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红线虫 红线虫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作者&投稿:唱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线虫即水蚯蚓的人工培育
(福建师大 陈寅山教授)
一、 水蚯蚓简介

水蚯蚓(亦称丝蚯蚓、红线虫、沟虫等)是环节动物水生寡毛类的俗称,是淡水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水蚯蚓通常生活在微流水、有机质丰富的水底淤泥中。在腐殖质多的地方,有机污染常为严重,氧气往往缺乏,它们在缺氧的环境中,从泥底伸出大部分身体,不断摆动,很有节奏,以此促进水流形成,以利虫体进行气体交换,水中氧气越少,则摆动越快。一旦受惊,则一齐缩入泥中。。
它们象陆生蚯蚓一样,吞食泥土,同时从土中摄取细菌、有机碎屑颗粒以及底栖藻类,有时也取食一些土中的微型动物,通过肛门排遗蚓粪。喜温,最适水温25~28℃。
某些水蚯蚓(如颤蚓)在污水自净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颤蚓类在水体中很常见,而且在一定范围中,其种群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造成水体缺氧,而水蚯蚓又是比较耐缺氧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水体中往往不能生存或种类极少,这些比较耐缺氧的水蚯蚓由于缺少竞争者而大量繁殖,数量往往很大。因此,有些人主张用单位面积中颤蚓的数量来作为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各种水蚯蚓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是很重要的分解者生物,它们吞食水中和底泥中的有机碎屑颗粒、腐殖质和微小生物,而本身又被水中其它生物(如鱼、蛙、蛇、龟鳖等)所取食,因此,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水蚯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时,两个个体前端以腹面相结合,各雄孔排出精液到对方受精囊内贮存。交换精液后分开。卵成熟后,环节分泌粘物形成带状的卵袋(卵茧)。卵产于卵袋内,卵袋向前移动到受精囊孔处,精液流出而使卵子受精。卵袋由身体前端脱落沉于水底泥中。卵袋两端开口处自动收缩而封闭成为椭圆形的卵茧。受精卵在卵茧中发育成为小蚯蚓。从受精卵孵出幼蚓所需的时间随水温高低和种类不同而不同,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因水温高低不同而有所差别。水蚯蚓寿命通常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水蚯蚓繁殖力极强。水蚯蚓和陆生蚯蚓一样,再生能力很强,切断后能很快再生成完整的个体。

二、水蚯蚓常见种类介绍

我国已知水生寡毛类共5科约28属70余种,分属于两个目。一是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如顠体虫科(Aeolosomatidae)、颤蚓科(Tubificidae)、仙女虫科(Naididae)、线蚓科(Enchytraeidae)属本目,二是前孔寡毛目(Prosopora),如带丝蚓科(Lumbriculidae)属本目。
在水蚯蚓养殖中,在我省比较常见、分布范围较广、数量比较大、比较适合养殖的种类有如下几种,现简单介绍。
1、尾鳃蚓(Branchiura),属颤蚓科。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尾鳃蚓虫体较粗,直径约1.2~2.2mm。常卷曲,活体伸延时长度达100 mm以上,固定标本约30~70 mm,平均53mm。活体紫红色,体节185或更多,每节背腹均有刚毛。性成熟个体头后Ⅹ-Ⅻ体节上有一明显的环带,呈灰白色隆肿块。体后部约1/3处始,背腹正中线每节有一对丝状的鳃,最前面的最短,逐渐增长,有60-160对之多(如图1)。这是本种与其它水蚯蚓的明显区别。该属中惟一的种是苏氏尾鳃蚓(B.sowerbyi)(图1)。
苏氏尾鳃蚓多分布于在沟渠流水两侧的3-5cm 的泥层中,尚属喜氧种类。生活时淡红色的尾鳃伸出泥土,以伸展的鳃丝为平面作上下摇动,其频率达每分钟100次左右。受惊扰时尾鳃立刻缩入泥中。在高温或缺氧时,尾鳃伸出更长且鳃丝伸展更开。苏氏尾鳃蚓的蚓茧呈卵圆形或蚕豆形,长径1,186~2,745微米,短径1,047~1,733微米。淡褐色,胶膜透明,一个卵茧通常内
图1 苏氏尾鳃蚓

