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在逐客令事件中,究竟是如何巧妙说服秦始皇的? 李斯谏逐客书如何说服秦王

作者&投稿:允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斯在“逐客令”事件中,之所以能说服秦始皇,主要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打比喻、列榜样”的手法,使得刚愎自用的秦始皇改弦易辙。

一、秦朝的“逐客令”事件的前因后果

秦王嬴政登基后,秦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虎视天下,意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六国岂肯束手待毙,虽然在军事上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各显其能,以各种名目派遣间谍和说客,往来秦国,有的刺探秦国军情,有的用各种手段实施破坏。

《史记》记载,韩国国君派遣水工郑国来投奔嬴政,建议嬴政在关中大规模兴修水利,开挖规模浩大的“郑国渠”,名为帮助秦国发展农业,实则借此消耗秦国国力,拖住嬴政的注意力,延缓其对六国的进攻。这就是著名的“疲秦计”。

嬴政觉察之后,勃然大怒,认为六国的人凡是在秦国游学做客。任职当差的,个个没安好心,“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下令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其他六国之人。大臣李斯祖籍楚国,也在被驱逐之列。为了保证自己的职位,也为了秦国的未来,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献给嬴政。

二、李斯是怎样说服秦王的?

李斯并没有干巴巴地讲一堆大道理,而是采取了生动传神的“打比喻、列榜样”的方式。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国君为榜样,他们都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放手重用各国贤才,才取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的效果。假使这四个先王都驱逐外国人才,“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秦国又岂能强大如斯。

接着,李斯采用“打比喻”的手法,指出秦国皇宫中诸多宝物,“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没有一种产自秦国,却都能为秦国所用,壮大秦国的声威。

如果皇宫中除了秦国的东西其他一概不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那秦国皇宫必将黯然失色。

秦王嬴政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立即醒悟到自己的错误,听从了李斯的劝告。李斯显示了卓越的文采和超群出众的说理技巧,能成为秦国宰相,确实实至名归。如果没有李斯的这番劝谏,秦国能否一统河山还是个未知数。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秦缪公这些厉害的君主都因为有客卿的帮助才能成功,所以秦始皇打消了驱逐客卿的打算。

李斯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列举了秦国门客对秦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强调人才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让秦始皇幡然醒悟,把被驱逐的门客都请了回来。

他举证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秦国的强盛离不开这些客卿的功劳。用大量的比喻说明,逐客并不恰当,最后说秦国的强盛必须要招揽各方面的人才。

