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禅宗的顿悟 求问佛教中何谓密宗,何谓禅宗,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

作者&投稿:耿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开悟有两种:解悟和证悟。解悟是明白实相,解悟后还是文字禅,是用思量心领悟的境界,没有受用,可能完全是凡夫,没有破无明。证悟就是证果,已经限量的悟到常、乐、我、净的清净自性,真证的开悟是证悟,至少是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已经了生死。如果没有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证悟的,现在的人得到初禅都很难,何况是了生死。

证悟后就是初住或初往以上的菩萨,已经超越声闻和缘觉。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五、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七、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八、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十、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

十住: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十行: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
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瞋恨行」。
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八、缘般若故,成无着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回向”。
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是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理,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位,成就檀波罗蜜。二、离垢地,成就戒波罗蜜。断修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成就忍辱波罗蜜,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成就精进波罗蜜,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成就禅定波罗蜜,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成就慧波罗蜜,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发大悲心,亦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此位即终第二阿僧只劫之行。八、不动地,成就愿波罗蜜,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罗蜜,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成就智波罗蜜,亦断修惑,具足无边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覆虚空出清净之众水,故云法云地。

等觉:
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曰妙觉。即佛果之无上正觉也。二乘止于自觉,无觉他之功。菩萨虽自觉觉他并行,而未圆满,独佛二觉圆满,觉体不可思议也。四教仪四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无明习尽,名真解脱。翛然无累,寂而常照,名妙觉地。’三藏法数二十六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1.顿悟是量变到质变的瞬间。不是空想,能后一下子灵光一闪,这是不现实的。
就像是每天都吃饭,吃的肚子越来越涨,最后垃了一堆屎。这拉屎的感觉就是顿悟的感觉。 我们悟禅也是这样,每天参于生活,每天见了行行色色的人,肚子里也有各种感觉(如:觉的别人不如自己,却又工资比自己多。)这种感觉就是肚子里的大便,直到有一天你忽发现,原来他多工资是有道理的,这时就像拉了一泡屎。有禅心的人就觉的爽,无禅心的人拉屎就盯着屎看,恶心。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顿悟后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 真的什么也没有得到吗?只有自己知道。
2.果位就是别人对你的感觉。如:你觉的你母亲好温柔,温柔便是她的果位。当一个人陌生人来到我们面前时,他的果位就是他的名字。 人即是佛,佛即是人,本无分别。

3.断也非断。 当他明了对自身有关系的事时,是断了无明。但有很多和他没有关系的事,却又断不了。佛的法力再大,也要看他对什么有兴趣。无兴趣的断也非断。

4.普通人:就像是隔壁王大爷。//你是不是一想到他,就想到王大爷三个字,这就是果位,就是佛,也是普通人。

5.顿悟过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从不同的经历明白同一个道理。这叫触类傍通,一通百通。

6.每个人都在路上,佛也是。 天有阴晴圆缺,如有人觉的它修的圆满了,那就是他马上又要缺了。 法无常法,任何法也只是为了应当前情况而生的,这一瞬间圆满了,下一个瞬间又要从头再来。应对的情况完了,此法也就完了,那有圆满?骗骗无知的热心人还差不多。

最后引用牛顿的一句话作结束语: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佛教果位是后来大乘的说法,禅宗顿悟即是成佛。如果没有达到圆满觉悟,那属于感悟并非顿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觉迷只在一念倾。顿悟即是通达一切,没有丝毫无明困惑。
声闻——闻佛所说,依教奉行
缘觉——自身机缘,不从他得
名不同结果不二。顿悟后外在跟一般人无异,人人一样。这个一样不是说吃同样饭住同样地,是说相互言说没有障碍,乃至不说话都可互通。
简单就介绍这些吧,因为知道跟不知道没有区别,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亲证!