含卵粒1~4个,多者达7个。卵随发育程度不同,呈现或深或浅的褐黄色。蚓茧的一端有一个突出似塞子的“柄”,孵出的幼蚓由此“柄”破茧而出。蚓茧的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25~30℃时约需25天,14~21℃时需28天。
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水蚯蚓(图2)。
霍甫水丝蚓体较细长,体直径约0.5~1.2 mm ,体长约35~55 mm ,无鳃。体褐红色而后部略呈黄绿色,这与中华颤蚓不同。环带似戒指状。霍甫水丝蚓分布在腐殖质丰富的泥中,浓度可达20cm以下,较耐低氧。水中氧充足时虫体红褐色,氧少时泥褐带黄色,缺氧时常群裹成一团停留在泥表近水面或深藏泥中。平常生活时,虫体伸出泥土,作左右蛇形摆动,频率约每分钟80~90次。对光线和惊扰十分敏感,能迅速缩入泥中,其表面留有一节小泥管。霍甫水丝蚓的蚓茧略似纺缍
图2 霍甫水丝蚓

状,但两端都有一个突出的似塞子样的短“柄”。卵茧深褐色,胶膜不甚透明,内含卵粒一般为4枚,多者7枚。蚓茧孵化时间,在水温26~31℃在时,约需10~15天。
此外,常见的还有颤蚓科的中华颤蚓(Tubirex sinicus)(图4)。体长80-150mm(固定),宽约1 mm。体色微红。颤蚓科的淡水单孔蚓(Monopylephorus limosus)(图3),体长约15-40mm,体最宽约1mm,生活时颜色淡白色,后端微红。仙女虫科的尾盘蚓(Dero sp.),体后端有一尾鳃盘。
上述这些种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往往杂栖在一起,进行天然捕捞时很难把它们分开,人工培养时也甚难保持纯种生长,在实际应用中也无此必要。
水蚯蚓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粗蛋白中氨基酸齐全,是各种水产养殖动物,如鱼、虾、贝、蛙、鳖等水产经济动物的动物性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动物的苗种阶段,水蚯蚓是最适合的开口饵料,因此随着水产养殖

图3 淡水单孔蚓 图4 中华颤蚓

事业的迅猛发展其需要量越来越大。以往基本上是靠人工进行天然捕捞,但仅靠天然的那点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进行水蚯蚓的人工培育,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效果。

