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达什么内容

作者&投稿:豆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2. 怎样用文言文表达“他们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其如是,余亦然。 其如此,余亦然。 其如斯,余亦然。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3. 古文哪些字表示肯定或一定

"夫””盖”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4. “内容”一词在古文中怎么表达,是哪两个字

现代汉语词汇“内容”,一是指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二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

在日常口语中,内容又通常表示书本或文章中的文字。古文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通常对于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词表达。

如内容空洞,用“物”:“言之无物”;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用“所容”或“实”;对文章的内容一般用“文”或“言”;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用“要”、“要旨”,如白居易《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等等。

对于“外延”意义的“内容”,如:约法三章包括哪些内容、八项规定包括哪些内容?文言文不采用这样的问答方式。需要问答时,可以是:“约法之‘三章’者,何也?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5. 文言文概括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 (jiǎn)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 (jìng) ,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

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

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刚打开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妍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像短短的鬃毛,高一寸左右。

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然而徒步行走就会有汗水流出湿透脊背。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一切动物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礼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礼义了。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礼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

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

6. 怎么用高逼格的文言文表达以下内容

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我:余。

常以:惯于。微笑:哂。

饰假面:扮。示众人:示人。

为了:以。是避免:躲。

更多的伤害:众之伤。和假装的成熟:与饰之熟。

如果:设。你看穿我:汝知余。

做好心理准备:须心备。来认识真正的我:以确晓余。

请:敬。亲手拿掉:亲撕。

我这:余此。伪装已久的面具:久饰之颜。

我一定:余定。毫不保留:尽。

以真诚待你:心纯于汝。“我常以微笑饰假面示众人,为了是避免更多的伤害和假装的成熟。

如果你看穿我,做好心理准备来认识真正的我,请亲手拿掉我这伪装已久的面具,我一定毫不保留的以真诚待你”可以这样用文言文表达:余惯以哂扮而示人,以躲众之伤与饰之熟也。设汝知余,须心备以确晓余。

敬亲撕余此久饰之颜,余定尽心纯于汝也。

7. “你说什么”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你说什么”用文言文表达为:汝言甚。

文言文:

简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释义: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8. “内容”一词在古文中怎么表达,是哪两个字

现代汉语词汇“内容”,一是指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二是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

在日常口语中,内容又通常表示书本或文章中的文字。古文没有与之完全对等的词,通常对于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词表达。

如内容空洞,用“物”:“言之无物”;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用“所容”或“实”;对文章的内容一般用“文”或“言”;对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用“要”、“要旨”,如白居易《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等等。

对于“外延”意义的“内容”,如:约法三章包括哪些内容、八项规定包括哪些内容?文言文不采用这样的问答方式。需要问答时,可以是:“约法之‘三章’者,何也?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

文言文是什么?有哪些?
答: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特点
答: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

文言文用词简洁的特点
答: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

文言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答: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

文言文应用文
答: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答:你好,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答:1、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2、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答:文言文言文分离,追求行文简练,采用了许多倒装、省略等特殊用法,对于毫无文言基础的人而言,晦涩难懂。现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语化,容易理解。三、发展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统的文体,几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

白话文与文言文
答:现代文阅读是语文的重点考察项目,自然是很重要的了。 3,白话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大部分白话文和现代文没有什么区别,难在有些白话文是在当代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加工而成的,有些字难以理解,需要查阅资料才可以翻译。这就靠你的阅读水平了。 以上内容是我查阅资料后编辑而成,也是现代文哦 有什么...

文言文和古文是一样的吗
答:不一样。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基本上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形成的书面文字。但随着时代变迁,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出现了记载文物的各类载体,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异慢慢变大,到最后变成了读书人专用的一种文体。古文,分成广义古文和狭义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