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唐朝之前没有游牧民族来征服中原呢?

作者&投稿:撒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朝代歌是这样唱的: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发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古时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法制不健全,因此常常重武轻文,以武力定天下。另外,为了扩充或者保卫国家的领土,征战成了国家发展进步的必要过程。战争有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内部战争,还有为扩张国力或者抵御外敌而发生的战争,即外部战争。后者多为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

通过研究朝代歌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尽管也有许多外部战争,但始终都是农耕民族在控制中原地区。然而在唐朝以后,经常是农耕民族被游牧民族征服,更有宋朝时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峙许多年,元、清时游牧民族统御天下的情形。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先分析一下两者的历史背景。从春秋开始,就有玁狁、荤粥、戎狄活动于北方广大地区的记录。但在这个时期,游牧民族实际上对中原是没有冲击力的。

那时候的游牧民族自身还存在组织缺陷。他们早期在社会结构方面非常松散。单于实际上是一个盟主而不是一个皇帝,各个部落只是与其结盟,而非直接成为其部下。兵、民、财物都归各个部落所有,而不是单于私有。单于的实际权力较弱。

在军事科技上,这些在草原崛起的部落也很落后。早期游牧民族对汉地通常是以骚扰抢掠为主,基本上很少直接攻城。一方面是他们只需要农耕民族的物资和人口,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城市居住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攻城的军备物资。对于攻城,他们完全束手无策。

另外,在马镫发明之前,草原部落主要以轻骑骚扰为主。这种打法打的很轻,以速度敏捷著称。但霍去病发明新的骑兵打法以后,游牧民族的骑兵不但没有了优势,而且十分被动。

马镫的发明,让骑兵能够在马匹上活动自如,骑兵的战斗力增强。到了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骑兵的冲击性打法又成了游牧民族的主流。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是实力上升的动力。随着民族间的不断碰撞,文化的不断交融,这些游牧民族一直没有放弃,不断学习、不断改革。草原部落在组织方面也在快速进化,已经完全改变了部落联盟松散的组织结构。

唐后,不管蒙古族还是女真族,其组织结构都变得更加严密。成吉思汗拥有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义务,上马则备战,下马则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后来女真的八旗制度则更上层楼,早已不是唐以前匈奴的那种松散的组织结构了。

反观农耕民族,自宋开始正式自废武功。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国内大乱。宋朝开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不断加强皇权,重视文臣,有意将军队弱化。

宋朝的军制变得十分畸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被拆得七零八落。宋朝枢密院掌军权、军令而不统兵;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却无调兵之权;遇有战事,由率臣临时领命出征。可谓是兵和将分离,军和财政分离;强干弱枝,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足够对付变乱,却导致边境战力下降。

另外,为了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守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戍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宋朝军制设置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防范军队造反。这种军制一直延续下来,唐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局面的确再没发生过。但自此以后,汉族也再没能开疆拓土。

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财政、军队组织、军事技术等都全面向农耕民族学习,并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农耕民族则在连番的内乱之后,从宋开始,通过层层自我设限,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层的枷锁,自废武功,自我设限。此消彼长之下,结果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最终的战争结果上——草原民族、游牧民族多次征服农耕民族。



唐朝之前,游牧民族的人数较少,多为散落各个地方,唐朝之前无法形成固定势力。唐朝之前最强盛的就是大汉朝。而中原都是农耕生产力和人口增长要远远多于游牧民族。

因为在唐朝以前我们的国家都非常的厉害,游牧民族不敢来征服中原,那会儿游牧民族的力量也比较薄弱,他们不够强大。

唐朝之前没有游牧民族来征服中原,是因为当时科技技术的落后,粮食只能够维持自己族人的生活,没有剩余的给其他人去吃等。

那个时候的游牧民族还在发展当中,从战斗力和兵力上来说,都比不上当时主要的政权,再加上没有一个出色的领导人。

~

唐朝是如何征服整个北方草原?
答:唐朝对待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势力的方针就是恩威并施。承认唐朝天可汗的地位的国家就是唐朝的朋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拥有着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强盛的军事力量,谁能够得到唐朝的庇佑就得到了这个天下最大的保护伞。所以很多的少数民族势力都想依附唐朝这颗大树,唐朝也顺着这些少数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

为什么汉朝没能征服漠北,而唐朝做到了?
答:还有便是有着汉朝等朝代与漠北斗争的经验累积传承下来,他们历经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多场战役,也是不断的探索与摸索,累积了无数的经验。而唐朝吸取了这一些经验,在开国不到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征服了漠北的各个部落,同时也设置都护府。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汉王朝以及前朝的无数前人所...

