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胤原来是哪国的大将? 古代前十名大将是谁,哪国前十名大将最多?

作者&投稿:伊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他是赵匡胤
他是后周大将,而后周是”五代十国“中的”五代“(梁唐晋及汉周)之一
他在柴宗训时期凭借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他即是北宋太祖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权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你说的是赵匡胤不??

这个你可以在百度网页上输入搜索查看

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927-976),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吴起是哪国大将~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本事他。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田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部阳一帝)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 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武侯曾与吴起一起乘船顺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他说:“国家最宝贵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但不讲求德义,大禹把它消灭了。夏桀所处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和济水,右边有泰华山,伊阙(又名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南)在南,羊肠(在今山西晋阳西北)在北,施政不讲仁爱,商汤将他流放了。殷纣王的国家东面有孟门(古隘道名,在今河南辉县西),西面有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今山西洋源县东)在北面,黄河在南面流过,地势也无比险要,但施政不讲道德,周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未,治理国家在于君主的德行,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君主不讲德行,就是一条船中的人也都会成为敌国的人。”武侯说:“你说得很对。”吴起治军主张兵不在多而在“治”,曾严格考选步兵,创建有战斗力的常备军“武卒”。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可是最后却任命田文(魏贵戚重臣)为相。吴起很不高兴,他向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地区,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尊从我们,你比我怎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都比我高,这是为什么?”田文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田文说:“这就是我所以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任相,他妻子是魏国的公主,公叔对吴起非常畏忌,便想害吴起。他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说:“怎么办?”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一级的小国,又和强秦接壤,据我看,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农机向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顾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顾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探测他的想法了。’然后你再和自把吴起邀到你的府上,使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被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照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魏相就辞谢了武侯。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了。吴起害怕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若作乱者无所顾忌,射我必中王,中王,自然就暴露他们是反叛的罪人。但追杀吴起的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答: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吴起(?~公元前381),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战国初期两大传奇名将之一(另一为孙膑)。“提十万兵横行天下者,桓公也,提七万兵横行天下者,吴起也,提三万兵横行天下者,孙子也”。吴起曾士鲁、魏、楚三国,到哪哪强,尤其使魏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2、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号称战神,战国末期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为李牧、王翦、廉颇)。古人用兵必提“韩白卫霍”,不多说。
  3、李牧(?—前229年),骑兵战的天才。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4、项羽(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天生的军事英才。体现项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战,前两战体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天才和英勇气概,而垓下一战则造就了千古悲情的西楚霸王。
  5、韩信(?—前196年)号为“兵仙”。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不需多言。
  6、卫青(?~前106)骑兵战的三大天才之一。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7、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一说前145~前117)骑兵战的三大天才之一。
  8、李靖(571—649)骑兵战的天才。李靖军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9、徐懋功(李绩)(594—669),原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唐高祖赐徐懋功姓李,李世绩。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讳,遂单名绩。一个半仙级的家伙,唐太宗曾极口称赞他“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唐肃宗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
    10、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常胜将军。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全世界华人所熟知。岳飞另有一首《小重山》,写出了他一心忧国却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心境。
汉代前十大名将占了三席,分别是汉初名将淮阴侯韩信、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

为什么说赵匡胤是隐酒而亡?真相是什么
答:柴荣哪里料到,赵国胤酒中城府深。赵匡胤与一班军中大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常聚在一起喝酒谈天,名为“义社”实为“酒党”。此外,赵匡胤还收罗了赵普、楚昭辅等一伙出谋划策 、耳目机灵的幕僚。在那时,赵匡胤已经通过“酒党”,初步确立了日后夺权立国的文武班底。一天,赵匡胤他们与一位道士一起喝酒。这位道士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