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

作者&投稿:钱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8,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zhàng):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不寐:睡不着。寐:睡。

《渔家傲·秋思》赏析: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

渔家傲秋思主旨及赏析
答:“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

渔家傲秋思带拼音原文
答:《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解析:《渔家傲·秋思》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一首诗,被誉为渔家三咏之一,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写的是作者在秋天到渔家乡村游玩的感受和思念。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贞观年间,张志和在秋天到陕西省渭南市的渔家乡村游玩。在那里,他欣赏到了...

《渔家傲 秋思》中有什么典故?
答:“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及翻译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和翻译
答:渔家傲李清照赏析及翻译《渔家傲·秋思》赏析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渔家傲·秋思》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

《渔家傲 秋思》中战士忧国忧民的句子
答:他著有《范文正公集》,而《渔家傲》,《苏幕遮》等名词也被后世永久传唱。 神仙一阙渔家傲, 读破希文一片心! 原文详见百度百科 渔家傲 秋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血尸007 2010-05-04 · TA获得超过2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0.2万 我也...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答:《渔家傲》、《苏幕遮》、《御街行》等,均不同凡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渔家傲·秋思》,慷慨悲壮而播传人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于1040年,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镇守边疆四年。范仲淹深为西夏统治集团所畏惧,因而边境人们赞誉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渔家傲》,即...

渔家傲秋思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
答: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渔家傲 秋思千古名句 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将士因边疆战事未了,难以回家的句子(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

《渔家傲》
答:<渔家傲>的原文,翻译,以及……如:字词解释,作者,背景等等... <渔家傲>的原文,翻译,以及……如:...《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而他在庆历

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的题。详见描述
答:【名称】《渔家傲 • 秋思》 【年代】北宋 【作者】范仲淹 【体裁】词 原文 渔家傲 塞下秋来...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衡阳雁去无留意···孤城闭 体现了将士们思乡却无从归乡的惆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

渔家傲秋思扩写作文
答:2. 什么改写《渔家傲·秋思》、、、 秋日,傍晚,边塞一味的荒凉,萧瑟重重.南归的大雁,成群结队地幔过天际,那样的无情,似是厌烦了硝烟战火.那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有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城,只有在落日下,才能看见袅袅的长烟,有种存在的意外,粗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