三、水蚯蚓人工培育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水蚯蚓的培育可以采用池养,亦可田养,还可利用现成的沟、渠、坑等水体进行培养。成本不同,收益也不同。以池养的产量最高。水蚯蚓的人工培育主要包括建池与培池、投种、日常管理和采收等环节。
(一) 建池与培池
不管是池养或田养,培养池都必须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可利用现成的农田、荒地沟渠等,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建立专门的养殖池。
如果是利用现成的农田或菜地,必须将农田耙平,然后把大块农田分隔为若干培养池。如果是建专门的培养池,则须在池底铺上一层石板或打上“三合土”。每一培养池以长约10-30 m、宽1-1.2 m、深0.2-0.25m为宜,最好培养池有0.5.%-1%的比降,以利于管理和池面水之均匀交换和流动,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沟、口,在较低的一端设排水沟、口。在进、排水口设置金属网拦栅,以防鱼、虾、螺等敌害随水闯入池中。要注意,培养池要有一定的长度,否则投放的饲料、肥料易被水流带走散失。如果无法建成长条形时,可因地制宜建成环流形池或曲流形池等。
培养池里淹没培养基的水层一般保持在10 cm左右,过浅或过深都不利于水蚯蚓的生命活动和繁殖。流水不宜过快,但亦不能保持静止状态,始终以保持整个水面缓慢流动为好。水源要保持无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最好有一定肥度(如生活污水、家禽家畜粪水等),以增加天然饵料和营养物质。
培养基既是水蚯蚓生活的环境,又是获取饵料之所在。优质的培养基是缩短水蚯蚓采收周期从而获得高产的关键。培养基的原材料以选用富含有机质的污泥为好,如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里的黑泥等,切勿选用含沙量大的污泥。污泥厚度约10cm左右。除了污泥外,还需加上疏松物质(如甘蔗渣、无毒的植物等)和有机粪肥(如人粪尿、家禽家畜粪尿等)。
培养基的置放过程: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物质,用量是2-3kg/m2,然后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10-12cm,加水淹没培养基,浸泡4-5天(浸泡时间视水温高低)后施以禽畜粪便,10 kg/m2左右。接种之前再在表面铺一层厚度3-5 cm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撒一层经发酵处理的麦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用量150-200 g左右。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cm深的水层。这时就可以引进水蚯蚓种。生产实践表明,新建池的培养基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时间,此后则必须更新。
(二) 引种
水蚯蚓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福建省,一年四季均可引种。水蚯蚓的种源在本省各地都很丰富。城镇及其城乡结合部的排污沟、港湾码头、禽畜养殖场、屠宰场以及食堂餐厅、居民生活区的下水道,皮革厂、食品厂、糖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往往生活着大量的水蚯蚓,可就近因地制宜捕捞天然蚓种。采种时,水蚯蚓可连同污泥、废渣一起运回,因为污泥废渣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的蚓卵。当然也可直接从集市上购买鲜活的水蚯蚓种苗。接种工作比较简单,只要把采回的蚓种均匀地撒在蚓池的培养基上即告完成。根据实践经验和资料介绍,接种时以每平方米500-800g湿蚯蚓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好。
(三) 日常管理
接种之后,日常管理工作是获取高产的极为重要环节之一。
1、 饵料的准备和投喂
水蚯蚓的饵料来源是十分广泛的。凡无毒的有机物质经腐熟酵解之后都可用
来作为饵料。水蚯蚓特别喜欢摄食具有甜酸味的麦皮、米糠、玉米粉等粮食类饲料,人和禽畜粪便、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经发酵腐熟后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但是不管哪一种饵料,在投喂之前(尤其是粪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一是利于养料的分解转化和蚯蚓的摄食,二是可避免生料在蚓池内发酵产热而引起蚯蚓死亡。
粪肥可按一般的方法在土坑里堆积进行自然发酵腐熟。粮食类饲料须在投喂前一天或更长时间(视气温高低)加水发酵。加水量以手捏成团、放下即散为宜,然后聚拢成堆、拍打结实,盖上塑料布即可放之任其自然发酵。也有人在温度较低时,在发酵堆里加上酵母片,用量为1片/2kg,可加速其发酵腐熟过程,缩短时间。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酸酒香味即表明饲料已发酵腐熟好,可以用来投喂水蚯蚓了。
欲使水蚯蚓繁殖快、产量高,必须定期投喂饲料。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亩追施腐熟粪肥300 kg左右,自采收开始,每次采收之后应行追施粪肥300kg左右,以及适量的经发酵的麦皮、米糠等饲料,以促进水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投喂时应将饲料充分搅拌,除去杂草废渣,再均匀地泼洒在培养基面上。切勿使饲料成团或成块地堆积在蚓池里。投喂时,要关闭进、出水口,以免造成饲料飘流散失。
