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主要内容<yuwenzuoye

作者&投稿:时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实事求是

孔子“仁”学思想的实事求是精神,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由!海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即反对不懂装懂的态度,是孔子教导他 的学生并用以律己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原则。

因此,他对自己不确切知道的 事物,常常是不随意发表意见,常常是存而不论;只有对他确实了解的事情才发表意见,而且常常是主观上力图“言必有中”。 

2、知行一致

孔子是一个讲究实际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体现知行一致精神的人。他既不同于主张消极无为思想的老子,也不同于抱着消极厌世思想的长沮、桀溺之流 ,而是主张改变当 时“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对人类抱积极态度的人。

怎样才能养成和坚持这种积极有力的态度和高尚的风格呢?根据孔子散见各处的言论,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为学,二是为人, 三是为政 (工作)。因为一个人对人类社会能否做出贡献,贡献之大小,都 取决于对这三个问题处理的结果如何。

3、仁者爱人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着他自己的思想核心“仁”与“礼”,所谓“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

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扩展资料:

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

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

“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

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为人要为“仁”

  吴金铭

  为什么要学习仁爱之心呢?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内心如果明白了仁的真谛就会感到非常的美好,这个境界可不是不知道仁的人能够知道的。现代人追求幸福被误导为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了,好像如果物质极大丰富人就是会自然变得快乐、文明、知道礼节了。可是,真的富有了,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话,他仍然不会幸福。仁爱之心才是美好的本源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现在中国官场非常黑暗,贪污索贿、吃拿卡要、奢侈铺张、勾心斗角十分严重。为何呢?就是因为官员没有仁心。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时间处于节俭的环境中,不可以长期处于安乐的状态。仁者可以安守仁义,智者知道仁的妙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做人要有标准,虽然很多人在课本里面学了一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是却依旧迷失困惑,就是因为他不知仁啊。只有具有了仁爱之心,才可以正确的判断,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对人好,怎么样做其实是害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有志于实行仁,就可以远离恶行了。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不喜欢做坏事。可是如何才能避免自己做坏事呢?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你愿意按照自己的仁爱之心做人,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如果鼓励好勇斗狠,厌恶贫穷,就是乱的开始。人不实行仁,甚至很厌恶仁,那也或造成社会动乱。因此,仁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社会的管理者一定要实行仁政,并把仁的品质推广到整个社会,否则社会一定会动荡不安的。就好像,现在中国鼓励竞争,实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少有仁义,整个国家就不断堕落,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了。

  仁心到底是什么?

  子曰:“仁者爱人。”仁就是无有分别的爱每个人。现在人受到西方的影响,把人分为不同阶级,或者利益集团,或者意识形态,或者身份等等,主张一群人与另一部分人争斗,把整个社会分裂开来,搞得社会矛盾非常深重。而儒者则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不分彼此,共生共荣,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思想。中国“仁”的认识类似与基督教的“博爱”,两者其实是一致的。只是儒家的“仁”不仅是个人的至善之心,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子曰:“仁无敌,德有邻”,要做到仁,就不能有与人为敌的想法。不要鼓动人人之间矛盾,更不要仇恨别人。仇恨,只能给人带来伤害,带来破坏。何必树敌呢?人之初,性本善啊。人做坏事那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如果可以教导他,让人回归本性,不就是救了一个生命吗?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仁,就要克制自己的私心,然后用礼取代这个私心,这样才可以做到仁了。比如,吏治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吏假公济私,官吏把公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了,那就是不仁的表现。官吏要克制自己的私心,代以照章办事,就是仁了。这个仁只是对官吏的最低要求的仁。因为,这样“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的还是圣贤制作的基于仁的礼制之仁,还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还不是人的善良本性。更高的道德标准中,仁还有着更高的要求。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为仁不是只在心里想着对别人都好就行了,必须要外化的行为的。仁心的表现孔子针对弟子的情况,提出了三条:对住在你周围的人要表示谦虚,对所做的工作要真心做好,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尽心完成。其实,这也只是仁者的一些外在表相,在不同环境中,仁者都有显示其善心来。这些善心会表现出:孝、弟、忠、恕、刚、毅、木、讷等等。这之间的关系过去讲仁为体,其他的表现为用,绕来绕去的,让人迷糊。其实就是仁是人的善良本性,其他的行为是由善良本性显露出来的外在表现。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要做到仁,是要宁死不屈的。即便是要牺牲,也绝不做违背仁的事情,维护正义,何怕身亡。这是何等的勇士,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仁。

  如何才能产生仁心呢?

  子曰:“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有人说,仁这么难啊,怎么能够做到?难易的根本还在人有没有激发自己善心的意愿。只要愿意做到,就一定能够做到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学“仁”只做表面文章,表现的再好,也不是仁。真正的仁是发自内心的。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要学习仁,可以从孝弟开始吧。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弟妹,这是很容易的。这也是人的爱心的本源。学做仁,你只要把这种爱扩大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可以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就是仁的开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学习仁,还可以向山学。山养万物,矗立不动,静之极也。学仁,便要知静。当人能完全静下心来,便能感受到善良的本性。本性一出,仁义也自出。

(2019·随州)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体现出人本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和仁。礼只要是下对上,如子对父,臣对君王,都要有必要的礼仪和尊敬之心。仁则是上对下,如君王要善待臣子和百姓。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主要内涵:“仁”。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孔儒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以“仁”核心,“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主张以仁孝治国,注重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答:孔子的仁学思想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已及...

孔子仁学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孔子仁学思想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有其借鉴意义。孔子仁学思想与生活本身有关。仁的内容很广泛,但其核心是爱,其基本内涵是孝、悖、忠、信、诚、饶、敬。“仁”一词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孔...

简述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

谁能讲讲孔子仁的中心思想?
答: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对军人的择取和学习意义
答: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展开查看完整题目 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2、“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3、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
答: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

孔子的仁思想是怎样的
答:猜你喜欢: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 2. 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 3. 试论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建构分析 4. 孔子是什么时期鲁国人 5. 试论孔子伦理思想中“仁”的建构分析(2)6. 孔子为什么能被尊称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