李斯谏逐客书是如何说服秦王的?~

一、 抓住秦王内心的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层层推进,步步升级,最终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时是战国末期,群雄逐鹿,谁都想将天下于自己掌握之中,而秦王又是个强权在握,雄心勃勃的霸主。所以尽快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就是他最大的心理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有利于达到这种欲望的就容易被接受,凡是违反这一欲望的,就难以立足。正是从这里出发,李斯就高屋建瓴,始终站在是否有利于一统天下的高度上发议论,把每个层次的落点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利害关系上,“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则可能亡国。”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击中了要害。这从前面所概括的五段分论点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对这一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看到,这种高屋见瓴,环环扣击要害的写法,并非轻重不分,简单重复。而是由远到近,由轻到重,层层推进,步步升级的。大体上说来,文章的第二段是回顾历史,也就是道古;第三段是剖析眼前,也就是论今。第四、五段说到将来,也就是展望,从古说到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道古”是借鉴历史。“论今”是解释是非。“展望”是家国命运。利害关系一步比一步重要。
第二段“道古”的结论是: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的富强。将统一天下之意留在言外,让秦王思而得之。没有把弓弦一下子就拉得很紧,以防过猛而断裂。
第三段“论今”中大肆铺陈珍宝、美色、音乐,意在对比,也是用外物与“逐客卿”的矛盾,以引起秦王的思考。接着作者顺势将笔锋一转,得出“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的方略的结论,这就直接落到了“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之上,比前一段更切近要害。
第四段的结论是,逐客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削弱了自己而资助了敌人。这就比单纯说逐客极不利进了一层。
最后一段的结论是,逐客不仅谈不上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这就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了极点。
纵观全文,从没有客卿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强,说到逐客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再说逐客实质上削弱了自己,资助了敌人,最后上升到逐客就可能亡国。这样来安排各层次结论,就像爬楼梯一样,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步步升级。这种由轻渐重,渐次进逼的内容结构特点,是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的。它不仅一开始就避免了耸言高调,突兀冲撞,造成情断弦裂的可能性,而且这样作能使被劝者,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劝说者的轨道,从而稳妥地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特别是对专横不可一世的君王,用无可辨驳的事实说话,不仅可以启发他从事实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且可以避免发生冲撞。《谏逐客书》的二、三段泼墨最多,主要是摆事实。第二段一口气铺陈了秦国发展史上的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大量事实后,用“客何负于秦哉?”一句反问,不用多说,驱逐客卿的毫无道理自然就出来了。
第三段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皆非秦国所产的大量事实后,用“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一句接上启下,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方针之不合理,也就昭然若揭了。这里都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以大量事实诱导,后以简洁的结论点拨,论据充分,点拨警策,说服力就大大增强了。
用事实说话的“事实”,不是随意拼凑而来的,是经过筛选的。《谏逐客书》所选择的事实,至少有如下两点是好的:(1)所选事实是被说服者最接近、最熟悉的。被说服者是秦王,他又想尽快地统一天下。李斯就用秦国君王怎样很快强大起来的事实为例。秦王偏爱珍宝、美色、音乐,这些东西就在他的身边,朝夕相处,李斯就专门用这方面的事例作比。事例的贴近,会使对方利于理解,便于接受,说服力自然就强。(2)所选的材料是典型的、重要的,如事实很多,不突出那也没有说服力。如果多而杂,轻重缓急不分,大小主次相混,那也会冲淡事实的雄辩力量。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为什么只选了这四位呢?因为这四个君王在重用客卿、在功业方面是最突出的。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秦惠王用张仪连衡政策,打破了六国的合纵,功效十分显著。昭王用张碌的远交近攻政策,蚕食诸侯,在兼并战争中效果也很好。既是重用客卿,成就又很大。因而也就最能说明纳客之利,逐客之害。第三段选用最罕见的珍宝、美色、音乐为例,也是这个道理。总之,事例的典型性、重要性,大大强化了说理的根据和份量。
三、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这是一篇论说文,论说文要讲究论说方法,《谏逐客书》的论说方法并不复杂,主要采用正面论述,反面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说理。正面论说,主要是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论,主要是突出逐客之害。纳客与逐客,利害两相对照,是非就更明显,利害就更清楚。如第二段先铺陈四位君王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收结,这是正面论述。说明秦国因重用了客卿,才有今天的强大。意思已经很明确,本来就此可以打住,但作者又来了一句反问“客何负于秦哉?”引起秦王思考。接着又用一个假设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一转是从反面来推理。这样全段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利害两种结果,突出了客卿的重要性。第三段主要运用两重对比来说理,先用大量事实来与逐客卿进行对比,接着又推进一步,用重物与轻人来对比。这双重正反对比,大大突出了秦王在用人方针上的错误。第四段先正面论证“昔五帝三王”“不却众庶”,结果无敌天下,从正面启发,这是动之以利。接着论说“今秦王逐客”,实际上是“借寇兵而赍盗粮”,从反面启发,晓之以害。一正一反,一利一害,分明而有力。
仔细推敲全文,正反论证中,处处交织着昔与今,物与人,纳客与逐客,利与害,损民与益酬,统一与亡国的多重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内容是切中要害的,而且对比本身,大大强化了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鲜明程度。很有警策作用。
四、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如第二、三段都铺陈、排比了大量事实,读之令人有迎接不暇的感觉。这不仅使文章论据充实,而且使人感到理直气壮,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铺陈要有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堆砌、繁琐、臃肿之感。《谏逐客书》的铺陈是注意变化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角度的变化。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二段连写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上,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有意避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2、句式的变化。如第三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铺陈珍宝一共用了两个长句,写了十四、五种东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悦之,何也?”在这一句中,前面先用七个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 “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被秦发觉,秦王由此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上了这篇奏议进行劝谏。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文章本身看,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根本原因是 激烈竞争的环境迫使领导者尊重人才,使用人才
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愿望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说明道理的?
答: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

逐客令的典故
答:谏书中,李斯列举了在秦国为官的 楚国百里奚、宋国蹇叔、晋国丕豹等外来官 员对秦国所作的贡献,并指出逐客的弊端, 言辞恳切,慷慨激昂。 秦始皇看后,觉得颁 布逐客令确实不妥,便下令废除了逐客令。客令,源自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今...

李斯《谏逐客书》说服力如何体现
答:一、李斯《谏逐客书》摸准了秦王的想法,站在秦王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他的处境,判断他的立场,然后对症下药,务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二、李斯自己的写作定位。屈原见逐,作《离骚》,韩飞不用,写《孤愤》,李斯吸取了两人失败的教训,李斯虽然有资格怨,但那都是个人情绪的小格局,李斯始终保持...

关于秦相李斯??
答:李 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 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 人才。秦王看了《谈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宫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

成语小常识的逐客令怎样获得
答:1.下逐客令的成语故事 逐客令是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向秦王发出的号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 解义: 「逐客令」中的「客」,指客卿,古代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

求秦始皇的《逐客令》全文
答: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秦王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译文:正逢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

谁有逐客令的原文啊?新编高中文言文上的
答: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

秦始皇的哪句话可以被视为是逐客令的理论根据?
答:课文讲译:第一段:“我听说官员们(吏)在商议(议)驱逐客卿(客,其他诸侯国在秦做官司的人。)的事,臣私下(窃)认为这样做错了。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逐客是错的 * * * 第二段:过去秦穆(通假:文中写作“缪”)公(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求士,在西边(西,方名作状)从(于,介)戎(西边少数民族部落,号称有...

秦朝的李斯是怎么死的、为什么?
答:李斯刚成为秦客卿不久,便赶上秦宗室大臣的逐客令:“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以游说方式获得秦王亲睐的李斯,自然在名单之中。李斯发愤作《谏逐客令》,于是“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其后二十余年,秦王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秦帝国,以李斯为臣相...

吕不韦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答: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本相安排。 在秦王政年幼时,吕不韦每逢处理完朝政,就会去后宫与太后斯守。太后原本是邯郸姬,是吕不韦的老情人,她风流成性,盗意淫乐,肆无忌惮。可是作为丞相的吕不韦为了避嫌,而且因为一心应付政务,因而开始冷淡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