2、 温度、流水和pH值
水蚯蚓适应温度范围比较广,在本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繁殖,但是产量高低与温度高低关系十分密切。在低温时期提高培养池水温和培养基温度可提高产量。在冬季,可用塑料薄膜复盖的方法来提高蚓池的温度。在冬季和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水池温度,夜晚则宜适当加深,以利保温和防冻。盛夏炎热高温时期,水宜深些,以降低池里水温。如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植物遮荫则能避免夏日水温过高。
养殖的水流不可过大,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池中的营养物质和蚓茧,还会加剧水蚯蚓本身无谓的能量消耗,这样对提高产量不利。但水流亦不可太小,过小的水流甚至长时间保持静水状态则会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同时也不利于水蚯蚓的代谢废物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有可能导致水质恶化,损坏了水蚯蚓的生活环境,引起大量的死亡。一般来说,每亩养殖池每秒钟有0.005~0.01立方米(10kg左右)的流量就可以了。
水蚯蚓对水中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除草剂、化肥、重金属等十分敏感,因此工业废水、残留有农药的农田水和其它含药水都不能用。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量。由于不断施肥、投饵等因素,池水中的pH值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偏高或偏低。但由于水蚯蚓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而且流水起着调节调节pH值的作用,因此池水中的pH值一般不致造成对水蚯蚓的危害,通常无需采取特别的措施来调节池水中的pH值。
3、 搅池。
有些地方亦称“擂池”、“翻池”。由于水蚯蚓培养池含有大量污泥,加上水蚯蚓本身以及其它生物的代谢作用和消化作用,投入的饲料的分解作用都会产生有害物质,这些生物代谢废物,如含氮废物、有害气体等往往积累在培养基里面,同时会造成培养基的板结,如果时间久了,一些青苔、浮萍、杂草还会繁殖生长于其中,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水蚯蚓的生长繁殖。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经常对养殖池进行搅动。这是饲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很简单、很有效但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环节,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搅池的方法是用木耙、竹耙或其它耙子逐池将培养基全面地、轻轻地搅动一遍,以改善水蚯蚓的生活环境。搅池的时间间隔,视养殖池的具体情况,如水温、水流、水蚯蚓生长以及采收情况等而定,通常在生产旺季每隔3~4天就要搅动一次,其他季节可延长至5~7天搅动一次。搅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青苔、杂草埋入泥土中。
4、 敌害防除
水蚯蚓的敌害主要是鱼类(泥鳅、黄鳝、鲤鱼、鲫鱼等)、蛙类、鸟类、家鸭等肉食性或杂食性动物,这些动物都会直接取食水蚯蚓。养殖池中的螺类(如田螺、大瓶螺、环棱螺等)、双壳类(如河蚬和各种蚌类)等则会与水蚯蚓争夺饲料、肥料和生活空间等资源,萍类、青苔、杂草等如大量生长繁殖则会大量消耗培养基的养分,同时还会将水蚯蚓复盖住,使水蚯蚓的生活空间变小甚至丧失。这些都是水蚯蚓养殖的敌害,必须防止其进入,池内若有发现,应及时除去。
(四) 采收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水蚯蚓喜欢群集于培养基表层3~5cm处,经常尾部露于培养基的表层泥土外面,当水中缺氧时,常以其尾部伸出泥表面摆动增加水流而有利于呼吸,如果严重缺氧时,则往往在培养基泥表面集合成团浮于水面。
采收水蚯蚓,就是利用它的这种生物学特性进行的。常用的具体采收方法介绍如下。
1、 造成养殖池的缺氧环境。采收的前一天晚上截断或减少水流,造成池水的缺氧环境。第二天早上,水蚯蚓因缺氧而在水面群集成团,这时乘机采集,十分方便。
2、聚乙烯网布淘洗。为了清除混杂于其中的砂砾、青苔、杂草等,把捞取到的水蚯蚓放在网布里用清水淘洗一遍,然后装入大的盆、缸等容器中,淹水2~3cm,水面盖上一层湿纱布,水蚯蚓因缺氧而通过纱布网孔到达表面。另外用盖子把容器盖住,静置2~3小时,翻开盖子,纱布上面便是厚厚的一层纯净的水蚯蚓。纱布下的残渣中,还有一些水蚯蚓和大量蚓茧,应将其放回培养池中而不要丢弃。
(五) 暂养与运输
若水蚯蚓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应当进行暂养。暂养时,每平方米暂养池暂养的水蚯蚓以10~20kg为宜,每3~4小时定时搅动分散一次,同时需每天换水一次,以防其长时间的聚集成团而造成缺氧死亡。暂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不超过3天为宜。需要长途运输时,途中时间超过3小时以上的,应用双层塑料薄膜氧气袋包装,每袋装水蚯蚓不超过10kg,加清水3 kg,充足氧气,气温较高时袋内最好加适量冰块,以减少死亡,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