为什么唐朝能够征服漠北,而汉朝没有
答:农耕民族要进攻甚至想征服游牧民族,要付出的代价太过巨大,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耕王朝要主动出击游牧民族,至少得用骑兵。因为步兵打骑兵有两个缺点:一,打赢了追不上;二,打输了跑不了。所以汉武帝也必须组建骑兵部队,但仍旧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匈奴难以被降伏,一,是古代运输相对困难,导致...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李世民是如何处理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对于游牧民族,自秦始皇以来,就一直与其处于对立状态,需要数十万大军镇守边境才能使中原地区安稳;直至汉朝,对于游牧民族的政策是,一面用和亲来换取片刻安宁,一面又间接性地征战求取长久稳定;宋朝期间,中原地区更是被游牧民族打得丢盔卸甲……回顾古代历史,只有唐朝时期,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才中止...

为什么唐朝能够征服漠北,而汉朝没有?
答:唐朝的崛起,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漠北的草原,其征服漠北的壮举,是历史罕见的辉煌。汉朝虽为华夏文明的基石,但对抗草原游牧民族的经验仍在探索中积累。唐朝初年,仅在短短三十年间,便能以空前的魄力,直接征服漠北各部落,设立安北都护府,这在汉朝数百年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壮举,背后是无数先贤智慧的...

为什么唐朝能够征服漠北,而汉朝没有?
答:如果从横向比的话,那么汉朝的武力要强于唐朝。汉朝时期将最大的敌人匈奴要么赶走、要么同化。到了后来汉朝周边没有强劲的对手(游牧民族)。而且汉朝打败匈奴和开拓疆土虽然也用到了游牧民族将领,但是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将领——比如霍去病、卫青、陈汤等。而反观唐朝,对外开拓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着外族将领...

汉朝、唐朝、明朝、清朝都击败过漠北的民族,为何只有唐清两朝把漠北并 ...
答:所以只有最高可汗的盟主式身份,才能灵活的统治漠北。承认天可汗是盟主的同时,漠北各部落实际统治部众,随同迁徙。唐代的羁糜州通过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就是此类。草原上驻兵、驻官负担太重。即使通婚政策,汉代在有优势时也是敷衍的,明代干脆没有。而唐代和清代则基本没有负担的进行。第三,时势因素,唐代...

中国古代历史中,为什么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然 ...
答:汉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鲜卑和满族,没有汉化的主要是蒙古。鲜卑和满族都是崛起于东北,人数少,面对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无法有效的进行统治,一般来说,建国的一代最优秀,但少数民族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直接结果就是建国一代死后,第二代迅速腐朽,这不像汉族,汉族王朝第一代死后第二代...

古代农耕文明的古人为何打不过游牧民族?
答:游牧文明在中国征服农耕文明,完成大一统的只有元朝,有人马上反对还有清朝。不对,清朝不是游牧民族,当然八旗劲旅很厉害,确切地说满族是渔猎农耕游牧民族,而且女真之前建立过金朝,汉化程度比较高,相对来说渔猎农耕对于满族人比游牧更重要,它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游牧文明。元朝是游牧文明,没错,而且蒙古...

哪个朝代没有修过长城
答:商朝。商朝虽然已经有了城墙和护城河,但是并没有修筑长城。周朝。周朝的领土比较小,也没有出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因此没有修筑长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修筑了城墙作为疆域的界限,但是并没有修筑长城。汉朝。虽然汉朝有修筑城墙来防御匈奴的侵扰,但是并没有修筑长城。唐朝。唐朝时期,国力强盛...