简单的说吧,顿悟桶底脱落后(我是说刚契入时),你就没有妄念了,比如你现在回光返照自心是否有很多妄念而不能自控呢?到那时你就没有妄念了,除了自己自发的心中产生念头,但是念头随来随灭,而不会有象现在的如诸多尘埃般的妄念往外涌而不能自控,到那时你的心念可控制自如。会得大定,会觉得非常寂静和安宁。任何恐惧和突然的大声都不能动摇你的心,你会觉得任何的声音都很清净,因心寂静故。久之神通智慧自现。绝不能有淫行,否则在你矢精的一刹那,定力尽失。定力失,则神通智慧亦失,所有修行都得从头再来,而且此时矢精亦对身体有很大伤害。

顿悟时破一切无明,就是对生命是怎么回事再也不迷惑。
虽然禅宗提出见性成佛,但还是要悟后起修。不过明心见性是个关键阶段,突破了这一点,剩下的是收拾残局了。
悟后是个有觉悟的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而不是神异。

佛教禅宗里分为两派,一派是顿悟派,另一派是什么~

在众多佛门宗派里面,禅宗作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的最上乘。以六祖慧能与同门师兄弟神秀禅师顿渐量大派系又分出五家七派,既是五祖当时所说的;一花开五叶。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
里面又分顿悟与渐修,其中顿悟禅也叫祖师禅。以其格调高标,非凡夫愚智所能领悟,也叫超佛祖师禅。也就是楼主说的顿悟禅。
而另外一派叫做;如来禅。可以讲道理给学人听,循序善诱,温婉舒缓。也叫做渐修禅。
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来告诉你:
一、佛教分为密教和显教,密教就是所谓的密宗,而其他的宗派,比如禅宗、净土宗就是显教;
二、顿悟和渐悟是禅宗的两种修行方法,这牵涉到很著名的禅宗六祖的公案: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顿悟;他师兄神秀的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就是渐悟。这说起来就复杂了,你可以去看看南怀谨的《禅话》;
三、大陆汉传的基本是大乘,在云南那里是傣传的小乘。
大陆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强调在修行上比小乘上了一个台阶,各种戒律更加多一点,比如出家人戒食肉以培养慈悲心,而印度等国则无此戒。密宗,秘密也,不可说,不可说也

请问有没有佛教禅师顿悟的例子???拜托...
答:”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执我执法,对事物起分别,学习佛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无住出自于《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核心,学佛真正理解了...

顿悟怎么解释
答: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当然这不是唯一途径,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

顿悟是佛教哪一宗
答:顿悟一说,就是从禅宗里面出来的,如同上面师兄说的,神秀与慧能的故事。神秀谈的是渐悟,慧能谈的是顿悟,但是这是那个时候具体的事件,主要讨论对佛法的理解,显然慧能高了一个阶次,所以最终成为了六祖。但这并不是说...

"性净自悟亦或明心见性,可否顿悟成佛"是什么意思?
答:明心见性是指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是禅宗悟道的境界。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魏晋南北朝主张顿悟的佛教思想家?
答:南北朝时期,主张顿悟的最著名人物就是——达摩。北魏时期,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坐禅,并收了慧可大师做衣钵弟子,成为中国的禅宗开山祖师。达摩的禅宗思想就是顿悟成佛。达摩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

佛说:“理需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是什么意思?
答:“楞严经”说:‘理属顿悟,乘悟并销。’就是说,彻悟时,什么习气都消尽了。后来人依此理说,禅宗只到六祖为止,后面不算宗,只算教了。为什么呢?后面禅宗行人都讲顿悟渐修了,顿悟其理,渐修其事,有渐次就是教...

求问佛教中何谓密宗,何谓禅宗,什么是顿悟什么是渐悟
答:我来告诉你:一、佛教分为密教和显教,密教就是所谓的密宗,而其他的宗派,比如禅宗、净土宗就是显教;二、顿悟和渐悟是禅宗的两种修行方法,这牵涉到很著名的禅宗六祖的公案: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顿悟;...

佛教禅宗上所谓的“悟了”是指什么?
答:迈向生命的圆满 台湾 高雄 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新春开示 大悟见性的那一天,那一刻,那一刹那,我见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圆满。从此心中的喜悦与安详充满了身心,它是如此的清净与平等 无相与解脱 无求与无住 无诤与寂静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