 在自然环境中,红线虫主要以细菌、酵母菌、藻类及有机物碎屑(动植物的残片)为食。人工培养红线虫,要事先准备好培养液。取4.5千克肥土(花园或菜园的泥土)和1千克稻草(剪成2厘米),一起倒入大缸里,加水50千克,经充分搅拌后,在15-18℃的温度下放置3-4天,然后用纱布过滤,滤液称为原液。
  取一定量的原液倒入另一只缸内,再加2-4倍的池水,这样,培养液就配制成了。这时候就可以把少量红线虫放入培养液中,水温保持在18-25℃,红线虫生长很快,会大量繁殖用来饲喂金鱼或其他鱼类。在培养红线虫过程中,要随时补加原液,以保证鱼虫的足够的饲料。

  水蚯蚓:又名红线虫、赤线虫,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或青灰色。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生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
  水蚯蚓的营养价值极高,投喂前要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它是金鱼和锦鲤非常爱吃的饵料,也是鳗苗的主要饵料。上海的黄浦江在河水退潮后,岸边的污泥中生有大量水蚯蚓,每年的春秋季节都会有人大量扑捞。

怎么养殖红线虫~

红线虫别名:丝蚯蚓、水蚯蚓、红丝虫、赤线虫,还可以叫蚯蚓,北方有称线蛇。   
种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水蚯蚓属。
水蚯蚓人工养殖技术 :
1、建培养基。
培养基的原材料可选用富含有机质的污泥如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边的黑泥等、疏松剂如甘蔗渣等和有机粪肥如牛粪、鸡粪等三类物质。先在池底铺垫一层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2~3千克。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每平方米10~12厘米,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施牛、鸡、猪粪,每平方米10千克左右;接种前再在表面敷一层厚度3~5厘米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敷一层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克;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厘米深的水层,新建池的培养基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此后则应更新。

2、引种与接种。
每年秋季,当气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引种入池。水蚯蚓的种源在城镇近郊的排污水沟、畜禽饲养场及屠宰场、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接种工作比较简单,即把采回的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就告完成。每平方米培养面积按500~750克接种为宜。

3、饲料与投料。
水蚯蚓特别爱吃具有甜味的粮食类饲料,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但是所投饲料(尤其是粪肥)应充分腐熟、发酵,否则它们会在蚓池内发酵产生高热“烧死”蚓种与幼蚓。粪肥可按常规在坑函里自然腐熟,粮食类饲料在投喂前16~20小时加水发酵,在20℃以上的室温条件下拌料,加水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为度,然后铲拢成堆,拍打结实,盖上塑料布即可。如果室温在20℃以下时需加酵母片促其发酵,用量是每1~2千克干饲料加1片左右,在头天下午15~16时拌料,第2天上午即能发酵熟化。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酒香即证明可以喂蚓了。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的粪肥200~250千克;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可追施粪肥300千克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长。投喂肥料时,应先用水稀释搅拌,除去草渣等杂物,再均匀泼洒在培养基表面,切勿撒成团块状堆积在蚓池里,投料前不要忘了关闭进水口,以免饲料飘流散失。
4、擂池与水管。
这是饲养管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方法是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认真地擂动一次,有意识地将青苔、杂草擂入池里。擂池的作用,一是能防止培养基板结;二是能将水蚯蚓的代谢废物、饲(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驱除;三是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繁生;四是能经常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水深调控在3~5厘米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温,夜晚则适当加深,以保温防冻;盛夏高温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少阳光辐射,最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荫。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细菌,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但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给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除,从而导致水质恶化,蚓体大量死亡。水蚯蚓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池水都不能用。
5、采收与提纯。
水蚯蚓的繁殖能力极强,新建蚓池接种30天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且能一直保持长盛不衰。但水蚯蚓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因此及时收蚓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采收方法是头天晚上断水或减小水流量,造成蚓池缺氧,第2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聚乙烯网布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的蚓团。每次蚓体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上的“蚓团”为准。这样既不影响其群体繁殖力,也不会因采收不及时导致蚓体衰老死亡而降低产量。   
为了提纯水蚯蚓,可将一桶蚓团先倒入方形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再倒入大盆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厘米,表面铺一块罗纹纱布淹水1.5~2厘米深,用盆盖盖严,密封约2小时后(气温超过28℃时密闭的间要缩短,否则会闷死水蚯蚓),水蚯蚓会从纱布眼里钻上来,揭开盆盖,提起纱布四角,即能得到与渣滓完全分离的干净水蚯蚓。此法可重复1~2次。将渣滓里的水蚯蚓再提些出来,盆底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的卵茧和少许蚓体,应倒回养殖池。

