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投稿:耿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说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至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渲染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扩展资料: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什么顺序背?
答:按这样的顺序背:(春季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夏季的:)【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大景物转移到泥墙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三篇文章从内容...
答:理由如下:《阿长与山海经》讲述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的是作者的少年生活;《藤野先生》讲述的是作者青年去日本留学的生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基本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此文出自现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出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求学过程与线...
答:1狗·猫·鼠 2阿长和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望采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答: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 文章 脉络; 二、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 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答: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正文内容: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斗蟋蟀》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答:《斗蟋蟀》刘湛秋是总分总的结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结构是从整体到局部,又到整体又到局部。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2、总分式;先总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解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就其主要分歧来说:一种意见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