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今》都写过什么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的寓言有哪些

作者&投稿:赤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吕氏春秋察今》写过的寓言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吕氏春秋·察今》出自秦国

作者: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寓言故事: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破!”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众人都嘲笑他。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4、《亡羊补牢》

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

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5、《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掩耳盗铃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吕氏春秋〉两则》与《察今》中的三则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两则》一课摘选自《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察今》一文。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察今”是“明察现在社会情况”的意思,《察今》一文从分析“时”与“法”的关系论述变法的重要性。

《察今》一文说:“法”是人们审察时代形势的客观存在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况认识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法也必须随之而变。古今情况不同,所以古法不可死搬,而应明察现在社会形势来立法,随后运用“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循表夜涉”三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阐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观点。

在《察今》一文中,这三个寓言的排列和我们学习的顺序相反,是按“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的顺序列举的,这个顺序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序。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循表夜涉”这三个寓言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分别从人(对象不同)、地(地点不同)、天(时间不同)三个角度举例,分别说明“对象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悖’”;“地点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惑’”; “时间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悲’”。

《〈吕氏春秋〉两则》中的“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与“循表夜涉”一起告诉读者(其实是想告诫秦国的统治者),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情况变了,法令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以求治理国家,进而统一天下。这就是《察今》一文的写作目的。

现在,《察今》一文对我们的提示则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察今》一文的突出特点。因为寓言用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这些带有夸张性的故事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们引以为戒。
望采纳,谢谢

《吕氏春秋》察今篇里包括《刻舟求剑》的三个寓言故事是什么?~

《吕氏春秋》里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讲述了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
刻舟求剑不用讲了,
循表夜涉:荆国人想要偷袭宋国,而要到宋国必须经过水,于是他们便派人先在水上作了标记,以便“循表”而“夜涉”。但是,夜里渡河时,却没能安全通过,且有千余军卒在这次偷渡中葬身鱼腹了。
引婴投江: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

《〈吕氏春秋〉两则》与《察今》中的三则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两则》一课摘选自《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察今》一文。
《察今》在《吕氏春秋》中是艺术性较高的一篇。“察今”是“明察现在社会情况”的意思,《察今》一文从分析“时”与“法”的关系论述变法的重要性。
《察今》一文说:“法”是人们审察时代形势的客观存在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况认识的产物,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法也必须随之而变。古今情况不同,所以古法不可死搬,而应明察现在社会形势来立法,随后运用“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循表夜涉”三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寓言故事,阐明法令制度必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观点。
在《察今》一文中,这三个寓言的排列和我们学习的顺序相反,是按“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的顺序列举的,这个顺序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顺序。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循表夜涉”这三个寓言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各有侧重,它们分别从人(对象不同)、地(地点不同)、天(时间不同)三个角度举例,分别说明“对象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悖’”;“地点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惑’”; “时间变了,法令也应该改变,否则就是‘悲’”。
《〈吕氏春秋〉两则》中的“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与“循表夜涉”一起告诉读者(其实是想告诫秦国的统治者),时代变了,社会变了,情况变了,法令制度也应该随之变化,以求治理国家,进而统一天下。这就是《察今》一文的写作目的。
现在,《察今》一文对我们的提示则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察今》一文的突出特点。因为寓言用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能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这些带有夸张性的故事往往给人以启迪,使人们引以为戒。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成语 含义 故事大意(20字)
答:故事大意: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落入江中。急忙在船上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在这儿坠落的。”船停了之后,这个人从他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移动了,而剑却还在原点,像这样去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刻舟求剑 含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

求“刻舟求剑”完整的签词及解释
答: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为秦始皇所杀。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这则寓言被收入小学冀...

刻舟求剑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答:12.求--找 刻舟求剑的意思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成语词典中注音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

刻舟求剑的寓意
答: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刻舟求剑的寓意4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有哪些
答: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译文】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这三个可以都是出自什么的?
答: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狐假虎威: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井底之蛙:汉语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
答: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篇一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四面楚歌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是什么故事
答: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被宋国人笑话。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

“刻舟求剑”的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刻舟求剑”的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刻舟求剑拼音是: (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释: 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出 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

有哪三个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的成语以及介绍,如同《掩耳盗钟...
答: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