言? 【公】·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子】·子何恃而往? 【夫子】·夫子固拙于大用矣。 【先生】·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左右】·左右不明,卒从吏讯。

【执事】·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以上为对一般人的尊称,其作用相当于对称代词,有时可译为“您”,有时也可不译。

【对人称字】·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意。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以上为尊称的另一种特殊表示法,对人说话,讳其名而称其字,以示尊敬,相当于“您”。

3、他称——第三人称 【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彼】·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夫不恶女乎? ——以上为他称代词。

⑴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⑵用在动词前面作主语,(“之”除外),或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

⑶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之”除外)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⑷表示复数时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4、复称和旁称 【自】·宁信度,无自信也。 【己】·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其】·余亦悔其随之。 【身】·于其身也,同则耻师焉。

——以上为复称,反身自称,相当于“自己”。 【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

【人】·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以上为旁称,指称别的人,相当于“别人”。



~

古代文学中如何分辨疑问代词?
答:你好,在文言文中,常常采用一些疑问代词,来避免句子内部的重复,使语句简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疑问代词可分三类:指人的有:谁、孰。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文言文助词有哪些
答:) 文言文中,“尔”、“然”的作用与白话文状语标志“地”非 常相似。女口 : ⑱子路。 5. 古文言文中“者”有几种用法,并举例. 【者】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

初中文言文断句讲解
答: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

大家文言文是什么
答: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

文言文一般考哪些知识点
答:词性呢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或”……词类活用指的是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动词做名词.最后就是文言文的句式,举个例子……者,……也其实不同的年级学的是不同的,不能死学,只要张去...

文言文云断句
答: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

文言文?
答: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

文言文介词包括哪些
答: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如:①王问:“何以...

文言文语气助词都有哪些
答:释义 1、耳朵:~聋眼花。~闻目睹。2、形状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位置在两旁的:~房。~门。4、姓。5、而已;罢了:想当然~。技止此~。二、矣 yǐ 释义 1、用在句末,跟“了”相同:由来久~。悔之晚~。2、表示感叹:大~哉。三、焉 yān 释义 1、跟介词“于”加代词“是...

语文的助词,动词,名词,副词,介词等怎么辨别呢?大部分出现在文言文里的...
答:1、高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虚词就包括你所说的助词、副词、介词、代词等,只有18个。总结一下每个词的常用义项,完全可以全部掌握。随便找本市面上的高考总复习资料上面就都有。这18个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名词和动词属于实词类,这个应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