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字文言文

作者&投稿:闻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两则意思25字

《学奕》

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 30篇超短文言文带翻译(原文在25字以内)以及5篇大作文600字(内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参考译文:房玄龄向唐太宗禀奏:“我查看了仓库里的盔甲兵器,远远胜过隋朝。”唐太宗说:“武器装备确实不可缺少,但是隋炀帝的武器难道充足吗?最终他还是失掉了天下。

如果你们尽心尽力使百姓平安,这就是我的真正的武器装备啊。”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

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

3. 【初一上册语文21

21 论语六则21.1 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4、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21.2 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21.3 一词多义1. 知:(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通“智”,智慧).2.而:(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21.4 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22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7.引 古义:拉 今义:领22.2 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22.3 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2.4 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23 伤仲永 虚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2. 受之人——兼词之于.3.卒之为众人——取独不译.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自: 还自扬州从.然: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父利其然也 ----- 代词,这样.5.1 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5.2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5.3 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贤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5.4 文言句式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省略句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4.通假字①“扳”通“攀”②“材”通“才”。

4. 求30篇古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细柳营 上自劳军。

5. 急求30篇文言文字数在50字内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

急需[15篇短小的文言文和翻译]一定要是简短的哦
答:急需[15篇短小的文言文和翻译]一定要是简短的哦 20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百小度 2008-02-17 · TA获得超过12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

文言文《咏雪》怎么读?
答: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

文言文50字以内
答:选自《列子·汤问》启示:这篇古文告诉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有一点皮毛知识就骄傲自满,要努力刻苦地学习,超越自我。因为学海无涯,永远精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

20字左右的文言文加意思
答:1. 文言文20字带翻译 1.孔门师徒各言志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

初中生基本文言文150字,急!!!
答: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

50字到60字文言文
答:5. 急求15篇以上文言文小短文(50~60字的),还有其翻译和启示 崔景偁拜师 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译文: 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

十五文言文
答:1. 15篇古文的原文和翻译,急需,要短的 1.凿壁偷光 匡衡字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典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译文...

浅显易懂的文言文40字
答:浅显易懂的文言文40字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冬至为何分「人冬」和「鬼冬」?成大文化17 2022-11-06 · TA获得超过378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0.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十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识李王戎...

十四个字的文言文
答:2. 求14篇短篇文言文及译文 (一定要超短)谢谢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

中学文言文大全30字
答:4.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通假字 本字 意思 原文例句 出处 1.强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同“汝” 你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