是摇蚊幼虫?在污水,死水中会有。就是摇蚊的幼虫。

泥鳅池塘如何培育红虫
答:具体如下:在自然环境中,红线虫主要以细菌、酵母菌、藻类及有机物碎屑(动植物的残片)为食。人工培养红线虫,要事先准备好培养液。取4。5千克肥土(花园或菜园的泥土)和1千克稻草(剪成2厘米),一起倒入大缸里,加水50千克,经充分搅拌后,在15-18℃的温度下放置3-4天,然后用纱布过滤,滤...

怎么饲养和处理喂鱼的红线虫(水蚯蚓)?
答: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酒香即证明可以喂蚓。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的粪肥200~250千克;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可追施粪肥300千克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长。投喂肥料时,应先用水稀释搅拌,除去草渣等杂物,再均匀泼洒在培养基表面。

红线虫吃什么
答:某些水蚯蚓(如颤蚓)在污水自净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颤蚓类在水体中很常见,而且在一定范围中,其种群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由于有机质的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而造成水体缺氧,而水蚯蚓又是比较耐缺氧的,其它生物在这样的水体中往往不能生存或种类极少,这些比较耐缺氧的水蚯蚓由于缺少竞争...

水里的红虫是怎样产生的?
答:一、水龙头所处环境不洁。客户水龙头所处环境是诱发红虫的主要原因,统计结果占投诉“红虫”的55%以上。有利于“红虫”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雨季潮湿,用户家里环境较脏,厨房、冲凉房有积水,水龙头周围堆放杂物太多,还有的是龙头装于(裸露)室外。二、二次供水设施疏于管理,约占投诉的38%。二次...

请问下水道有红线虫吗
答:红线虫,也叫:红丝虫、水蚯蚓;一般居民区下水道里很少有红线虫。红线虫,多生活在排放污水或废水的阴沟污泥中(一般是缓流水黑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水蚯蚓,可用于金鱼、锦鲤和乌龟等培育食料。

水蚯蚓在哪里可以捉到
答: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它们多生活在江河沟渠流域的岸边或河底的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

红色线虫是什么虫
答:水蚯蚓,又名红丝虫、赤线虫,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或肉红、橙黄色。它们多生活在排放污水或废水的阴沟污泥中(一般是缓流水黑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伸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

下水道爬出红线虫怎么办
答:3、水中若出现红线虫,可用漂白粉杀虫。4、居住在平房及低矮楼层的用户注意用水环境的卫生,保持自来水水池清洁,夜间尽量不要把扫把、抹布等潮湿的物体放置于自来水水池旁,同时可以用塞子将自来水水池下水口塞住,以免有红线虫从下水道爬出。避免红线虫注意事项 家庭太阳能热水器如长期不用时也应把水完全...

介绍一些温顺,容易养的热带鱼,顺便介绍一下怎么养。最好活得久一点_百 ...
答:红线虫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是成年鱼的理想食物。五、光线光线对于热带鱼生存十分重要,没有光线热带鱼就无法生存。光线对饲养热带鱼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光是所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没有光水草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就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植物也就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植物对光照也有...

在水里发现的虫子,请问是什么虫子?
答:捕捞水蚯蚓多在河汊和淤泥水塘的浅水处。用细目抄网从河床的淤泥表面及泥下两厘米处铲过。在水中漂洗后得到的残余物中就有非常多的水蚯蚓。收集足量的泥蚓混合物后放置在大盆中,放满水盖上盖子遮阴。待水蚯蚓富集于水面后用手捞取,蚓尽则剩水与泥。水蚯蚓在南方多作为金鱼、锦鲤和河鳗幼苗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