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作者&投稿:侯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第4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出示的图片海绵宝宝。
师:来到商店,售货员小姐就先给我们介绍了红海绵宝宝,她想让我们猜一猜这里有几个?猜的越接近的就能得到星星奖励。
(若学生凭感觉胡乱猜,则引导学生先数出10个海绵宝宝,让学生了解到10个海绵宝宝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做第二次估计。)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问:大家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
2、猜一猜
出示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的图片。
师:现在售货员小姐又给我们介绍蓝色海绵宝宝和黄色海绵宝宝。她让我们猜一猜这两种,哪种是15个,哪种是10个?猜对奖励星星。
二、探索新知,层层深入
1、比较大小
师:能用你们学过的知识来比较58、15、10这三个数的大小吗?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一排。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8>15>10
2、教学“多一些”、“多得多”
(1) 多一些
师:除了用大于号、小于号比较数字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问:15个与10条比较,怎么说?
板书:15条比10个多
问:15个比10个多多少?
师:在数学中,我们用“多一些”来表示多一点点。
问:15表示蓝海绵宝宝,10条表示黄海绵宝宝,还可以怎么说?
(2)多得多




1、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体会“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含义上的细微差别;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所学数学语言描述两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教学难点 :
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 本若干、 图片、
设计理念: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情境,一统全课。课的一开始,就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乐曲播放,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春游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知识的轻松获取。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动,把折星星变成了采野花,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充满童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感知,猜一猜谁采的花多,教给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是下面抽象思维的一次热身,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训练更有成效。多一些,少一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课上应放手让不同的学生说,让学生有不同的说法,教师只需适当引导。新内容“少得多”的获得,是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中揭示的。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有效的提问:为什么不选16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与疑难处茅塞顿开,“少得多”的提出不着痕迹,水到渠成,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更胜一筹。数学课同样肩负思想教育的任务,教师的适时一问,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礼貌待人,思想教育的渗透合情合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设计正是学生所喜欢的,富有人文气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出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小结是教师的拿手戏,本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我主体作用的小结,学生真正成为一堂课的探索者,发现者,体现了教师的学生观。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学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课已尽而味无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是啊,温暖的春天又来到了,草绿了,花开了,正是郊游的好时候。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野外郊游,一起去找找春天,你们想不想去呀!
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跟唱。
二、因势利导 自主探索
1、教师:瞧,闷了一个冬天的小动物们也坐不住了。
教师出示小猴和小猫的挂图,学生看图。
你们看:谁来了?
请你猜一猜,谁采的野花多?
教师板书:小猫采了38朵,小猴采了34朵。
问:小猫和小猴谁采得多一些?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多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小猫比小猴采得多一些。
板书:多一些
问: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引导说出:小猴比小猫采得少一些。
板书:少一些
2、教师:郊外的景色美不美?我们接着出发去另一个美丽的地方,出发前,要点点人数。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一班共有38 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教师读题,学生开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选40人?
练习用多一些,少一些说话。
问:为什么不选16人?36 人和16 人都比38 人少,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比较中,自己体会出:36人比38人少一些,16人比38人少得多。
板书:少得多
教师:人数完全正确,继续出发。
3、教师:课件出示“试一试”的挂图:看,这是什么地方?对了,这是个用高科技专门栽种反季节水果的果园。
问:有哪些果树?苹果多少个?梨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说出不选58个,48个的原因,引导说出与“少得多”相对的“多得多”。
4、教师:果园里还种植着许多其他水果,这是通过高科技培植的特大水果,(出示菠萝图片)菠萝每个10 元,(出示西瓜图片)西瓜比菠萝贵多啦!
问:“贵多啦!”是什么意思?西瓜的价钱是10 元,还是24元,15元?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三、应用新知 初步内化
1、教师:刚才,我们既看了美丽的景色,又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果园的老爷爷要考考我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考验?
教师出示如“想想做做”第4题图的两摞作业 本,一摞20 本,学生估出另一摞的本数。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引导学生先说出右边有两个左边这么多,然后在算有多少本。)
2、教师:真聪明!老爷爷给我们送来了一筐苹果和一筐草莓,只有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老爷爷的奖励。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学生完成,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教师:很好,做得不错!苹果、草莓送给你啦!我们要对老爷爷说什么呢?(思想教育:尊敬老人,待人有礼貌)
3、教师:果园里的果子今年长得可好了,你们瞧!
出示图:苹果45个,柿子50个,梨子85个,桃子42个,香蕉10个。
问:请选出你喜欢的水果,然后把能把她它和其他的水果比一比,说一说。
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自由说一说,指名说,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揭示多少也是相对的。
4、刚才果园老爷爷给我们送了礼物,又出了题目考我们,你们想不想见见他的真面目呀。出示“想想做做”5题,你们能猜猜老爷爷的年龄吗?这位老爷爷的年龄比65岁大,比70岁小,老爷爷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学生猜,口答。
5、小朋友。你们想玩游戏吗?
教师先示范,写下一个数,让学生猜,然后学生练习。
四、新知建构 余味无穷
教师:今天的郊游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第4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