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黄杨木 能辟邪 ?? 黄杨木的好处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尔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没有什么真正根据

  黄杨木在古典家具中有着很微妙也很特殊的位置。我们看到的黄杨木作品多为工艺品摆件,基本上没有家具成品,在古典家具的使用中多用来点缀。记得有一次在元亨利古典硬木家具有限公司,有一位先生在看到黄杨木镶嵌的紫檀九龙闹海插屏时对黄杨如玉的质地赞不绝口,连说如果做成大件家具就好了。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怎么见不到黄杨木的大件家具呢?那么黄杨又是什么样的木材呢?
  其实,在我国黄杨木的生长范围较广,我国东南沿海、西南、台湾都有广泛的分布,其枝叶繁茂,不花不实,四季常青。在热带、温带均为较常见的常绿植物。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的时间也并不是很短了,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最早是元代的遗物,比如现存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圆雕人物“李铁拐”,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作品,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黄杨木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李渔称其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在他的《闲情偶寄》更是记有“黄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命也。”其实这种说法在其他一些书中也有提及,比如苏轼就有诗云:“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博物要论》中更是提到曾有人做过测试,称闰年黄杨并非缩减,只是不长。在《酉阳杂俎》对黄杨木的采伐还有如下的记载:“世重黄杨木以其无火也。用水试之,沉则无火。凡取此木,必寻隐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这些说法多少给黄杨木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更为黄杨木作品成为人们心爱的把玩之物增添了很多情趣。
  因为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但仍因黄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未见有大件作品,也正因为如此,黄杨雕刻作品常被初识者误以为是象牙制作。可以说黄杨木做成大件家具极难,如果出现,定是珍品。
  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淡,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山民,就有采黄杨叶用做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树枝来驱蚊蝇的习惯。
  欣赏黄杨木的艺术作品最应用心,细细把玩,总有所得。

  黄杨木雕起源的传说

  相传,黄杨木雕是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叶承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看到庙里有一位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艺所吸引,随即跑到庙外,挖来了一块很有黏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等多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些技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只如意发簪。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色彩光泽,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木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刻诞生了。

为什么说黄杨木 能辟邪~

所谓辟邪,是黄杨木具有的香气很轻,很淡,雅致而不俗艳,是那种完全可以用清香来形容的味道,并且可以驱蚊,另外,黄杨木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在黄杨木生长地的山民,就有采黄杨叶用做止血药和放置黄杨树枝来驱蚊蝇的习惯。加之因为生长缓慢,黄杨的木质极其细腻,肉眼看不到棕眼(毛孔),但仍因黄杨生长缓慢,多用来与高档红木搭配镶嵌或加工成极其精细的雕刻作品,人们大多将其雕刻成神像等作品,以显示其可以辟邪。


黄杨木雕是浙江地区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最早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铁拐”像,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晚清民国以后的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而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更是收藏界梦寐以求的精品。
1基本简介编辑
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1] 做雕刻材料的汉族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 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
黄杨木雕
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料为乳黄色,作品上漆初呈姜黄色,后变橙黄色, 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逐渐变成红棕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更是珍贵。温州市乐清市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乐清黄杨木雕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乐清黄杨木雕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柳市镇泮垟后横村、翁洋街道、乐城街道一带,传播至温州、永嘉、杭州、上海等地。

2溯源发展编辑
黄杨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的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
黄杨木雕
“千年难长黄杨木”、“千年黄杨难做拍” (乐器中的一种拍子)的说法。相传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间艺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发现了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似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一种雕刻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
到了晚清,黄杨木雕才发生从娱神到悦人的根本性转变。那时候黄杨木雕发展为案头工艺品,成为摆设、欣赏的艺术佳构。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渗透于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戏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现的主要题材,反映地域乡风乡情的作品则明显增多。如1910年,当时最有影响的黄杨木雕艺人朱子常,以乡土味浓郁的佳作《捉迷藏》,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二等奖。这件作品,以7个孩子在亭阁前旷地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情景,把稚童情趣乡村风味表现得淋漓尽致。1929年,黄杨木雕著名艺人叶阜如的作品《牧童骑牛》。木雕雕刻的是一牧童在牛背上横吹竹笛,老牛俯首悠闲地觅食,体现了一幅恬美的乡村田园小景。创作这些作品时,朱子常已过不惑之年,叶阜如更是年届60。日常生计的艰辛,创作探索的艰难,并没有消磨他们对乡土的挚爱和对农耕生活的眷恋,他们骨子里的田园本色,使之对黄杨木雕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独到的把握和表现。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能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获得行家的肯定,屡获大奖,使得黄杨木雕这一地方特有工艺,从偏僻的乐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